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氮添加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沉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研究氮沉降对N2O排放的影响机制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多项研究评估了土壤N2O排放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模式,但对其调控模式和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对全球87项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发现,氮添加加剧了土壤N2O的排放,这种效应在高施氮量[>200 kg/(hm2·年)]、低降雨区域(≤400 mm)以及中短期施氮(≤3年)等条件下尤为显著。在全球范围内,氮施用量、年降雨和生态系统类型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氮添加 氧化亚氮 荟萃分析 草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鸡群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在安徽鸡群中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菌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对10个不同类型鸡群进行血清学和抗原核酸检测,分离并鉴定菌株,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安徽鸡群中MS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71.02%,平均核酸阳性率为72.19%,血清学检测结果和核酸检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通过不同类型鸡群的比较发现,青年鸡群MS的感染率最低,其次为种鸡群。经过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到2株MS分离株,命名为AHH-01和AHH-02,分离株具有典型的MS菌株特征;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均为K基因型,在遗传进化关系上与四川分离株SMU-SCYA-LF1/2019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分离株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该研究为深入分析安徽地区鸡群MS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菌株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鸡滑液囊支原体 血清学 核酸 分离鉴定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抗逆固氮防衰栽培技术

耕作与栽培 2025

摘要:大豆是保障国家粮油供应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作物之一,对于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逆境胁迫和氮素营养供应不足引起大豆早衰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大豆抗逆固氮防衰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了耕作措施、优良品种选择、精准肥水管理、生物固氮强化、灾后补偿、病虫害防治等,旨在提高大豆的固氮效率、抗逆能力及防衰性能,从而实现大豆高产、优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抗逆 固氮 防衰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安徽作为我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这些资源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安徽的茶树资源展现出多样的生态类型、生长习性和产量品质特征,为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鉴于茶树资源的特性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和茶农的经济收益,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资源的特性与潜力,对于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安徽省在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成功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圃(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遗传育种领域,相关科研团队不断创新育种技术,并对茶树的遗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和测序等,已成功发掘出与茶叶品质、抗逆性等相关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和利用为茶树的品种改良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满足茶产业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的研究应当聚焦于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机制创新、茶树重要性状鉴定能力的提升,进而加速特色优异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此外,加强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也十分重要,这将为茶叶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举将积极推动安徽省茶树育种和茶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乡村振兴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基因发掘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及植株糖含量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5∶4∶1)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氮肥利用、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植株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呈上升趋势,而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则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 (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产量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灌浆持续时间与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而小麦籽粒干重、理论千粒重以及平均灌浆速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基追比5∶1∶4有利于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且将籽粒灌浆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及较高的籽粒干重。施氮提高了叶片的同化物生产能力,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对成熟期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进一步分析,增施氮肥降低了茎秆蔗糖浓度,提高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湖麦1号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应以210 kg/hm2为最佳,而基追比应参考7∶1∶2。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特性 植株糖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浙花猪干腌火腿源血糖调节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量子化学表征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小肽抑制糖类消化的机理,制备皖浙花猪干腌火腿肌肉的水提物和胃胰酶消化产物,分离纯化出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高的组分,鉴定、筛选其中的肽序列,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分子前线轨道分布和能量、静电荷分布、键长等结构和电荷参数,推测活性位点。结果表明:1)酶解后火腿肌肉的粒径减小、降糖活性提高;2)水提物和胃胰酶消化产物经过葡聚糖凝胶分离后分别获得两个组分(S-Ⅰ、S-Ⅱ)和3个组分(WY-Ⅰ、WY-Ⅱ和WY-Ⅲ);3)利用质谱技术从高活性组分WY-Ⅱ中鉴定出104条长度8~24的肽序列,筛选出Peptide Ranker程序评分大于0.7的5条序列;4)前述序列的最高占据轨道多分布在精氨酸的胍基及氨基端附近基团,而最低未占轨道多分布在羧基端及附近基团;5)能级差ΔEL-H较低的序列GPMGPSGPR、LGFGGPSGPNAGR、APAPAPAPAPAPPK可能具有较高活性。根据库伦定律,其活性位点分别定位于精氨酸的C106H108、亮氨酸的C10H12和赖氨酸的C176H177,都位于C—H键。研究为探究肽的血糖调节机制,证明地方品种猪的营养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血糖调节 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肽序列 量子化学计算 干腌火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苜蓿短期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苜蓿连作对后作高丹草产量品质及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以撂荒地正茬种植高丹草(yr0)为对照、苜蓿1年龄(yr1)、3年龄(yr3)、5年龄(yr5)后轮作高丹草3种处理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试剂盒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轮作后高丹草的生长状况及产量差异、轮作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变化,阐明了苜蓿短期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从土壤微环境的角度评价了苜蓿连作对后作高丹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正茬高丹草相比(yr0),苜蓿轮作高丹草促进了后茬高丹草叶片数量及产量的增加,3年龄苜蓿(yr3)轮作高丹草与正茬(yr0)高丹草相比,后作高丹草产量增加了63.23%(P<0.05),粗蛋白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也相应提高;后作高丹草土壤p H值随着前作苜蓿年龄的增加持续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持续增加,5年龄(yr5)苜蓿轮作高丹草后有机质含量比正茬高丹草(yr0)土壤增加了78.25%、全氮含量与正茬高丹草(yr0)土壤相比增加了34.88%(P<0.05);蔗糖酶活性在1年龄(yr1)苜蓿轮茬高丹草土壤中最高,脲酶在3年龄(yr3)后茬土壤中活性最高;在苜蓿轮作高丹草根际土壤中门水平优势细菌群落为变形菌、拟杆菌和厚壁菌,优势真菌群落为子囊菌、担子菌和聚合菌;前茬苜蓿3年龄(yr3)时轮作高丹草土壤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P<0.05);前茬苜蓿5年龄(yr5)时轮作高丹草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最高(P<0.05);苜蓿轮作高丹草土壤中的绿弯菌、浮霉菌、放线菌随着前作苜蓿年龄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结构关系紧密,苜蓿-高丹草轮作处理下,前作苜蓿分泌物和残体降解物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加速特异微生物区系重构,缓解了土壤酸化及调整营养物质循环,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能够促产增效,但是种植年限不宜过久,种植年限超过3年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会打破平衡。该结果为江淮地区苜蓿连作障碍的生态修复,构建饲草可持续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苜蓿-高丹草轮作 高丹草生长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研究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

摘要: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在样本期内表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51%,并在 2014 年进入高度协调关系区间;淮河以北区域、长江与淮河之间区域、长江以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在样本期内均实现了由中度协调关系到高度协调关系的进阶;16 个地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在样本期内也均完成了由中度协调关系到高度协调关系的进阶.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黟县黑猪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55头黟县黑猪的血液样品,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分型,分析黟县黑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黟县黑猪群体中,14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17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约1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1—12.37,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31—1;14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含量为0.65—0.91,均具有高度多态性,累积排除概率达99.9%,说明选择的14个微卫星标记能够对黟县黑猪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

关键词: 黟县黑猪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维间注意力机制的水稻病害识别模型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病害的快速、准确识别是水稻病害防治的前提,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病害识别的准确率,本研究提出一种多维间的三维注意力水稻病害识别模型Inter_3DRiceNet网络模型,通过3个不同维度(通道维度、高度维度以及宽度维度)提取水稻病害特征信息。通道维度主要构建基于通道关系的三维立体注意力机制,通过建立一维的通道间关系注意力机制再结合二维空间关系,最终获得基于通道关系的三维注意力特征信息。高度维度建立的是基于高度维度关系的三维注意力机制,而宽度维度建立的是基于宽度维度关系的立体注意力机制。然后将以上3个不同维度的注意力信息进行简单的相加再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病害提取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获取输入图像更丰富的特征,而且可以获得不同维度的立体空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自建的6种真实自然环境水稻病害数据集中,本研究提出的Inter_3DRiceNet网络模型在测试集取得了98.32%的最高准确率,高于经典网络模型ResNet34、ResNet50、MobileNetV2、DenseNet、EfficientNet_B0和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型SENet和GCT。可见本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水稻病害的识别准确率,获得了优于经典网络模型和通道注意力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有助于提升自然环境下对常见水稻病害的识别性能。

关键词: 水稻病害 三维注意力 多维间关系 注意力机制 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