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水产、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水稻、油菜、烟草、棉花、杂粮作物、园艺作物、茶树、茶叶、蚕、桑树、转基因生物安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下属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栽培生理、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等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5月。前身为1973年创建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及品种资源研究室的一部分。现设4个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遗传育种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栽培技术研究室,以及办公室、试验农场和院幼儿园等机构,合资组建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有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农业农村部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长丰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科技部水稻分子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水稻种质创新与分子改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水稻分子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研发平台。主要从事水稻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栽培生理、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等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 现有在职职工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9人,包括研究员19人,博士4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后备人选17人;6人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人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合芜蚌创新人才奖”,1人获得“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1人获得“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稻麦优质丰产绿色增效科技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组建“水稻遗传育种”“水稻分子育种”和“优质水稻智能化”三个安徽省“115”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团队”获得安徽省“第三届创新争先奖”,“作物基因编辑研究中心”获得“省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牵头建设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拥有办公和实验室用房约10000 m2。建有合肥牛角大圩示范基地500余亩和配套建筑面积1150 m2;长丰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150余亩和配套建筑面积400 m2;海南省南繁试验基地150余亩和配套建筑面积1900 m2;建成大型网室7200 m2,温室200 m2,抗病、抗虫等鉴定圃600 m2,人工气候室280 m2;建成配套完善的安徽省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水稻育性和耐高温鉴定设施;拥有各类科研仪器2600多台(套)。 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产业化专项及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研发项目2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6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PCT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9项。研制标准73项,其中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3项。发表科技论文1310多篇,其中SCI论文225篇;出版专著32部。育成水稻品种372个,其中国审品种68个,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73项。新品种在省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年推广面积600多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25年3月更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主题:进行畜禽及牧草育种、标准化健康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诊断及综合防治、畜产品加工、循环农业等方面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安徽省畜牧兽医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公益性研究所。主要开展畜禽及牧草资源的发掘、保护与育种利用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及标准化健康养殖研究,畜禽疫病检测、诊断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为全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研究所下设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牛业、营养与饲料、兽医6个研究室和1个管理办公室,组建了10个研发团队。现有在职职工64人,其中专业技术岗62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23人;博士38人、硕士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2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员1人,省政府参事1人。 现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两岗两站”、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建有安徽省畜禽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先后成立安徽省畜禽疫病研究中心、安徽省肉牛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安徽生猪、肉牛遗传评估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拥有饲料安全检测实验室和兽医临床诊断中心两个CMA资质认证实验室。 近年来,畜牧所获得省部以上奖励7项,其中主持二等奖3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项(主持1项),制定省地方标准29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4件、实用新型专利72件、软件著作权67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84篇,其中SCI收录138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甘薯、花生、芝麻等作物的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和品种加工利用等科学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粮油作物区划与布局,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贮藏与鉴定评价及育种新材料创制,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育种技术与方法、高新技术应用,粮油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与耕作技术等。在国内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利用等方面,该所具有较强优势。该所现有在职职工109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博士49人;建有15个科研创新团队,其中入选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 该所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后备人选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人,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奖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 该所建有“国家油料改良中心合肥油菜分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农业农村部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阜阳分中心(DUS)”“农业农村部安徽大豆综合科研试验基地”“农作物品质改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固定资产3900余万元,各类用房7200m2,分布于全省的试验示范基地35个、试验基地3000hm2以上;拥有智能人工气候室、近红外谷粒分析仪、进口小区收割机等先进仪器设备300余台(套),研究设备和技术手段先进。 “十四五”以来,该所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育成农业新品种96个,其中国审品种14个;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7项;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52篇,出版科技著作13本;制(修)订安徽省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件、欧洲专利1件。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棉花、烟草、薏苡、高粱、食用菌、经济作物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24年由原棉花研究所和原烟草研究所烟草学科合并设立。围绕棉花、烟草、薏苡、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主要从事种质创新、遗传改良、耕作栽培、烟叶调制加工、植物纤维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和相关检测等科技服务工作。设有棉花研究中心、烟草研究中心、特色经济作物研究室、检验检测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以及所办公室、基地管理科2个职能部门。 现有在职职工81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27人;博士20人,硕士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 建有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国家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安庆点)、安徽省杂交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棉花种质资源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棉纤维、梳棉胎、土壤和肥料等4类548项参数具有检验检测CMA资质。拥有安庆、凤阳、宣城、海南乐东等试验基地520余亩。 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育成棉花、烟草、薏苡、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新品种80余个;研发的棉花、烟草、食用菌技术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科技著作8部,参加编写论著20余部;制定国家标准3项、农业行业标准9项、安徽省地方标准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6件。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研究主题: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农药应用、农药安全性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975年成立,2012年更名至今。 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检测鉴定、预测预报、发生规律和安全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抗性鉴定;绿色农药研发和安全性评价;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生物毒素识别与控制技术、产地环境危害性评价及控制技术、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挖掘与产地溯源技术等研发与应用。 内设植物病理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农田杂草研究室、农药研究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办公室等6个科室。建有粮食和蔬菜病虫害抗药性治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微生物(生物农药)扩繁基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安徽-CABI有害生物防控联合实验室、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植物病原及生防微生物省级资源库、安徽省境外种子隔离种植检测检疫实验室、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参与组建“农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拥有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大田药效试验、环境影响试验等资质,系国家和安徽省水稻品种抗病、虫性鉴定指定单位。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人,博士28人、硕士26人,高级职称31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2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蔬菜、水果、特色经济作物、农业生态环境与质量安全)岗位专家8人。 近年来,全所平均每年承担科研项目50项左右。共获各类奖励成果24项,其中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5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81篇,其中SCI/EI源收录论文94篇;出版科技专著3部;制(修)定安徽省地方标准23项。 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单位网址:http://zbs.aaas.org.cn 联系电话:0551-6516098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研究主题:以蔬菜为主的园艺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设施园艺技术研究;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简介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14个具有独立法人的研究所之一,创建于1978年12月,是安徽省从事果树、中药材、花卉等园艺作物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编制60人。2024年机构改革后,现有职工39人,其中在职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8名;博士20名,硕士12名;省级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次。水果创新团队被列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科技特派团12个、特派员27人。设有仁果类果树研究室、浆果类果树研究室、核果类果树研究室、中药材研究室、特色经果研究中心、办公室等6个科室。 截止2024年底,承担国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因、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404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3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选育园艺作物新品种127个,获得新品种权1份;制定省级以上标准82项;获得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发表科技论文255篇,其中SCI论文55篇;编著、出版科技图书41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转让15项。 拥有“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种质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艺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栽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个实验室平台。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岗三站”,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9个。牵头组建六安果树研发中心、岳西县特色农业研究所。建有安徽省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安徽试验基地。参与长江中游特色经济林、长三角草莓、青梅、连翘、蓝莓、黄精、猕猴桃等7个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承担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等多个科研平台,为园艺科技创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建有院本部、岗集、凌家湖等6个试验基地,与砀山、六安、太湖、太和、界首、芜湖、亳州、怀远、淮南、宿州、合肥等主产区合作建设试验基地和种质资源圃20余个。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长期合作研究。与省内30多家市、县、镇政府、企业、合作社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与英国洛桑研究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泰国农业与合作部产业司、日本山形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保持合作。 在全省共建立新优品种展示、安全优质果树、中药材生产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基地25个,100亩连片基地5个以上,辐射带动面积200万亩次以上。 开展科技特派团(员)、“专家下基层”、“三区”人才、科技扶贫、科技下乡、乡村振兴等三农服务活动,投入科研人员年均350多人次。参与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省级涉农部门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年均30多专家次。助力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工作。并与省、地方农业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指导、培训,为砀山酥梨、怀远石榴、长丰草莓、潜山瓜蒌、亳州中药材、萧县葡萄、大圩葡萄、芜湖青梅、岳西茯苓、六安脆桃、金寨猕猴桃、怀宁蓝莓、太和桔梗、铜陵凤丹、黄山贡菊、九华黄精等地方特色品种打造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对接帮扶20多个脱贫村,通过产业培育、建立示范基地、线上线下、现场技术指导方法,指导企业、地方政府、种植户等开展果树、中药材等园艺作物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大楼 单位网址:http://yys.aaas.org.cn/ 联系电话:0551-65160966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从事安徽省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中低产土壤改良、作物营养调控与科学施肥、新型肥料产品研制与开发、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
简介:土壤肥料研究所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围绕国家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主要开展中低产田消障提质、良田土壤厚沃培优、植物营养调控与精准水肥管理、新型肥料研制与开发、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绿肥作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向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咨询与服务,开展土壤、植物、环境与肥料样品分析测试服务,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技术支持。 现有在职职工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高级职称18人,博士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次、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次,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产业技术体系及岗位专家8人。荣获国家巾帼文明岗、省巾帼文明岗、省最美家庭、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省直机关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 现设土壤资源利用、植物营养与肥料、绿肥作物、农业副产物利用、农业生态与环境5个专业研究室以及办公室、蒙城马店试验站、实验室、医务室等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有“国家土壤质量太和观测实验站”、“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养分循环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是“安徽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土壤三普样本库”建设单位。在全省建有长期定位试验基地10余个,其中蒙城马店试验站据今已有40余年历史,是中国农业系统砂姜黑土区观测历史最长的重要野外长期定位试验基地。全所办公和实验室面积4500余平方米,购置ICP-MS、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总C/N、高光谱、间断分析仪等大型实验设备200余台(套),获批CMA检测资质指标数136项,为服务全省农业科研、科技创新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0余件;发布地方标准50余项;入选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8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0余篇,SCI/EI论文200余篇;参与或独立编写专著10余部;选育审定绿肥新品种20余个,筛选创制作物专用配方肥、砂姜黑土改良专用生物有机肥、花卉专用肥、土壤改良剂等新型肥料/土壤调理剂产品40余个。 “积力所举,无往不胜;众智所为,无事不成”。土肥所将始终秉承“践行初心、净土兴农”的理念,不断夯实千亿斤江淮粮仓“耕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凝聚奋进力量。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渔业资源环境、休闲渔业、水产加工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简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14个专业研究所之一,始建于1955年3月,主要从事水产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挖掘、水产良种选育、稻渔综合种养、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池塘健康养殖、现代设施渔业、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学科和领域的技术研究。内设办公室、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室、水产动物养殖研究室、水环境研究室、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室和7个创新团队。依托该所建有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安徽站、安徽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水产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特种水产养殖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水产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115”产业创新团队、合肥市特种水产健康养殖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等,为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安徽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7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25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1人。拥有实验室面积2200m2,仪器设备960多台(套),试验基地面积10ha,科研辅助用房2100m2,实验、试验条件满足研发所需。 “十四五”以来,全所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65项,设置开放课题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其中SCI/EI源刊物论文51篇,出版著作3本。制修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6项,团体标准1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件,国际专利3件。 全所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渔业科技前沿、面向我省水产产业重大需求、面向现代渔业建设主战场,着力加强原始创新,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速我省渔业科技整体跃升,为推动全省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