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巢湖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群落结构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底泥疏浚工程造成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变化,该研究对2017-2018年间巢湖流域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种类、密度、生物量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双桥河底泥疏浚后,水质显著提高,双桥河的氮(N)、磷(P)营养盐含量都有了明显的下降,分别降低48.06%和18.18%,轮虫密度在底泥疏浚后有显著的下降,轮虫的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底泥疏浚前的2.64上升到底泥疏浚后3.6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底泥疏浚前的1.55上升到疏浚后的1.62.将轮虫的密度与水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吮吸性轮虫与铵态氮、硝态氮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磷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掠食性轮虫与温度、铵态氮、硝态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氮、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双桥河轮虫相互关系中滤食性轮虫与捕食性轮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吮吸性轮虫与掠食性轮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了底泥疏浚工程在削减河流N、P营养盐,提升水质的同时,会造成轮虫群落中滤食性轮虫、捕食性轮虫密度上升,掠食性轮虫、吮吸性轮虫密度下降,而不同食性轮虫的密度变化可以作为水质评价和水生态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浮游植物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不同食性轮虫密度变化可以标记底泥疏浚工程对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
关键词: 双桥河 底泥疏浚 多样性指数 轮虫群落结构 水环境因子


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比较
《现代农药 》 2020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药剂,测定了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和多菌灵等7种市场主流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均较强,其中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仅为0.101 0 mg/L;其次是氰烯菌酯、咪鲜胺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371 3、0.586 3和0.627 7 mg/L;丙硫菌唑、戊唑醇和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为1.101 6~1.105 9 mg/L.田间人工接种防效试验结果显示,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分别为79.31%和77.74%;其次为30%丙硫菌唑OD,防效为72.28%;25%氟环唑SC防效略好于430 g/L戊唑醇SC,而450 g/L咪鲜胺EW和50%多菌灵WP防效较差.
关键词: 杀菌剂 小麦 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探索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促进安徽水稻绿色生产.研究了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少化学肥料用量的基础上,施用控失肥料显著增加水稻产量.与农户习惯施肥(T2)相比,控失肥处理(T3、T4、T5 )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7.91%、9.31%和10.32%,增产原因主要是穗数的增加,但一次性施用包膜控失肥(T6)下,其产量与农户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控失肥处理(T4、T5)的水稻经济效益均高于农户习惯施肥,增幅为10.11%和10.97%.


牛PLAG1基因多态性与大别山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0
摘要:以安徽大别山牛为试验群体,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技术检测PLAG1基因的多态性,并探讨其多态性对大别山牛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大别山牛体尺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在线软件分析牛PLAG1基因的结构特性,计算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利用SPSS软件探索PLAG1基因多态性与大别山牛群体体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牛PLAG1基因编码蛋白质前体结构包含有6个ZnF_C2H2区域和4个low complexity区域,PLAG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1个19-bp Indel位点,3'UTR区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g.48316C>T,二者均属于中度多态(0.25


3种中药制剂对肠炎沙门菌的体外抗菌和雏鸡感染试验
《中国兽医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香莲溶液、连蒲双清颗粒和高山大巴对沙门菌的体外抗菌以及对雏鸡感染沙门菌的保护性作用,测定3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雏鸡接种肠炎沙门菌后的组织病变、体重、血清应激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在试验范围内香连溶液的MIC和MBC分别为1∶300和1∶100;连蒲双清颗粒无体外抑菌和杀菌效果;高山大巴的MIC为24 g/L,试验浓度内未表现出杀菌效果;香连溶液和高山大巴的抗菌效果不受菌株耐药性的影响。3种中药可不同程度地减少沙门菌感染造成的组织病变和感染后期组织中沙门菌分离率,提高感染雏鸡的体重,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GPT)和丙二醛(MDA)水平,提高感染早期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本试验为市售中药防控沙门菌感染提供试验依据。


旌德县单季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掌握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单季稻施肥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现状,提高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开展了单季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产量高于缺素区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和常规施肥水稻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9.7%、13.7%、55.9%,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4.4百分点、0.4百分点和2.3百分点.


安徽沿淮麦区赤霉病防治对22个小麦品种产量和产值影响
《农业灾害研究 》 2020
摘要:赤霉病是安徽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病害之一,大流行年份可严重降低产量、质量安全和种植效益.为明确防治赤霉病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籽粒商品质量,产量和产值效益影响,2017—2019年度选用22个小麦品种(白麦品种:12个,红麦品种:10个),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防治赤霉病1次(T1)和不防治处理(T0),分析2种处理下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籽粒商品质量,产量和产值效益,结果表明22个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2018年度)、千粒重、容重、产量和产值在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与不防治相比,防治1次赤霉病后,赤霉病粒率由5.58%降至3.01%,降幅2.57%,相对防效42.96%(2018年),两年平均增加千粒重2.45 g,提高容重19.67 g/L,提高产量543.43 kg/hm2,增加产值1640.99元/hm2.供试白麦品种抗(耐)赤霉病能力弱于红麦品种,产量和产值效益高于红麦品种,赤霉病重发年份药剂防效较轻发年份显著.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1次赤霉病防治能有效降低赤霉病粒率,提升小麦籽粒商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产值,部分抗性弱品种在赤霉病重发年份需要增加防治次数.


鸡爪槭ApMYB306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鸡爪槭金陵黄枫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经同源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其命名为ApMYB306.通过组织表达特性分析发现ApMYB306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叶中表达量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pMYB30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pMYB306对于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均有明显的响应,受胁迫诱导后表达量显著上升.冷冻处理后,转ApMYB306基因株系成活率较野生型升高.ApMYB306超表达拟南芥株系较野生型开花延迟,表明ApMYB306可能通过抑制拟南芥FT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花期.
关键词: 鸡爪槭 ApMYB306基因 抗逆性


三角帆蚌对综合养殖水体水质及鱼蚌生长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中进行鱼蚌综合养殖试验,以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吊养密度和深度对水质、鱼和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三角帆蚌放养模式分别为对照组0只/m~3(C)、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9只/m~3(D-6)、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18只/m~3(D-12)、水下40 cm和80 cm处双层吊养18只/m~3(S-12)。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各组透明度和溶氧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吊养组(D-6、D-12、S-12)TN、NH~+_4-N和COD的平均含量均低于C组。各组TP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吊养三角帆蚌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其中D-12组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最高。同等三角帆蚌密度下,单层吊养(D-12)的水质化学指标、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均优于双层吊养(S-12)。从改善水质、鱼蚌生长情况等指标考虑,在草鱼养殖池中,三角帆蚌最佳吊养密度和深度分别为18只/m~3和40 cm。
关键词: 综合养殖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吊养 水质 存活率 增重率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1月9日至15日对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临泉县等地部分田块为害偏重,每平方米最高虫量达51头,百株被害率最高为66.85%.利用C OⅠ和Tpi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采自涡阳小麦田的试虫均为玉米型.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药后3 d防效分别为90.64%和92.17%;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1.32%和92.26%,速效性和持效性皆较佳,可作为防治小麦田草地贪夜蛾的推荐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