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种杀虫剂对不同龄期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新入侵的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指导科学用药,本研究采用饲料表面涂药法测定了 13类20种杀虫剂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红塔种群)、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都种群)、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南种群)、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华宁种群)、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秀英种群)5个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进而,以红塔种群为相对敏感种群,以华宁种群为抗性种群,测定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杀铃脲、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和氟苯虫酰胺9种杀虫剂对2个种群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0种杀虫剂对5个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杀铃脲、氟铃脲、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多杀霉素>溴氰虫酰胺、茚虫威、唑虫酰胺>氟苯虫酰胺、联苯菊酯、甲氧虫酰肼>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噻虫嗪>啶虫脒、甲萘威;9种杀虫剂对2个种群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杀铃脲>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氟苯虫酰胺,研究结果表明,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4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和5龄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理想药剂,该研究为合理选择有效杀虫剂进行田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毒力测定 饲料表面涂药法 不同地理种群 不同龄期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针对现有玉米病害种类繁多、识别方法耗时耗力等问题,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Corn_Modle新型玉米病害自主识别模型。方法:构建含有6种玉米病害种类的数据集,并对其进行数据增强和预处理;将新建模型在训练集上进行训练,利用测试集对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Corn_Modle模型的准确率为96.85%,参与对比的AlexNet、LeNet-5、ResNet50、MobileNet等4种经典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3.98%、77.06%、63.44%和87.25%,在准确率、精准度、召回率等评价指标上优于对比模型。结论:新构建的Corn_Modle模型在准确率、鲁棒性和稳定性方面比传统的经典模型表现更好,可为玉米等农作物病害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徽州毛豆腐中18种氨基酸
《食品安全导刊 》 2023
摘要:本文建立了徽州毛豆腐中18 种氨基酸快速检测的方法,样品以沸水浸提,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在 9 min内可完成所有氨基酸的分离,检出限为2.44~6.36 μg·kg-1,定量限为8.05~20.99 μg·kg-1,加标回收率在 83.60%~101.20%,相对标准偏差在 0.27%~2.61%.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等优点.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总量、增长量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经济收益相较于精养模式分别降低了22.78%、4.48%,稻虾蟹共作与精养模式收益差距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精养模式,稻渔共作模式对生态环境更友好,而稻虾蟹共作模式相较于稻蟹共作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稻蟹共作 稻虾蟹共作 氮磷平衡 氮磷利用 浮游生物多样性 生态经济效益


安徽单季稻田绿肥优化配置与稻季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绿肥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绿肥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在绿肥季设置了6个处理:(1)冬闲、(2)紫云英单播、(3)毛叶苕子单播、(4)黑麦草单播、(5)紫云英和黑麦草混播、(6)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并在水稻季对5个绿肥处理进行减氮30%,冬闲处理设置常规施肥和减氮30%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增加了鲜草产量,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处理鲜草产量最高(31 582 kg·hm-2),同时其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紫云英和黑麦草处理;种植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黑麦草有机质含量提升最大,较冬闲处理增幅11.25%,豆科和禾本科绿肥混播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高于单播黑麦草处理;同时利用冬闲田种植利用绿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毛叶苕子、毛叶苕子+黑麦草、紫云英、紫云英+黑麦草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N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种植不仅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养分积累量,且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减施氮肥下仍获得稳产,是本试验区域内最优的混播种植模式.


不同芝麻品种矮化调控效应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株高是制约芝麻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种植的重要因素.为掌握芝麻矮化调控技术,2018-2019 年开展了苗期喷施 100 mg/L矮壮素对不同芝麻品种株高、株型和产量等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可显著降低各芝麻品种的株高,平均降低 7.96%;常规栽培品种皖芝 2 号和三系杂交品种皖芝 11 号经过矮壮素处理后,株型矮化紧凑,单株蒴果数和每蒴粒数增加,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 28.83%和 65.90%,均极显著高于喷施清水对照.本研究结果可为芝麻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石灰用量对酸化稻田土壤酸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石灰施用是改善稻田土壤酸化、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沿江平原酸化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石灰用量(750~3750 kg/hm2)与土壤pH、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石灰相比,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H增加0.16~0.33个单位.石灰用量在750~3000 kg/hm2时能够不同程度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实际产量,其中2250 kg/hm2用量时水稻增产效果最佳;而较高用量3350 kg/hm2则不利于水稻生长.种植水稻收益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降低,750 kg/hm2用量下增收效果最佳.


基于自然背景的蚜虫图像数据集
《农业大数据学报 》 2023
摘要:蚜虫的发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蚜虫进行检测和计数是对虫害早发现、早治理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专家学者利用计算机视觉感知技术对农业害虫进行识别研究,并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高质量、大规模的基础数据对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缺少高质量、大规模的基础图像数据是蚜虫精准识别研究面临的难题.蚜虫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具有尺寸微小、密集分布、虫间遮挡和同种多形态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蚜虫的检测与计数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本文提供了包括桃粉蚜、桃蚜、棉蚜、禾谷缢管蚜等13种农业蚜虫数据集,共6287张高清原始图像.这些蚜虫图像是利用单反相机在自然大田环境中采集、以文件夹形式进行存储、经过从事图像数据管理的专业人员清洗和整理、并由植保专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的,保障了数据的高质量和可靠性.该数据集可为蚜虫的识别、检测计数和分类提供数据基础.


蚕桑文化科普教育的意义及实践思考-以安徽省蚕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为例
《北方蚕业 》 2023
摘要:开展蚕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动有利于深度挖掘蚕桑资源价值、弘扬与传承深厚的中华蚕桑文化,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丰富中小学素质文化教育,有利于科研院所拓展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蚕桑产业综合影响力、丰富民众休闲旅游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徽省蚕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具备过硬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基础、坚实的科技保障和充实的人才支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环境条件、发达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旅游环境等发展优势,介绍了基地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模式及具体开展情况,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策略与规划,以期为我国蚕桑文化科普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