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攀枝花不同海拔烟区烟叶质量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明确攀枝花烟区优质烤烟种植适宜的海拔高度,比较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800~2400 m)植烟区域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呈现1800 m≈2100 m>2400 m的趋势,海拔1800 m烤后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均较好。C3F和B2F烟叶外观质量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海拔1800 m和2100 m上部B2F烟叶外观质量均明显优于2400 m。海拔超过2100 m时,上部叶烟碱含量偏高、钾含量偏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变差。综上,海拔1800~2100 m是攀枝花优质烟叶种植的适宜海拔,烟叶外观质量较好、化学成分协调、香气量和香气质较高。


不同药剂对芹菜地下害虫的防效及残留量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针对芹菜中禁限用农药超标的问题,选用高效、低风险药剂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分别开展其在芹菜蛴螬上的药效试验和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0.5%阿维菌素颗粒剂45.0、52.5 kg/hm2药后15 d对芹菜蛴螬防效分别为84.63%、90.32%,5%吡虫啉颗粒剂15.0、22.5 kg/hm2药后15 d对芹菜蛴螬的防效分别为84.12%、94.31%,均具有较好的防效;上市收获期采集的芹菜中阿维菌素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吡虫啉残留量分别为0.06、0.52 mg/kg,远低于限量值,安全风险较低。这表明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可以用于芹菜田蛴螬的高效安全防治。


1株多重耐药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特性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鸡源沙门菌不仅会引起鸡的感染发病,还会威胁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本研究从安徽肥东地区1只疑似沙门菌感染病鸡组织中分离出1株沙门菌,命名为SM24,评价该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菌株致病性和半数致死量(LD50),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测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构建分离株基因图谱,分析其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特征。结果:分离株在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SPF雏鸡具有明显的致病性,LD50为8.50×10~5 CFU;SM24为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以及新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和氨曲南等16种抗生素表现耐药,对大观霉素、阿米卡星、氯霉素、氟苯尼考、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B敏感;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SM24为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Salmonella Indiana),序列型为ST17,基因组大小为4 865 511 bp, GC含量为51.96%,携带一个IncHI2质粒,大小为165 044 bp; SM24菌株基因组中携带280个毒力相关基因和144个耐药基因,其中整合移动元件(IME)位点和质粒上存在12个耐药基因;SM24菌株与国内报道的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遗传距离较远。综上,本研究分离鉴定到1株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和多重耐药性,同时解析了菌株的全基因组特征,为深入研究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 致病性 耐药性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全基因组测序


生姜精油微胶囊制备及其对冷鲜猪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姜精油对冷鲜猪肉品质的影响,以生姜精油、水解大豆蛋白和阿拉伯胶为复合材料,采用复凝聚技术制备生姜精油微胶囊,通过粒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生姜精油微胶囊性能,分析生姜精油微胶囊的抗氧化能力,并评估生姜精油微胶囊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凝聚反应最佳条件为水解大豆蛋白与阿拉伯胶质量比为5∶1,反应pH值为3.9,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生姜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76.51%,平均粒径为51.38μm。冻干后的生姜精油微胶囊呈现不规则片状结构,保持了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将生姜精油微胶囊应用于肉品保鲜,与对照组相比,生姜精油微胶囊有效抑制了冷鲜肉的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TBC)的增加,较好地保持了冷鲜猪肉的品质,延长了猪肉货架期。研究结果为生姜精油保鲜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复配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测定了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及其不同配比对大豆白绢病的病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和立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对大豆齐整小核菌的EC50分别为0.120μg/mL和0.033μg/m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为0.164μg/mL和0.022μg/mL,二者有效成分比例在1∶1, 1∶5和1∶10时对大豆白绢病菌抑制效果好,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70, 1.787和1.606,在5∶1, 1∶1和1∶5时对立枯病菌抑制效果好,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是1.756, 1.616,和1.512。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表明,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在1∶5配比下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防控效果分别达93.6%和88.3%,且能促进大豆苗期生长,增产率为39.1%~59.1%。综合考虑药剂对大豆出苗的安全性、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的防效及大豆增产效果,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在1∶5配比下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适合防治大豆根茎部病害。


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基本逻辑、现实选择与未来进路
《农业经济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内容,理清其基本逻辑和现实选择是未来加快构建县域富民产业政策体系的关键所在。新阶段,县域富民产业具有多重内涵、多维逻辑。实践中,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主要有内部演化型、引入壮大型、承接转移型、自然演化型等四种典型模式,但仍存在顶层谋划不足、综合效益不高、基础支撑不够、联结机制不优等现实困境,未来要聚焦“政策引领、产业赋能、要素保障、利益联结”四大方面,加快构建“富民品牌良好—产业链条完整—联动融合发展”的县域富民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臭鳜鱼低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与特征风味物质的相关性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臭鳜鱼低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与特征风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低温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气味活度值计算鉴定特征风味物质,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菌群与特征风味物质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臭鳜鱼中,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等是低温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微生物;共检测到8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特征风味物质主要包括1-辛烯-3-醇、桉叶油醇、芳樟醇、正己醛、庚醛、壬醛、三甲胺、D-柠檬烯、邻伞花烃。清酒乳杆菌与芳樟醇、邻伞花烃呈显著正相关(P<0.05),蜂房哈夫尼亚菌、普城沙雷氏菌等细菌除与D-柠檬烯、芳樟醇等香气物质呈显著正相关外(P<0.05),还与臭味物质三甲胺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功能性微生物发酵菌剂与调控臭鳜鱼风味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臭鳜鱼 低温发酵 微生物菌群组成 特征风味 相关性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饲喂方式下翘嘴鳜肠道代谢的差异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配合饲料和饵料鱼两种饲喂方式下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肠内容物代谢谱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与数据库比对,筛选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鳜鱼养殖及其生理代谢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两组间肠道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73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43种代谢物在饲料鳜组显著上调,7种代谢物在饲料鳜组显著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BC转运、组氨酸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胆汁分泌、嘧啶代谢、核苷酸代谢等通路中。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配合饲料显著改变了鳜的肠道代谢特征。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非靶向代谢组学 饲喂方式 差异代谢通路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稻种秕谷含量等级快速判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水稻考种中秕谷含量的快速有效检测,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了稻种秕谷含量判别模型。制作不同秕谷含量的稻种样品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为提高模型判别精度,选取两种不同组合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多项式基线校正(PBC)和SG+标准正态变量转换(SNV)+多项式基线校正(PBC)的预处理方法降噪处理;为减少光谱中冗余信息对模型运算速度和预测精度的影响,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和主成分分析(PCA)三种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特征波长变量提取,并建立支持向量机(SVM)、 K-最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线性判别分析(L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朴素贝叶斯(NB)等6种稻种秕谷含量等级判别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SG+SNV+PBC预处理方法下,使用CARS方法选择158个特征波长,KNN模型的测试集等级判别准确率可达99.47%。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为实现稻种秕谷含量等级判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实现稻种品质的无损检测提供了支撑。


SAPEI在皖北夏玉米苗期涝渍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气象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涝渍害是影响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水分虽然是衡量农业旱涝状况的直接指标,但现有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密度和数据精确度均无法满足旱涝监测、预警及评估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夏玉米苗期逐日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涝渍指标。根据皖北地区20个县(区)198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夏玉米灾情资料,采用逐日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表征土壤相对湿度,结合行业标准建立了夏玉米苗期涝渍主导指标和辅助指数,验证准确率在90%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夏玉米苗期涝渍在时间上表现为1991—2000年最严重、2001—2010年次之;在近40年中,2003年是涝渍最严重的一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沿淮地区涝渍发生频率高于淮北地区。加强玉米涝渍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以及开展区域性玉米涝渍害的定量化评估,对于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 苗期涝渍指标 夏玉米 皖北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