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表征腐生葡萄球菌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臭鳜鱼源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鳜鱼为原料,设置鲜鳜鱼组(S1)、未接种发酵组(S2)、1%MF B8接种发酵组(S3)、2%MF B8接种发酵组(S4)4组实验,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定臭鳜鱼特征“臭味”物质。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物质,包含醇类22种、醛类11种、酮类8种、酸类9种、酯类8种、碳氢化合物23种、含硫化合物2种、含氮化合物2种以及其他类化合物2种;与鲜鳜鱼相比,发酵样品中醛类和碳氢化合物数量减少,而酸类、醇类、酯类、酮类和含氮类化合物数量增加。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和气味活性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鉴定得到吲哚、三甲胺、乙酸和二甲基二硫化物可能是腐生葡萄球菌MF B8接种发酵臭鳜鱼中的关键特征“臭味”物质。研究结果为发酵鱼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腐生葡萄球菌 臭鳜鱼 挥发性风味物质 GC-MS 化学计量学


超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纯化生姜精油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超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纯化生姜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鉴定生姜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以舒城黄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CO2 fluid extraction, SFE)生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 MD)温度对分离纯化生姜精油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生姜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结合分子蒸馏(SFE-MD)纯化生姜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 h、分子蒸馏温度80℃,在此条件下,生姜精油的综合得率为2.53%,显著高于水蒸气蒸馏精油得率0.96%(P<0.05)。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α-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烯是生姜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百分含量达70%以上,其中α-姜烯百分含量为42.13%,高于水蒸气蒸馏生姜精油α-姜烯百分含量40.59%。该方法绿色环保,萃取率高,精油品质好,为生姜精油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姜精油 超临界流体萃取 分子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物质


不同做形干燥方式对名优祁红香气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不同做形干燥处理(以2种做形干燥方式,2种含水率和3种不同温度为自变量,对应采用2×2×3三因素随机分组实验设计,另加2个对照,共有14个处理组。其中,做形干燥方式:手工做形干燥、机制做形干燥,记为S、J;含水率:15%、20%,以A1、A2表示;做形干燥温度:110、130、150℃,以B1、B2、B3表示)名优祁红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4组红茶中共鉴定出105种香气组分,主要成分为醇、醛、酯、酮、碳氢、苯环和酸类等7类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物质中以醇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其次为醛、酯和烃类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酮类和其他物质,其中,150℃做形干燥组(SA1B3)检出的香气成分种类最高,达70种,高出对照组(CK1)15种;最低是手工20%含水率130℃做形干燥组(SA2B2)和机制20%含水率110℃做形干燥组(JA2B1),为47种,低于对照组。对比手工做形干燥组和机制做形干燥组红茶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发现前者醛类、酮类、烃类均高于后者,分别高出10.76%、11.67%、3.09%;酯类低于后者,低出21.53%。因此,不同做形干燥处理下的名优祁红,其香气成分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且最优做形干燥方式为手工做形干燥、含水率15%、做形干燥温度150℃。
关键词: 名优祁红 做形干燥方式 挥发性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GC-MS)


皖南地区出口“屯绿”香气成分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揭示屯绿香气成分特点及风味特征。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屯绿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6个屯绿样品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种醛类物质、11种醇类物质、11种酮类物质、13种烯类物质、10种烷烃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14种芳香类化合物。香气成分主要集中于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烯类,相对含量介于43.23%~67.52%。结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4个主成分,包含8种醇类成分、7种酮类成分、9种烯类成分、5种醛类成分、3种烷类成分、2种酯类。


ROAV法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小龙虾仁关键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龙虾仁特征性风味成分,并进一步探究超高压处理对小龙虾仁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一定条件下超高压处理前后小龙虾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感觉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进行关键风味化合物分析,同时结合响应面多元回归分析及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探究超高压处理三因素对小龙虾仁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龙虾仁在特定超高压条件下处理前后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54和48种,其中同时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有37种;超高压小龙虾仁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庚醛、辛醛、壬醛、癸醛、十二醛、2-癸酮、2-十一酮和2-正戊基呋喃共9种,比未经过超高压处理的样品多出1种(2-十一酮);保压时间和施压温度对小龙虾仁风味影响显著(p<0.05),实际生产应在保证商品品质的基础上,尽量降低保压时间和施压温度,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产品风味。
关键词: 小龙虾仁 超高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 响应面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太平猴魁茶是历史名茶,其独特的香气受到消费者青睐。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太平猴魁茶样品中共检测到51种挥发性成分,3个不同地域的7个太平猴魁茶样品香气成分在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主要香气物质是相似的,主要包括13种醇类物质、8种烯类物质、6种醛类、3种酮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4种芳香烃类物质和8种烷烃类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鉴定出太平猴魁茶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29种,包括7种醇类成分,8种烯类成分,3种醛类成分,5种烷烃类成分,2种酮类成分,3种酯类成分和1种芳香烃类成分。
关键词: 太平猴魁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成分 主成分分析


SDE/SPME-GC-MS分析苦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中国酿造 》 2015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方法萃取苦荞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苦荞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气谱-质谱法(SDE-GC-MS)分析出23种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分析出35种挥发性成分,2种方法均提取出酯类、烃类、酮类、醛类和醇类,其中酯类和醛类的含量较多,说明酯类和醛类对苦荞的风味贡献较大。同时蒸馏萃取法适合对高沸点、低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固相微萃取法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样品检测非破坏性等优点,适合易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将两种提取方法相结合对苦荞挥发性物质提取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结果。
关键词: 苦荞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苦荞粉、苦荞壳及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风味是苦荞(F.tataricum tataricum)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而挥发性成分在风味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样品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物质,并且不论从种类总数还是种类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苦荞粉有挥发性化合物成分44种,主要以芳香烃类(20.69%)、醛类(18.57%)、烯类(15.21%)为主;苦荞壳有4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芳香烃类(29.88%)、醛类(21.96%)、烷烃类(15.11%)为主;苦荞麸皮有2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烯类(28.98%)、醛类(22.48%)、酯类(15.49%)为主。醛类物质在3种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且醛类的阈值较低,可能是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重要的气味特征物质。
关键词: 苦荞粉 苦荞壳 苦荞麸皮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苦荞糊和苦荞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中国酿造 》 2014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苦荞茶和苦荞糊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分析。从苦荞茶和苦荞糊中分别检测出30种和4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相同成分有15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是烃类、醛类和杂环类,三者在苦荞茶和苦荞糊中含量分别为24.56%、35.04%、18.42%和46.97%、21.22%、7.22%。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样品检测非破坏性等优点,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很好的分析苦荞产品中挥发性物质,并说明不同加工工艺制得的苦荞产品其挥发性物质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苦荞茶 苦荞糊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符离集烧鸡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中国著名的传统肉制品符离集烧鸡5种不同加工阶段下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比较,以期找到符离集烧鸡中特有的存在显著差异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为其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采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2种技术研究符离集烧鸡5个加工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气味差异明显,能被很好地区分,其鉴别指数DI值为79。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共鉴定得到12大类10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7种醇类、5种酚类、18种醛类、10种酮类、8种酸类、4种酯类、5种烷烃类、2种芳香烃类、17种烯烃类、8种含氧化合物、3种含氮化合物和3种含硫化合物;在5种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生鸡、油炸鸡、卤制鸡、真空包装鸡和成品符离集烧鸡)中分别鉴定出35、41、55、88和67种风味化合物。5种样品中,醛、酮、醇、烃类以及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均占总量的绝大部分,而酸、酯以及含氮和含硫化合物含量较低。油炸和卤制是符离集烧鸡气味形成最主要的加工阶段,硫化物和羰基化合物是主要的风味贡献物质。脂肪氧化降解、美拉德反应以及Strecker降解是符离集烧鸡风味形成的重要反应。
关键词: 符离集烧鸡 挥发性化合物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