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CAST基因多态性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检测巴克夏猪、霍寿黑猪及其杂交F1代CAST基因多态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碱基变异对mRNA二级结构以及CASTⅢ型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克夏猪、霍寿黑猪、巴克夏猪×霍寿黑猪都存在AA、AC和CC基因型,等位基因A的频率都高于等位基因C.该突变在3个猪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呈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猪;CAST基因;多态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机械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机械旱直播下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籼稻和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开展了田间大区试验研究.每个水稻品种分别设置3个处理: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OTA)、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增加播种量处理(OTA+S)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P).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机械旱直播下供试籼稻和粳稻的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相近,平均分别为8.9%和8.8%;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与增加播种量的一次性控释复合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同样,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提高了水稻群体的成穗率、地上部和根生物量、根冠比、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量,但同种品种下这些指标在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了水稻总氮素积累量,但显著增加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净利润均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其中OTA的净利润最高,籼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41.1%,粳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57.0%.因此,机械旱直播下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节肥省工,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机械旱直播稻 控释复合肥 产量 物质积累 肥料偏生产力
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水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缓控释氮肥是降低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常用措施之一.将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可以解决水稻对氮素的需求与降低氮素损失之间的矛盾.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以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和施氮量分别为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kg·hm-25个施氮水平,以及氮肥一次性施用(SF)及氮肥一基二追(TF)2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模式对水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田氨挥发损失量影响显著,同一施氮方式下,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SF各处理氨挥发损失量为14.46~23.74 kg·hm-2,TF各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则为23.3~47.74 kg·hm-2,SF氨挥发损失量比TF降低37.9%~50.3%;氮肥施用方式显著影响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SF和TF的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出现在N180,分别为50.02%和38.68%;低施氮量(N60)和高施氮量(N240)时,TF氮肥偏生产力高于SF,而施氮量为120(N120)kg·hm-2、180(N180)kg·hm-2时,SF比TF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出3.32和5.58 kg·kg-1;施氮量极显著影响水稻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SF和TF的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N180和N240,且SF高于TF,两者相差465.3 kg·hm-2.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一次性施肥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且能在施氮量较低的情况下获得较高产量,在水稻氮肥管理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用量 运筹模式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安徽省小麦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掌握安徽省小麦品质状况,对品种布局进行探索性研究,特开展安徽省主产区小麦品质抽样、检测工作,对品质性状及区域、年度间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从单项指标的变异情况来看,容重达标比例最高,且区域间、年度间变异系数均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吸水率、硬度等指标均有58%以上的比例可以达到中强筋标准,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强筋的比例较低。综合指标中,达到中筋小麦标准的样品数量最多,达到优质中强筋以上标准的样品比例仅为13.7%,达到弱筋小麦标准的样品比例不足0.6%。各年度间达标样品数量以2019年最多。达到中强筋标准的样品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和淮北市、滁州市等沿淮淮北麦区;达到弱筋小麦标准的样品分别来自阜南县和长丰县。
番鸭细小病毒NS和V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番鸭细小病毒(MDPV)基因的遗传变异特征,本试验采用分段PCR扩增法获得了2个MDPV安徽分离株(AH1901和AH1902)基因组NS和VP全长基因,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20个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对.序列分析显示,克隆的MDPV基因均包括完整的NS和VP基因,分别为1 884 bp和2 199 bp,VP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程度相对较高,而NS基因则较为保守;进化分析显示,安徽分离株AH1901和AH1902位于同一分支,二者与国内分离的MDPV毒株ZJ-JH-2013基因遗传距离最近,可能来源于同一毒株,与MDPV疫苗株P1及国外分离毒株FM基因遗传距离则较远;安徽分离株AH1901和AH1902的NS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8%,VP基因序列一致.两者的NS、VP基因序列与分离株ZJ-JH-2013的同源性最高,与重组型毒株SAAS-SHNH及安徽分离株AH 1401同源性也在99.5%以上;与疫苗株P1、国外分离株FM同源性则较低,其中VP基因仅为88.9%、89.3%.本试验结果表明近年国内的MDPV分离株同源性均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增加了诊断与防控该病的难度.
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与虫口监测应用
《茶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蚕;性信息素;鉴定;虫口监测
延长烤田时间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甲烷排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紫云英翻压还田模式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同时通过延长烤田时间的优化水分管理措施减少该模式下CH4的排放,开展了连续5 a的田间定位试验(2016—2020年),设置4种处理:不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分蘖末期排水烤田7 d,CK)、常规单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CF)、紫云英翻压+氮肥减施+传统水分管理(MF)、紫云英翻压+氮肥减施+优化水分管理(在传统基础上提前并增加5 d烤田时间,MFW).结果显示:5 a间MF处理下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为542~658 kg·hm-2·a-1,年均排放量相较CK和CF处理分别增加了156%~231%和133%~196%.与MF处理相比,MFW处理使2016、2017年和2019年的第一个CH4排放高峰期(分蘖期)提前衰减,增加了2018年和2020年CH4排放的衰减速率,年排放量显著下降了16.2%~28.5%(P<0.05).与CF处理相比,MF处理下2018、2019、2020年的年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6.85%、10.25%和9.79%(P<0.05),并且MF处理明显降低了产量变异系数并提高了产量可持续性指数.MF和MFW处理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紫云英翻压还田具有增产稳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增加了CH4的排放,而优化后的水分管理措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CH4的排放.
97份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品质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安徽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对97份安徽省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了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0种HMW-GS亚基类型和19种亚基组合,在Glu-A1位点检测出3种亚基类型,以1亚基(57.73%)和Null亚基(40.21%)为主;在Glu-B1位点共检测出3种亚基类型,以7+8亚基(52.58%)为主;在Glu-D1位点共鉴定出4种亚基类型,优质亚基5+10占比最大,为45.36%;供试品种亚基组合品质得分在4~10分之间,10分的亚基组合1/7+8/5+10和1/17+18/5+10共19份材料(19.59%),8分以下的共44份材料(45.36%).对供试材料HMW-GS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Glu-1的三个位点与硬度指数、溶剂保持力和吸水率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溶剂保持力影响表现为Glu-A1>Glu-B1>Glu-D1;不同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亚基组合为1/17+18/5+10的品种具有最高的硬度指数、4种溶剂保持力、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具有最低的L*和W,该类品种有烟农19、泰农19、山农17和糯小麦1012;亚基组合为Null/7+9/4+12的品种具有最低的硬度指数、4种溶剂保持力、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具有最高的弱化度、L*和W,该类品种有荃麦725、皖麦52和未来0818.
丛枝菌根真菌改善镉胁迫下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环境的效应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Cd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黑麦草为供试植物、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为供试AMF,以Cd浓度(0、10、20、30 mg·kg-1)和是否对黑麦草接种AMF为双因素,设计8个处理,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增加,AMF侵染率和孢子数量显著(P<0.05)降低.相同Cd浓度下,接种AMF显著(P<0.05)改善了黑麦草的根系构型(根系总长度、根系总投影面积、根系总体积、根尖数、根分叉数).在相同Cd浓度下,接种AMF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这说明,接种AMF能够通过改善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相关酶活性和球囊霉素含量等,增加植物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