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山地区主要茶树品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丰富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安徽黄山当地8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探究。采摘‘祁门槠叶种’、‘浙农117’、‘浙农139’、‘皖茶4号’、‘皖茶91’、‘舒茶早’、‘凫早2号’和‘翠绿1号’共8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新梢,采用祁门红茶工艺加工成红茶。在感官审评基础上,对所制红茶的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GC-MS检测。结果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审评综合得分最高,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最优的色香味形品质;其次是‘浙农139’红茶,其具有甜花香,带蜜香,滋味甜醇的特点。生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与红茶干茶滋味、汤色呈中度正相关,与审评总得分呈强正相关。因此,‘祁门槠叶种’和‘浙农139’具有更高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干茶香气分析表明‘皖茶4号’茶树品种具有仅次于‘祁门槠叶种’的香气表现。
关键词: 红茶 适制性 感官审评 生化成分 ‘祁门槠叶种’ ‘浙农139’


高水分小麦通风干燥过程中加工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粮油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刚收获的高水分小麦放置在就仓干燥模拟仓内进行通风干燥,测定小麦粮堆各层水分含量变化,及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特性、降落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含水量超过 20%的小麦在模拟仓中采用纵向通风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将小麦水分含量降低至安全水分,对其加工品质没有显著不良影响.使用通风技术可有效降低小麦水分含量,但各粮层降水存在一定不均匀性,在实仓干燥中可辅以其他技术予以改善.


花椒水提物对鳜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花椒水提物(Zanthoxylum bungeanum aqueous extract,ZBAE)对鳜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ZBAE添加量为0、0.125%、0.25%、0.5%和1.0%时,该鱼糜凝胶持水性、凝胶强度、质构、白度、二级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ZBAE添加量增加,持水性、凝胶强度、硬度和胶着性指标均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并且在0.25%时均达到最大值;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表明,ZBAE的添加使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相对含量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添加量为0.125%和0.25%时,分别对应β-折叠和α-螺旋的最高值;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ZBAE添加量为0.25%时,该凝胶网络结构更致密,分形维数、孔隙率和孔数量均显著优于未添加组(P<0.05);此外,低添加量(<0.25%)的花椒水提物能够提高鱼糜凝胶的感官品质.因此,ZBAE具有改善鱼蛋白凝胶特性的潜力.
关键词: 花椒 鳜鱼 鱼糜 凝胶特性 蛋白构象 扫描电子显微镜


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改进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已经启动,为确保土壤有机质测定准确度的同时,提高其测定的效率、降低其测定的技术难度也十分必要.采用不同学者确定的相同试验时间、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的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与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 130、150、180℃3 个恒温加热条件下,150℃恒温条件表现出更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重现性;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加热温度为 150℃的测定值与油浴法测得的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油浴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x)与烘箱加热法(150℃,30 min)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y)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 = 1.0106x + 0.3418(r2 = 0.999>r0.01=0.661);油浴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标准差为 0.14~0.68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45%~6.43%,而烘箱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标准差为 0.06~0.25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17%~2.25%,表明烘箱加热法(150℃,30 min)测定土壤有机质比油浴法的精确度更高,重现性更好.在 30 min恒温保温条件下,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最优保温温度为 150℃,可以替代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并且更加准确、快捷、绿色、高效、安全.


小苏打水酶法提取鳜鱼油及品质分析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在传统水酶法(碱性蛋白酶)提取油脂方法基础上,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添加1%的食用小苏打,可简化鳜鱼油粗提取工艺,并获得较高的鳜鱼油提取率。对所提取的鳜鱼油进行品质测评包括:对照水产行业标准“SC/T 3502—2016鱼油”进行7项理化指标的检测、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小苏打水酶法提取的鳜鱼油品质较好;ω3/ω6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达到0.445;经ROAV法(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所提取鳜鱼油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1-辛烯-3-醇、壬醛和辛醛。综上所述小苏打水酶法操作简单、绿色高效,可作为水产加工副产物规模化初步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鳜鱼 小苏打水酶法 品质分析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


球孢白僵菌Bb378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性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高致病性的球孢白僵菌Bb378,并进一步研究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对草地贪夜蛾的驱避效果,为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草地贪夜蛾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0.05%Tween-80水溶液和1*104、1*105、1*106、1*107和1*108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接种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第3、7及14天后观察记录感染情况及死亡虫数;分别用浸种法、灌根法、叶面喷施法研究球孢白僵菌Bb378菌株对玉米的促生性及对草地贪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筛选出的高致病性菌株Bb378处理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14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为48.61%,LC50为1.11*108孢子/m L.使用叶面喷施法接种,球孢白僵菌Bb378对玉米叶面积和鲜重的影响最大;使用灌根法和浸种法接种,Bb378菌株对株高的影响较为明显;当Bb378浓度为1*107和1*108孢子/m L时对玉米的促生长效果较为显著.浓度为1*107和1*108孢子/m L悬浮液浸种对初孵和3龄幼虫均具有显著的驱避效果;1*107和1*108孢子/m L悬浮液灌根对初孵幼虫驱避效果明显,但对3龄幼虫仅在1*108孢子/m L浓度下有明显作用;叶面喷施法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球孢白僵菌Bb378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高致病性,接种后促进了玉米生长,形成的球孢白僵菌Bb378-玉米共生体可抑制草地贪夜蛾的取食行为,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球孢白僵菌Bb378 杀虫活性 促生性 驱避作用


基于PSO-SVR模型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方法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方法,基于滁州市2005-2020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气象资料,运用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确定小麦赤霉病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作为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的输入向量,再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SVR模型的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g,建立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同时针对本地不同小麦品种,构建PSO-SVR-SOUTH和PSO-SVR-NORTH的PSO-SVR分模型,应用3种模型对滁州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拔节期至灌浆期是影响滁州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时段,各生育时期内降水量、雨日数、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与赤霉病有高关联;PSO-SVR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起报时间越接近灌浆期,其预测精度越高,测试样本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最高达0.68,均方根误差最小为9.55%;按照不同小麦品种构建的PSO-SVR-SOUTH和PSO-SVR-NORTH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原PSO-SVR模型,其中最迟起报时间的PSO-SVR-SOUTH和PSO-SVR-NORTH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较原PSO-SVR模型减少了63.7%和20.8%,均方根误差RMSE较原有模型分别降低了61.6%和40.6%,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38.2%和29.4%,拟合优度R~2则分别提高了1.4倍和1.1倍。该模型业务服务效果较好,可用于本地小麦赤霉病预测。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粒子群算法 支持向量回归 气象 小麦赤霉病 病穗率


氟唑菌苯胺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立体选择性毒性效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氟唑菌苯胺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效应,测定了氟唑菌苯胺对映体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急性毒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氟唑菌苯胺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更高的急性毒性,是R-氟唑菌苯胺1.2倍。高剂量暴露浓度下,S-氟唑菌苯胺对小球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5%、28%、37%,是R-对映体的2.1、1.9、2.8倍,表明氟唑菌苯胺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立体选择性急性毒性可能是由于对映体对光合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差异造成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低毒对映体R-氟唑菌苯胺被优先降解,第7天时R-氟唑菌苯胺和S-氟唑菌苯胺降解率分别为82.5%和65.8%,EF值为0.12,且对映体构型稳定。研究结果为氟唑菌苯胺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手性农药立体选择性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氟唑菌苯胺 蛋白核小球藻 立体选择性 急性毒性 光合色素 降解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基因改良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防治赤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为创制适用于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提高半冬性品种抗赤霉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携带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高秆抗赤霉病品系L06486为供体,与黄淮麦区丰产、广适但高感品种济麦24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再与矮秆种质206A杂交,于F3至F6连续进行大规模育种田弥雾接种鉴定。通过田间选择,在F7获得106个新品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对106份品系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7个与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与亲本济麦24相比,F7品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106份新品系中,有98份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有105份携带1~4个抗病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检出频率分别为96.23%、41.51%、18.87%和87.74%。携有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系较不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表现出更强的赤霉病抗性,聚合抗病基因越多,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越强。创制的14份携有Fhb1基因组合、中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将为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改良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