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低温烘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烘焙提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叶1号’绿茶为材料,设置不同时间烘焙处理(60℃,0、40、80、120 min),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仪(UHPLC-Q-Exactive/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白叶1号绿茶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0℃烘焙40 min有利于白叶1号绿茶品质的提升,随着烘焙时间增加,茶汤浓度和香气强度下降,涩味凸显。总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着烘焙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儿茶素组分除GC、C、GCG以外,其余组分含量均随烘焙时间增加而先升后降。UHPLC-Q-Exactive/MS共鉴定出61个类黄酮化合物,其中38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7个组间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包含5个黄酮醇苷、木麻黄素以及原花青素B4,这些物质在烘焙80 min和120 min后明显下降。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随着烘焙时间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呈上升趋势。二甲基硫、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庚醛、2-己烯醛、正壬醛、苯甲醛、1-辛烯-3-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Ⅱ、香叶醇、β-紫罗兰酮、雪松醇是影响白叶1号绿茶的关键香气成分(ROAV>100)。香气特征贡献度(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分析显示,烘焙40 min茶样中复杂气味总ACI最低,愉悦香气总ACI最高,而烘焙120 min茶样则相反。本研究结果为白化品种绿茶加工中烘焙提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化品种绿茶 烘焙 非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
太平猴魁茶栽培品种‘柿大茶’品系间代谢物及遗传进化分析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柿大茶’为有性系茶树品种,其嫩梢是加工太平猴魁绿茶的主要原料。本研究为探究‘柿大茶’品系(高家早、黄种、柿大茶2号、柿大茶6号和广阳早)与非‘柿大茶’茶树品种(凫早2号和舒茶早)加工绿茶品质以及遗传进化的差异,对7个茶树品种绿茶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同时基于RNA-seq技术分析7个茶树品种中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及遗传背景差异。结果显示,除舒茶早绿茶外,儿茶素类物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其余品种绿茶中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在各品种绿茶中有显著性差异。‘柿大茶’绿茶茶汤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茉莉酮等呈花香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柿大茶’品系广阳早与凫早2号、舒茶早中的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变化较为接近,在主成分分析中与其他‘柿大茶’品系分布在不同象限。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非‘柿大茶’凫早2号和舒茶早亲缘关系更接近,并与‘柿大茶’品系广阳早、黄种亲缘关系较接近,而与高家早、柿大茶2号和6号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进一步分析显示,与花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普遍在‘柿大茶’品系中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异‘柿大茶’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为后续分析茶树花香类化合物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柿大茶’ 太平猴魁绿茶 挥发性成分 非挥发性成分 转录分析
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中国茶叶加工 》 2023
摘要:以'凫早 2 号'茶树的一芽一叶鲜叶制成的祁门红茶为材料,以无烘焙为对照,60℃条件下烘焙 30 min、60 min、90 min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和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探究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处理后的茶样香气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烘焙 30 min能较好地保持祁门红茶特有的香气特征,提高茶汤滋味品质,随着烘焙时间延长,香气和滋味感官品质逐渐下降.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香叶醇、苯乙醛和水杨酸甲酯是区分不同烘焙处理祁门红茶香气变化的主要差异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祁门红茶加工过程中的烘焙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小苏打水酶法提取鳜鱼油及品质分析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在传统水酶法(碱性蛋白酶)提取油脂方法基础上,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添加1%的食用小苏打,可简化鳜鱼油粗提取工艺,并获得较高的鳜鱼油提取率。对所提取的鳜鱼油进行品质测评包括:对照水产行业标准“SC/T 3502—2016鱼油”进行7项理化指标的检测、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小苏打水酶法提取的鳜鱼油品质较好;ω3/ω6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达到0.445;经ROAV法(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所提取鳜鱼油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1-辛烯-3-醇、壬醛和辛醛。综上所述小苏打水酶法操作简单、绿色高效,可作为水产加工副产物规模化初步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鳜鱼 小苏打水酶法 品质分析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太和香椿的挥发性成分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3种太和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并建立一种香椿品种的快速鉴别方法,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对3种香椿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离子漂移时间,对检测出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化合物名称.利用LAV软件中的Gallery Plot插件,构建香椿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比较不同香椿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定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香椿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47种,相对含量最高的为醇类化合物,以2-己烯醇最高,表现为草木香和果香.由主成分分析图可以直观看出,3种不同香椿样品得到明显区分,不同样品间具有明显的归属区域.该研究可以为香椿的快速鉴定和分类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香椿 气相离子迁移谱 快速鉴定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后熟过程对封鳊鱼风味物质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后熟加工工艺对封鳊鱼风味、营养等品质指标的影响,对鲜鳊鱼、后熟前封鳊鱼及后熟后封鳊鱼10种ATP关联物及核苷酸、蛋白水解氨基酸、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封鳊鱼主要的鲜味核苷酸为GMP和IMP,且后熟对其含量变化几乎没有影响;后熟使封鳊鱼谷氨酸、天冬氨酸等鲜味氨基酸显著增加,赋予产品丰富鲜美的滋味;后熟使封鳊鱼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显著上升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封鳊鱼加工产生了新的醇、酯类挥发性化合物,使封鳊鱼的香味更柔和、浓郁及醇厚,3种样品均含有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包括己醛、正庚醛、辛醛、壬醛、(E)-2-辛烯醛和1-辛烯-3-醇共6种,后熟后新产生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为芳樟醇,这可能是由水产品发酵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呈香物质。综上,后熟对封鳊鱼独特风味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显著影响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价值指标。
关键词: 后熟 封鳊鱼 鲜鳊鱼 ATP关联物及核苷酸 水解氨基酸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ROAV法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小龙虾仁关键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龙虾仁特征性风味成分,并进一步探究超高压处理对小龙虾仁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一定条件下超高压处理前后小龙虾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感觉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进行关键风味化合物分析,同时结合响应面多元回归分析及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探究超高压处理三因素对小龙虾仁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龙虾仁在特定超高压条件下处理前后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54和48种,其中同时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有37种;超高压小龙虾仁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庚醛、辛醛、壬醛、癸醛、十二醛、2-癸酮、2-十一酮和2-正戊基呋喃共9种,比未经过超高压处理的样品多出1种(2-十一酮);保压时间和施压温度对小龙虾仁风味影响显著(p<0.05),实际生产应在保证商品品质的基础上,尽量降低保压时间和施压温度,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产品风味。
关键词: 小龙虾仁 超高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 响应面
自制封鳊鱼与鲜鳊鱼及市售封鳊鱼产品的比较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自制封鳊鱼与市售封鳊鱼的品质差异以及鲜鳊鱼与封鳊鱼之间的物性、营养等差别,本文采用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气质联用仪(GC-MS)和全自动氨基酸测定仪对鲜鳊鱼及封鳊鱼(共4个样品)的质构(TPA)、微观结构、挥发性成分及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封鳊鱼背肌和腹肌的弹性、嫩度、韧劲和适口性与鲜鳊鱼相仿,同时封鳊鱼具有比鲜鳊鱼强得多的抗压性;鲜、封鳊鱼一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6种,鲜鳊鱼制作成封鳊鱼之后,产生了多种新的挥发性成分,自制封鳊鱼香气物质最丰富(50种),不同的加工方式造成了挥发性成分的显著不同;鲜鳊鱼加工成封鳊鱼之后,所含单个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说明封鳊鱼增强了鲜鳊鱼的滋味、营养及功能,且不同的加工方式对封鳊鱼游离氨基酸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自制封鳊鱼采用较为严格的加工工艺条件,与市售产品相比,其品质优良,说明封鳊鱼产品的标准化切实可行。
关键词: 封鳊鱼 鲜鳊鱼 质构 微观结构 挥发性成分 游离氨基酸
SDE/SPME-GC-MS分析苦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中国酿造 》 2015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方法萃取苦荞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苦荞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气谱-质谱法(SDE-GC-MS)分析出23种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分析出35种挥发性成分,2种方法均提取出酯类、烃类、酮类、醛类和醇类,其中酯类和醛类的含量较多,说明酯类和醛类对苦荞的风味贡献较大。同时蒸馏萃取法适合对高沸点、低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固相微萃取法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样品检测非破坏性等优点,适合易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将两种提取方法相结合对苦荞挥发性物质提取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结果。
关键词: 苦荞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苦荞粉、苦荞壳及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风味是苦荞(F.tataricum tataricum)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而挥发性成分在风味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样品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物质,并且不论从种类总数还是种类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苦荞粉有挥发性化合物成分44种,主要以芳香烃类(20.69%)、醛类(18.57%)、烯类(15.21%)为主;苦荞壳有4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芳香烃类(29.88%)、醛类(21.96%)、烷烃类(15.11%)为主;苦荞麸皮有2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烯类(28.98%)、醛类(22.48%)、酯类(15.49%)为主。醛类物质在3种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且醛类的阈值较低,可能是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重要的气味特征物质。
关键词: 苦荞粉 苦荞壳 苦荞麸皮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