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韩上 1 ; 武际 1 ; 李敏 1 ; 陈峰 1 ; 王允青 1 ; 程文龙 1 ; 唐杉 1 ; 王慧 1 ; 郭熙盛 1 ; 卢昌艾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濉溪县五铺农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耕层厚度;耕作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团聚体;玉米–小麦轮作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276-2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于2012—2016年在华北平原南部濉溪县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在人工剥离5 cm土层的耕层薄化土壤上开展试验,设旋耕(RT)、深耕(D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耕+秸秆还田(DTS) 4个处理。在每年玉米和小麦成熟期进行田间测产;在第4季小麦收获后采集0—10和10—20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团聚体分布。【结果】与旋耕(RT)相比,单纯深耕(DT)不能明显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及各土层粒径>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深耕配合秸秆还田(DTS)处理玉米和小麦4季平均分别增产7.72%和8.06%,旋耕配合秸秆还田(RTS)处理分别增产7.55%和7.05%。在0—10 cm土层,DTS和RTS处理均明显提升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提高总有机碳及多数组分碳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RTS处理效果好于DTS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DT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胡敏酸、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效果好于RTS处理。DTS和RTS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粒径> 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在0—10 cm土层,以DTS处理效果最高,比RT处理增加23.09%,而在10—20cm土层,以RTS处理效果最好,相比RT处理增加6.32%。【结论】在耕层薄化处理的土壤上,单纯深耕提升作物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也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秸秆还田配合深耕或者旋耕均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配合旋耕能有效培肥0—10 cm土层土壤,但对1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有限;秸秆还田配合深耕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还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减弱了单纯深耕对10—20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 相关文献

[1]耕层增减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韩上,武际,夏伟光,陈峰,雷之萌,王允青,郭熙盛,李敏. 2018

[2]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的影响. 李玮,陈欢,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赵竹,张存岭,郑良勇. 2019

[3]蛴螬危害花生产量损失调查及发生因子分析. 江玉萍,鞠倩,姜晓静,赵志强,李晓,吕敬军,姜言生,倪皖莉,陈志德. 2013

[4]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竹,乔玉强,李玮,陈欢,杜世州,张向前,曹承富. 2014

[5]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2018

[6]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张永利,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孙力. 2015

[7]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 张向前,杨文飞,徐云姬. 2019

[8]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苏有健,王烨军,张永利,丁勇,罗毅,宋莉,廖万有. 2015

[9]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09

[10]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张向前,杨文飞,徐云姬. 2020

[11]深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水分渗漏和氮素淋溶的影响. 王瑾瑜,程文龙,槐圣昌,武红亮,邢婷婷,于伟家,武际,李敏,卢昌艾. 2021

[12]传统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Guo Zhibin,郭志彬,Wang Jing,王静,Guo Xisheng.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