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陆基推水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陆基推水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水体及净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10月对集装箱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水体与净化处理系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因子进行分析,并运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评价养殖水体与净化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养殖水体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7属21种,在净化系统水体中共鉴定出8门51属93种,净化系统水体内浮游植物种类数显著大于养殖水体的(r=0.918,P<0.01)。在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分别为2.816×10~5cells·L-1和0.021 mg·L-1,优势种主要为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 angustissima);在净化系统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135×10~6cells·L-1和0.763 mg·L-1,优势种为被甲栅藻(Scenedesmus armatus)、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顶锥十字藻(Crucigenia apiculat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等;净化系统水体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显著高于养殖水体的(P<0.01),且优势种种类较多。净化系统水体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均显著高于养殖水体的(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养殖水体为β-中污染水平,净化系统水体为轻污染水平。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影响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水体与净化系统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理化因子为pH、比电导率(SPC)、溶解氧(DO)与NO3--N等,净化系统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与NO3--N、NO2--N、光照等因子有关。研究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调控水质条件控制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净化系统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来维护养殖模式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 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安徽省春性小麦区试品系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安徽省春性小麦品质育种进展,对参加安徽省淮南片2010-2019年春性小麦区试的154个品系(227份)样品进行品质性状分析,并根据不同品质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平均容重为788.7±18.4 g·L-1,硬度指数为57.1±8.8,粗蛋白含量(干基)为13.24%±1.07%,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为28.2%±3.0%,沉淀值(Zeleny法)为35.2±9.7 mL,吸水率为56.3%±3.8%,稳定时间为4.4±3.1 min,最大拉伸阻力为388±147 EU,能量为81.2±32.5 cm~2。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粗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吸水率与硬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分别为0.898和0.888。各品质性状年份间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容重、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年份间波动明显,但没有明显规律;粗蛋白含量和能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吸水率和硬度指数则比较稳定。根据国家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227份样品中,有3.08%、11.01%和0.88%的样品全部指标分别达到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标准,没有样品达到强筋小麦标准,多数品系品质指标之间存在强、中强、中、弱筋交错不协调现象。通过审定的品种中,仅有1个达到弱筋标准。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初乳和常乳摄入对初生犊牛肝脏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试验旨在对犊牛肝脏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与初乳、常乳摄入相关的蛋白。【方法】以经产荷斯坦母牛分娩的9头公犊牛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初乳组(CI)、常乳组(M)和对照组(CT),每组3头。初乳组和常乳组犊牛分别饲喂初乳和常乳,于出生后24 h屠宰;对照组未饲喂初乳或常乳,于出生后2 h屠宰。采用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对3组犊牛肝脏的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以Q<0.05为阈值筛选各组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犊牛肝脏中共鉴定到3 901个蛋白,其中在初乳组、常乳组和对照组中分别鉴定到3 521、3 646和3 548个蛋白,有3 202个蛋白在3组中共表达。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显示,初乳组和常乳组犊牛肝脏中共筛选出287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生长发育和氧化还原等生物过程,显著富集通路为内吞作用、氨基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初乳组和对照组犊牛肝脏中共筛选出154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单组织过程和肌酸合成等生物过程,显著富集通路为氨基酸代谢、黏着斑和内吞作用等。【结论】饲喂初乳的犊牛肝脏中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分解代谢、氧化还原等生物过程,为犊牛摄入初乳后肝脏的蛋白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高产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豆症青主要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大豆症青对大豆产量的具体影响,针对导致大豆症青的主要危害因子,设置不同的处理,筛选鉴定65 份大豆品种(系)的抗性,分析不同大豆症青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症青危害因子的抗性程度具有差异,T2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系)数最少,有 53 份,占总数的81.54%;T4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数最多,有58 份,占总数的 89.23%.T4 和T5 复合危害因子处理的平均症青率较对照增加的幅度(263.87%~281.57%)比单个危害因子的幅度大(117.82%~151.58%).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7 个主要农艺性状中,主茎节数的5 个处理变化幅度均最小,平均降幅为7.71%,单株症青荚数的变化幅度均最大,平均增幅为 83.52%;从损失率来看,3 个产量相关性状中,百粒质量的5 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其损失率均最小,平均损失率为 8.70%,单株粒质量的 5 个处理损失率均最大,平均损失率为52.51%.综上,研究明确了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单株粒质量的影响最大.


重组酶辅助扩增结合CRISPR/Cas13a检测禽腺病毒4型方法的建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灵敏、特异的禽腺病毒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检测方法。【方法】将重组酶辅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与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Cas13a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ssociated protein 13a,CRISPR-Cas13a)技术相结合,针对FAdV-4 Hexon基因保守区设计RAA引物及CRISPR RNA (crRNA),利用RAA技术扩增样本核酸,并进行CRISPR-Cas13a荧光检测,以qPCR为对照方法,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qPCR法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反应过程均在37℃恒温条件下完成,反应体系可检测的最低扩增拷贝数为10~1 copies/μL,灵敏度高,且与FAdV-1、FAdV-7、FAdV-8b、FAdV-9、FAdV-10、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H9亚型疫苗和新城疫病毒等禽病原核酸检测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30份临床样本与qPCR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一致。【结论】建立的RAA-Cas13a方法检测FAdV-4具有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可用于FAdV-4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CRISPR/Cas13a 重组酶辅助扩增 检测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时空分布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南淝河最大的支流,探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机制对于了解其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组分提取,分析该流域特定时段的水体DOM荧光组分及比例,结合荧光参数(荧光指数 FI、自生源指标 BIX以及腐殖化指标 HIX)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分析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时空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店埠河农业小流域在该特定时段(2020 年 9 月—2021 年 4 月)水体DOM包含 2 个有效的荧光组分,分别为 1 种类腐殖质物质(类富里酸组分)和 1 种类蛋白质物质(低激发类色氨酸组分),两个组分各占比例分别为 53.9%和 46.1%;水体三个荧光参数(FI、BIX、HIX)在不同季节(9 月秋季、1 月冬季和 4 月春季)之间的荧光参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差异,指明DOM总体上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综合影响,具有强腐殖化、弱自生源特征;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表明 1 月冬季水体的DOM相对浓度和分子量大小均低于其他两个季节(9 月秋季和 4月春季),而各采样点DOM分子量大小和相对浓度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均未呈现明显的区域变化趋势.该研究综合流域水体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示踪了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特定时段DOM的组分来源,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店埠河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60日龄瓦氏黄颡鱼选育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指标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19.10%,说明瓦氏黄颡鱼体重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瓦氏黄颡鱼主要形态性状(X8、X10除外)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其中,X4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0.92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X4、X1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极显著水平(P<0.01),X5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显著水平(P<0.05);X4、X12、X5对体重共同决定系数达 0.919;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形态性状(X4、X12、X5)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 Y=﹣5.210 + 3.594X4 + 1.415X12 + 3.308X5(R2 = 0.920);X4 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 Y=2.410 + 7.161 ln X;X5、X12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 Y = e3.258-1.061/x、Y=e3.816-4.977/x。结果可为瓦氏黄颡鱼选育提供参考。


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及咖啡碱差异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 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 7 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猪圆环病毒3型和4型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4型(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已登录的PCV3和PCV4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自安徽省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与普通PCR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PCV3的标准曲线为Y=–3.534 6 logX+41.11(R2=1.00),PCV4的标准曲线为Y=–3.382 5 logX+40.67(R2=1.00).PCV3和PCV4的检测限分别为49.5和27.1 copies·μL-1.对猪圆环病毒1型(PCV1)和2型(PCV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无特异性扩增,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1%.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CV3阳性检出率为40.8%,PCV4阳性检出率为20.4%,混合感染率为19.0%.建立了灵敏、特异,可同时快速、准确鉴别PCV3和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PCV3和PCV4的检测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猪圆环病毒4型 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