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粉垄耕作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红薯产量的影响

土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红壤板结状况,缓解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对作物的胁迫,本研究在江西省选择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典型红壤设置传统旋耕15 cm(RT)和粉垄耕作20 cm(FL20)、30 cm(FL30)、40 cm(FL40)等4种耕作处理,通过监测土壤耕层厚度、容重、水分、养分的变化及红薯产量,以期揭示粉垄耕作对红壤理化性质和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T处理相比,FL30和FL40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厚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降雨后土壤水分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以及耕层土壤储水量,并导致干旱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幅大于湿润期。粉垄耕作导致土壤氮、磷等养分下移,形成"上减下增"的分布格局,与RT处理(23.10 t/hm2)相比,粉垄耕作20~40 cm(FL20、FL30和FL40)处理还提高了鲜薯产量89%~117%。因此,粉垄耕作显著改善了旱地红壤物理性质,改变了土壤养分在耕层中的分布,并有效调蓄了土壤水分合理分配,产能提升效果显著。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粉垄耕作 土壤储水量 红薯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途径·效果及经验-以霍邱县潘集镇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以霍邱县潘集镇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为例,探索了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途径、效果及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对项目区村庄、路渠、农地和灌排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分类实施,是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项目开展,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和土地流转及特色农业发展.潘集镇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主要经验,就是加强领导、紧密配合,强化措施、奖惩严明,做好协调,寓管理于服务中,农地村庄同步整,发挥示范作用,项目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层层发动、广泛参与.

关键词: 整体推进 土地整治 途径 效果 经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及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背景、内涵要义、涉及领域的研究,构建一套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9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赋权。研究发现一级指标"生活富裕"、二级指标"农民生活质量"、三级指标"农村居民智能手机普及率"分别在本级指标分布中对"乡村振兴"的权重最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评价指标体系 “三农”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质白皮小麦荃麦725栽培技术规范

园艺与种苗 2020

摘要:荃麦725是软质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根据荃麦725品种特性、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经验,制定出适用范围、适宜区域、主要生育期指标、群体动态、目标产量和质量标准、整地质量、肥水管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贮藏等技术规范,为荃麦725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软质小麦 荃麦725 栽培技术 规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建立检测猪血清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PEDV重组N蛋白和纯化全病毒为包被抗原,采用方阵滴定法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2种检测猪血清中PEDV 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纯化全病毒和重组N蛋白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分别为1.00和4.92μg/mL,检测样品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100和1∶50,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PEDV阳性血清的最低检测稀释倍数分别为1∶1 600和1∶800,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性,2种方法对临床样品检测符合率为95.92%.这表明2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检测和评价血清中特异性PEDV IgG抗体.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IgG抗体 间接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馨香木瓜苗木繁育技术

安徽林业科技 2020

摘要:新品种馨香木瓜是光皮木瓜种子突变的实生苗,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重点介绍了馨香木瓜砧木的培育、嫁接方法、嫁接后的抚育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技术,旨在为本地木瓜新品种的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馨香木瓜 来源 生物学特性 育苗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农业科学院年鉴的编纂-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年鉴》编纂为例

黑龙江史志 2020

摘要:农业科学院年鉴是记载农业科学院发展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年鉴》为例,总结年鉴编纂工作中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如何办好农业科学院年鉴,促进完善制度建设,稳定工作队伍和加强业务培训,创新编纂思路.

关键词: 农业科学院 年鉴编纂 制度建设 编纂队伍 创新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NBS-LRR类基因P9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花生NBS-LRR类基因在花生抗病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花生品种‘Z525’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克隆与RT-PCR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花生叶片中的P9基因。结果表明,获得一个长度为3557 bp的序列,该序列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的长度为3 195 bp (93 bp~3 287 bp),编码1 064个氨基酸(120.4 kD),等电点pI为5.9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花生中假定的抗性蛋白RPP13-like及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ensis推测的抗病蛋白At3g14460、RPP13-like高度相似;P9蛋白属于NBS-LRR家族,具有典型的NB-ARC和LRR-3两个保守结构域,推测该基因参与花生抗病调控过程。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位于叶绿体中,可能少量分布于细胞核中,推测该基因可能主要作为叶绿体蛋白参与细胞的抗氧化、抗衰老等抗逆过程,其次作为转录因子参与转录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P9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序列、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花生抗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花生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花生 P9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鳜鱼低温发酵过程中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鳜鱼为原材料,8℃低温腌制发酵臭鳜鱼,研究臭鳜鱼在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鱼肉色泽、质构和挥发性物质均呈规律性变化.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亮度值L*先显著升高后稍有下降,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色泽指标的综合变化使得鱼肉经发酵后变白亮.鱼肉硬度、凝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黏着性在发酵起始即明显增强,后保持稳定,而弹性则逐渐增强.臭鳜鱼硬度较新鲜鳜鱼稍有所降低,其它参数值均增加.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发酵成熟臭鳜鱼中含有芳樟醇、柠檬烯、4-甲基-2-戊酮、α-松油醇等多种香气物质.

关键词: 臭鳜鱼 低温发酵 挥发性物质 色泽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于2012—2016年在华北平原南部濉溪县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在人工剥离5 cm土层的耕层薄化土壤上开展试验,设旋耕(RT)、深耕(D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耕+秸秆还田(DTS) 4个处理。在每年玉米和小麦成熟期进行田间测产;在第4季小麦收获后采集0—10和10—20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团聚体分布。【结果】与旋耕(RT)相比,单纯深耕(DT)不能明显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及各土层粒径>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深耕配合秸秆还田(DTS)处理玉米和小麦4季平均分别增产7.72%和8.06%,旋耕配合秸秆还田(RTS)处理分别增产7.55%和7.05%。在0—10 cm土层,DTS和RTS处理均明显提升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提高总有机碳及多数组分碳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RTS处理效果好于DTS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DT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胡敏酸、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效果好于RTS处理。DTS和RTS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粒径> 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在0—10 cm土层,以DTS处理效果最高,比RT处理增加23.09%,而在10—20cm土层,以RTS处理效果最好,相比RT处理增加6.32%。【结论】在耕层薄化处理的土壤上,单纯深耕提升作物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也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秸秆还田配合深耕或者旋耕均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配合旋耕能有效培肥0—10 cm土层土壤,但对1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有限;秸秆还田配合深耕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还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减弱了单纯深耕对10—20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耕层厚度 耕作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玉米–小麦轮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