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生茶树新品种‘横山1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横山1号’是从安徽省石台县茶树地方群体种中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春季一芽一叶期为3月中旬,一芽二叶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芽叶黄绿色,一芽三叶百芽质量62.5 g;3年平均产量6 885 kg·hm~(-2)。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水浸出物48.5%,茶多酚21.2%,游离氨基酸3.3%,咖啡碱4.1%。制绿茶品质优。适宜在安徽长江以南的茶区种植。


基于55K SNP芯片的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118份小麦材料3个环境下吸水率、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沉降值和出粉率8个小麦籽粒品质的表型值,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基因型,采用Q+K混合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不同环境下, 8个籽粒品质性状均具有广泛变异,其中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47%~17.03%,各品质性状遗传力为0.71~0.85。118份小麦材料被分为3个亚群,亚群Ⅰ包括41(34.75%)份,安徽供试材料占绝大部分;亚群Ⅱ包括32 (27.12%)份,是以安徽、江苏、四川为主体的群体;亚群III包括45 (38.13%)份,主要为安徽及江苏省份材料。22个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P<0.001)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布于染色体1B (4)、1D (1)、2B (1)、2D (1)、3B (2)、3D (1)、4D (1)、5A (1)、5B (1)、5D (3)、6B (2)、7B (3)和7D (1),解释了8.53%~16.32%的表型变异。稳定位点中包含3个一因多效显著关联位点, 14个可能控制小麦品质性状的新遗传位点,并筛选出11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利等位基因的数量越多,品质性状表型值越高,并发现了在8个主要品质性状均携带有利等位基因的载体材料,其中,华成859和济麦44包含最多的有利等位基因,可供改良小麦品质的育种亲本使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优良品质小麦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亲本材料和分子标记。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5K芯片 有利等位基因


微冻贮藏臭鳜鱼品质、蛋白质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贮藏的臭鳜鱼为对象,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蒜瓣肉品质、蛋白质组成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藏15 d后,鱼体蒜瓣肉出现明显发红现象,色泽a*值由负值(绿色)变为正值(红色),白度明显下降,硬度不断增加,弹性和凝聚性不断下降,整体感官品质明显下降。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在微冻贮藏过程中,鱼肉肌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在不断降解。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结果表明,臭鳜鱼贮藏过程中被检出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辛醛、丙酸、3-羟基-2-丁酮、乙酸己酯、丁酸戊酯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积累,具有刺激性臭味的丙酸含量较高,且贮藏15 d后明显增加,不利于臭鳜鱼正常风味的保持。结论:在-2℃微冻贮藏条件下,15 d内臭鳜鱼的感官及风味品质能较好地保持,15 d后开始劣变。研究结果为臭鳜鱼在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品质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及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荃麦725为材料,设置D1(180万株/hm2)、D2(240万株/hm2)、D3(300万株/hm2)、D4(360万株/hm2)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在B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0.1~2.8 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在A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10~22 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密度对淀粉粒数量分布无显著影响.适宜密度水平下,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及产量;植株形态指标中的株高、重心高和节间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3密度水平下小麦茎秆机械强度最强,抗倒伏指数最高;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小麦倒伏受株高、重心高及节间长影响,小麦株高和重心高越低,则基部节间长越短,抗倒伏指数就越高,茎秆抗倒性能越强;由相关分析可知,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适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增加B型淀粉粒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占比,进而提高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同时适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能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荃麦725的最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


留胚米储藏期间蛋白氧化对食用品质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留胚米储藏过程中蛋白氧化对其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温度37℃、相对湿度85%条件下进行留胚米的加速陈化储藏,考察蛋白氧化及结构变化对留胚米蒸煮、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留胚米亮度(L*值)降低,蛋白氧化程度不断增加。经过28 d的储藏,与初始值相比,留胚米的蛋白羰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增加了50.25%和16.96%,总巯基含量降低了11.93%;蛋白发生氧化聚集,结构发生了改变。质构结果显示,与初始值相比,储藏28 d留胚米的硬度和胶黏性分别上升了70.46%和89.69%。相关性分析表明,留胚米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回复性与蛋白浊度、羰基、二硫键、无规则卷曲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蒸煮损失率与表面疏水性、溶解度、巯基、β-折叠、β-转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可为适宜的留胚米储藏方法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施菌悬液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堆肥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是对化肥减量施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达到增产的目的,采用秸秆堆肥替代化肥配施微生物菌悬液的方法,以秸秆堆肥替代化肥为主区(A),微生物菌悬液(固氮螺菌、复合菌悬液)为裂区(W)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比例堆肥还田配施菌剂后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为秸秆有效还田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CKW0(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相比,A1W0处理(607.5 kg/hm~2复合肥+405 kg/hm~2尿素+75 t/hm~2堆肥)、A2W0处理(540 kg/hm~2复合肥+360 kg/hm~2尿素+10 t/hm~2堆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5.32%、13.62%;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喷施固氮螺菌悬液)、W2处理(喷施复合菌悬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W0处理(不喷施菌悬液)增长了4.28%、3.25%;在脲酶活性方面,在A1(堆肥替代化肥10%)处理下,W1、W2处理的脲酶活性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36.65%、7.56%;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W2处理的Shannon指数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10.39%、3.34%,经过微生物菌剂和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合施用,固氮螺菌的效果好于复合菌剂,在不同堆肥还田比例上喷施菌剂,与对照相比,2种菌悬液均能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堆肥替代10%化肥配施固氮螺菌处理对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水稻生长、在化肥减量的同时实现水稻增产,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
关键词: 堆肥还田 微生物菌悬液 水稻 产量 品质 微生物 群落结构 酶活性


皖南黄兔剩余采食量与生长性状、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生长期肉兔生长性状、血清生化指标与剩余采食量(RFI)表型之间的相关性,为RFI选育提供理论指导,试验选择35日龄公母各半的皖南黄兔断奶仔兔110只,预试期为30 d,于65日龄时进行正式试验。测定初始体重,记录每日饲料投放量及剩余量,试验期为30 d;试验结束时测量终末体重,计算代谢体重(MBW0.75)、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效率(FCR)及日增重(ADG),测算个体的RFI。对测算出的RFI进行排序,筛选高RFI组(HRFI组)和低RFI组(LRFI组)母兔各6只采集血样,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RFI水平与ADFI极显著正相关(r=0.565,P<0.01),与初始体重、终末体重、ADG和MBW0.75相关性不显著(P>0.05);HRFI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血清葡萄糖(GLU)、三酰甘油(TG)含量显著高于LRFI组(P<0.05);HRFI组的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显著低于LRFI组(P<0.05),RFI水平与GLU(r=0.630)、TG(r=0.620)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尿素氮(UREA)(r=-0.730)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对皖南黄兔RFI性状进行选择不影响其生长性状;血清GLU、TG及UREA含量或许可作为皖南黄兔RFI选育的候选生物指标。
关键词: 皖南黄兔 剩余采食量 生长性状 血清生化指标 相关性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程绿色防控的目标。结果表明,播前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玉米种子出苗率增加19.25%、苗后14 d防治效果可达74.48%;心叶初期、末期分别施用G033A颗粒剂、10%甲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90.62%;吐丝期PS3可湿性粉剂与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减量20%)联合使用,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78.42%。全生育期相对于农户自防区减少化学用药4次,其中生物农药替代1次;平均穗粒重最高为253.82 g,籽粒增产率为5.69%;鲜穗产量最高为16243.70 kg/hm~2,鲜穗增产率为4.86%。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安全,综合防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药,增加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