科研产出
普通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种子活力的相关指标,建立可靠的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选育高活力小麦品种。将104份小麦材料自然老化6个月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8 d,测定发芽势(X1)、发芽率(X2)、发芽指数(X3)、苗高(X4)、苗鲜重(X5)、根鲜重(X6)、根表面积(X7)、根平均直径(X8)、总根长(X9)和根系总体积(X10);采用多样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小麦种子活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子活力多数指标间呈显著相关性,存在信息重叠。利用隶属函数值法计算种子活力的综合评价值(D值),将104份材料分为高活力、较高活力、中活力和低活力4个等级,其中高活力材料4份。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的数学评价模型:VP=﹣0.171﹣0.025 X1﹣0.074 X2+0.012 X4+1.923 X5+1.650 X6+0.004 X7+0.236 X8+0.048 X10(R~2=0.999)。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活力,预测值(VP)与D值达到0.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筛选高活力品种时可以忽视发芽指数和总根长,重视发芽势、发芽率、苗高、苗鲜重、根鲜重、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并且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更加精准有效。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种子活力 主成分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综合评价


加热温度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凝胶强度、质构和巯基含量指标,以及运用SDS-PAGE、低场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手段,探究加热温度(40~90℃)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显著;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凝胶强度逐渐增强,从107.19 g·cm增加到422.50 g·cm,巯基含量逐渐降低,α-螺旋结构转变成β-折叠结构,α-螺旋降低了15.30%,β-折叠增加了14.70%;升温至80℃过程中,硬度和弹性逐渐增强,SDS-PAGE中的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条带逐渐加深,而在90℃时,硬度和弹性略有降低,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条带发生降解现象;在70~90℃内,该蛋白凝胶中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多,增加了1.43%,而弛豫时间逐渐变小,减少了5 602.917 ms;在80℃时,该热诱导凝胶综合特性最佳。因此,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具有开发成功能性鱼制品的潜力。
关键词: 鳜鱼 肌原纤维蛋白 温度 凝胶强度 二级结构 水分状态


玉米-大豆间作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绿色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通过生命表研究玉米和大豆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室内测定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对玉米及大豆的产卵选择性和取食趋向性,并通过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大豆后草地贪夜蛾可以完成生活史,但与取食玉米相比,取食大豆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迟缓,存活率降低,成虫期缩短,繁殖力下降和产卵天数减少;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显著高于取食大豆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低于取食大豆的种群,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与大豆相比,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均对玉米有明显的趋性。当玉米与大豆按照2∶2比例间作时,植株上的草地贪夜蛾着卵率为65.31%,显著低于玉米单作的着卵率。当大豆包围玉米和玉米与大豆按照2∶2比例间作时,玉米的被害率分别为86.67%和85.56%,均显著低于玉米单作的被害率。表明玉米与大豆按适度比例间作可以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和为害。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草地贪夜蛾 生命周期表 产卵 取食


基于UPLC-MS/MS方法分析绿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常温贮藏中的动态变化(英文)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绿茶贮藏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贮藏温度设定为37℃以处理绿茶样,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条件下(15、40、80、120 d)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80℃贮藏绿茶为对照,37℃贮藏40 d后绿茶干茶、茶汤色泽开始转变。儿茶素类物质在37℃贮藏40 d内,变化不显著,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降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共鉴定出684种化合物,其中77种化合物在绿茶贮藏中有显著变化,为特征性差异化合物,且主要是多酚类、脂类及有机酸类物质。与鲜味相关的化合物十八二烯-6-炔酸在贮藏40 d后极显著降低;在贮藏80 d的绿茶中已经无法检测到该化合物。与茶汤色泽、滋味相关的茶黄素-3-儿茶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类黄酮代谢分析显示,黄酮糖苷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脂质代谢分析表明,脂类物质中的三酰基甘油类和二酰基甘油类物质在贮藏15 d即发生显著变化;游离脂肪酸类物质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和脂质类化合物在绿茶贮藏进程中变化较为显著,对绿茶的品质下降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绿茶 贮藏 非挥发性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类黄酮代谢 脂质代谢


1-MCP结合PE包装处理对带壳茭白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低温贮藏条件下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聚乙烯(polyethylene,PE)保鲜袋包装处理对带壳茭白采后贮藏品质和木质化进程的影响,以新鲜带壳茭白为原料,将其分别用0.07 mm PE袋、0.14 mm PE袋、0.07 mm纳米复合PE袋、1-MCP结合0.07 mm PE袋、1-MCP结合0.14 mm PE袋包装.各处理组于(1±1)℃条件下贮藏,定期检测分析各组原料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MCP结合不同厚度的PE袋处理均能有效减缓茭白硬度和L*值的降低,维持果实中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并且通过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减缓茭白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和积累.其中1-MCP结合0.14mmPE袋对带壳茭白的保鲜效果最好,能够有效延缓茭白的采后衰老,延长贮藏期并改善其贮藏品质.
关键词: 带壳茭白 1-甲基环丙烯 聚乙烯包装袋 保鲜 贮藏品质


黄山地区主要茶树品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丰富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安徽黄山当地8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探究。采摘‘祁门槠叶种’、‘浙农117’、‘浙农139’、‘皖茶4号’、‘皖茶91’、‘舒茶早’、‘凫早2号’和‘翠绿1号’共8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新梢,采用祁门红茶工艺加工成红茶。在感官审评基础上,对所制红茶的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GC-MS检测。结果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审评综合得分最高,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最优的色香味形品质;其次是‘浙农139’红茶,其具有甜花香,带蜜香,滋味甜醇的特点。生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与红茶干茶滋味、汤色呈中度正相关,与审评总得分呈强正相关。因此,‘祁门槠叶种’和‘浙农139’具有更高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干茶香气分析表明‘皖茶4号’茶树品种具有仅次于‘祁门槠叶种’的香气表现。
关键词: 红茶 适制性 感官审评 生化成分 ‘祁门槠叶种’ ‘浙农139’


高水分小麦通风干燥过程中加工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粮油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刚收获的高水分小麦放置在就仓干燥模拟仓内进行通风干燥,测定小麦粮堆各层水分含量变化,及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特性、降落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含水量超过 20%的小麦在模拟仓中采用纵向通风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将小麦水分含量降低至安全水分,对其加工品质没有显著不良影响.使用通风技术可有效降低小麦水分含量,但各粮层降水存在一定不均匀性,在实仓干燥中可辅以其他技术予以改善.


花椒水提物对鳜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花椒水提物(Zanthoxylum bungeanum aqueous extract,ZBAE)对鳜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ZBAE添加量为0、0.125%、0.25%、0.5%和1.0%时,该鱼糜凝胶持水性、凝胶强度、质构、白度、二级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ZBAE添加量增加,持水性、凝胶强度、硬度和胶着性指标均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并且在0.25%时均达到最大值;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表明,ZBAE的添加使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相对含量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添加量为0.125%和0.25%时,分别对应β-折叠和α-螺旋的最高值;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ZBAE添加量为0.25%时,该凝胶网络结构更致密,分形维数、孔隙率和孔数量均显著优于未添加组(P<0.05);此外,低添加量(<0.25%)的花椒水提物能够提高鱼糜凝胶的感官品质.因此,ZBAE具有改善鱼蛋白凝胶特性的潜力.
关键词: 花椒 鳜鱼 鱼糜 凝胶特性 蛋白构象 扫描电子显微镜


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提升3个阶段性过程,其演变历程本质上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科技手段,应用科学技术,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中国农业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首先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的目标出发,对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进行分析.随后,从科技支撑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总结.最后,从农业科技政策、人才、融资和推广4 个层面,对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如何更好发挥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