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国审新品种皖南黄兔的选育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5

摘要:试验旨在全面了解皖南黄兔的生长性能、育肥性能和选育进展。在皖南黄兔新品种培育过程中,采用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评估遗传力和育种值,并对皖南黄兔每一世代4周龄的体重,12周龄体重,10月龄体重、体尺,4~12周龄日增重、料重比和成活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皖南黄兔12周龄的体重和4~12周龄的日增重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五世代皖南黄兔4周龄、12周龄和10月龄的体重分别为539.57、2 464.84和3 660.36 g,比一世代分别提高了17.54%、15.54%和13.69%(P<0.01);五世代皖南黄兔10月龄的体长和胸围分别为52.37 cm和31.55 cm,较一世代分别提高了15.63%和12.64%(P<0.01);五世代皖南黄兔4~12周龄的日增重、料重比和育肥成活率分别为34.31 g/d、3.61∶1和96.43%;五世代皖南黄兔的生长性能和育肥性能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11%以内,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可见,经过系统选育,皖南黄兔的生长性能和育肥性能均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且皖南黄兔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育肥产肉性能强、适应性强、肉质优良等特点。

关键词: 皖南黄兔 新品种 选育 生长性能 育肥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产养殖尾水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多角度分析水生植物利用养殖尾水不同形态氮磷过程,揭示营养元素循环利用规律,优化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监测黄花美人蕉(Canna indica var.flav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菖蒲(Acorus calamus)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养殖尾水净化过程中不同形态氮(铵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硝态氮NO3--N)和磷(可溶态磷DP、可溶活性态磷SRP、可溶态有机磷DOP和颗粒态磷PP)含量,结合水生植物生物量和元素累积情况,分析其对尾水净化效果和利用机制.黄花美人蕉组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7.5%和21.9%;所有处理组对NH4+-N和NO2--N去除率均达到95.0%以上,对NO3--N去除率为25.4%-26.9%,黄花美人蕉组对不同形态氮去除率最高;芦苇、黄花美人蕉和香蒲组分别对DP、SRP和PP去除率最高.黄花美人蕉组总氮累积量、地上部分总磷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菖蒲组地下部分总磷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氮和磷累积量与总氮、总磷去除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63,p=0.000;r=0.443,p=0.011).总之,黄花美人蕉组净化效果更好,其次是芦苇、菖蒲和香蒲组;水生植物会选择优先利用铵态氮,其次是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吸收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养殖尾水 营养盐累积 氮磷吸收 净化效果 健康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稻米品质评价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至齐穗后31和35 d。中籼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4.5℃,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5.2 MJ/m2和>12.1℃。中粳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2.7℃,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4.7 MJ/m2和>10.9℃。中籼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c1)分别为:yc1≥28.35、26.87≤yc1<28.35、25.12≤y c1<26.87和yc1<25.12。中粳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c2)分别为:yc2≥30.31、28.88≤yc2<30.31、26.89≤yc2<28.88和yc2<26.89。经验证,该研究构建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回代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2.3%和78.7%,模拟检验准确率分别为72.2%和73.3%,总体上可用于定量化评价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提升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稻米品质 气温 辐射 日较差 评价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对稻田氮素当季利用与去向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减施氮肥配合种植翻压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水稻阶段性氮素供应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为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冬种并翻压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于2017年在安徽省池州市进行。试验共设5个处理:冬闲+秸秆不还田+常规施氮(100%N)、冬闲+秸秆不还田+减氮40%(60%N)、冬闲+秸秆还田+减氮40%(60%NS)、冬种紫云英+秸秆不还田+减氮40%(60%NMv)、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减氮40%(60%NMvS)。在水稻插秧后5、10、20、40、60、80、100和114天,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析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在水稻成熟期测定产量。2022年,在每个处理小区中布置了直径为50 cm的15N示踪法微区试验,所有施肥处理和取样时间均与田间试验一致,结果用于计算肥料氮的去向。[结果]水稻季减施40%氮肥后,水稻进入分蘖期后氮素吸收速率显著下降。60%NS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速率在苗期和分蘖期低于其他处理,但分蘖期以后逐渐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60%NMv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苗期—拔节期)高于60%N处理,低于100%N处理,而拔节期以后高于100%N处理;秸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60%NMvS)处理全生育期水稻氮素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均较高,总吸氮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减施40%氮肥基础上,秸秆单独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对非肥料来源氮的吸收;紫云英单独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对所有来源氮的吸收;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下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与紫云英单独还田差异不显著,但是其他来源氮的吸收量最大,因此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下水稻氮素累积吸收量最高。水稻季氮肥利用效率分析表明,60%NMvS和60%NMv处理当季氮肥利用率最高;60%NS处理氮素土壤残留率最高,其次是60%NMvS处理;60%NMvS处理氮素损失率最低,其次是60%NS和60%NMv处理。[结论]紫云英单独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前期和中期的氮素吸收,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中后期的氮素吸收,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全生育期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减施40%化学氮肥后,紫云英与秸秆协同还田下水稻吸收的土壤氮量超过了常规施氮量处理(100%N处理),且水稻季氮肥当季利用效率最高,肥料损失率最低,土壤残留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秸秆 阶段供氮特性 氮肥利用效率 ~(15)N同位素 氮素去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挥发性代谢谱及关键呈香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Keemun black tea,KBT)香气品质、挥发性代谢谱的影响,以茶树良种‘祁门种’(KMZ)、‘凫早2号’(FZ2)和‘皖茶4号’(WC4)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制成红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不同品种KBT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aroma character impact,ACI)值及香气重组与缺失来鉴定关键气味物质,并分析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通过NIST 11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计算和与标准品比对,在KMZ、FZ2和WC4红茶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02、75种和88种香气成分,其中OAV>1且ACI>1%的关键特征气味物质有11种。香气重组和缺失验证了香叶醇、反式-β-紫罗兰酮、苯乙醛、芳樟醇、己醛、苯乙醇6种化合物是KMZ的最大贡献者,且在不同品种红茶中的含量存在差异;该6种物质在萎凋和干燥工序中的变化最为显著,在不同品种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本研究解析了不同品种KBT间的挥发性物质代谢谱差异,丰富了KBT风味品质的基本理论,为KBT香气品质控制及定向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品种 祁门红茶 关键挥发性成分 代谢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中部播期对夏玉米产量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玉米品种庐玉9105为供试材料,设置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播种到吐丝期平均缩短3.3 d,吐丝期到生理成熟期平均延长5.4 d。播期显著影响玉米产量,2年中6月5日和6月15日播期产量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中6月15日平均产量最高;百粒重表现为6月25日播期最大。灌浆特性分析表明,播期推迟,灌浆持续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产量贡献率为56.1%;随播期推迟,百粒重增大的趋势不能弥补穗粒数降低导致的产量降低,穗粒数降低为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综上,江淮中部夏玉米适宜播期为6月15日以前。

关键词: 播期 夏玉米 穗粒数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摘要: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头食尾”理念,推动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采用SWOT分析方法,评估了合肥市在“粮头食尾”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构建矩阵策略分析。合肥市拥有农业资源丰富、科技支撑强大、加工体系完善等优势,但也面临产业链条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人才短缺等劣势。同时,合肥市面临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加等机遇,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等威胁。基于此,提出了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优化粮食产业链布局、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拓展多元化市场等对策建议,以推动合肥市粮食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粮头食尾 产业链 转型升级 SWO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经济时代下林业发展研究

园艺与种苗 2025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林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该文以数字经济时代下林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林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模式。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智能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科学化决策。安徽省作为林业大省,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积极布局林业产业发展,通过政策规划引领、数字技术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措施,推动了林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未来,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林业数字化技术,推动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林业发展 数字化技术 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BUR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茶[Camellia sinensis(L.) Kuntze]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重要性而在全球范围内种植。为了研究茶树中BURP的作用,基于茶树全基因组对茶树中BURP基因家族进行筛选和鉴定。通过TBtools查找筛选包含有PF03181结构域的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共线性关系等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挑选对胁迫响应较强烈的基因4个,即CsBURP14、CsBURP7、CsBURP10和CsBURP1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其在冷、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利用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出17个BURP基因,聚类为3个亚组,其中PG1β-like包含5条,BNM2-like包含8条,RD22-like包含4条。结构域预测发现只有11条基因包含完整的BURP结构域,6条序列只包含其中的1或2个motif,而CsBURP1不包含这3个motif。CsBURP14、CsBURP7、CsBURP10和CsBURP15均响应干旱胁迫、冷胁迫和盐胁迫。CsBURP7响应最剧烈,在低温处理下为负调控,保持在初始表达量的1/3左右,干旱处理则为正调控,12 h时为初始值的6倍。CsBURP家族对低温胁迫、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均有响应,推测其在茶树抗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BURP基因家族 茶树 基因表达 非生物胁迫 全基因组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高效节水抗旱三系杂交稻新组合旱优82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旱优82是以沪旱7A为母本,宝恢8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广适性中早熟节水抗旱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生育期短,全生育期约117 d,穗大、粒多、粒大,千粒重28.6 g,茎秆粗壮,米质达部优2级,综合抗性好,抗旱性较强,于202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节水抗旱稻 旱优82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