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菹草和伊乐藻对水-沉积物界面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季沉水植物普遍凋亡,死亡残体易造成湖泊二次污染.为探究冬季耐寒性沉水植物对水-沉积物界面各形态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选取根系特征不同的冬季耐寒性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冬季生长期间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并监测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①菹草、伊乐藻组生长期间水-沉积物界面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时期维持较低水平,菹草对沉积物和间隙水磷的吸收效果优于伊乐藻,而伊乐藻对上覆水磷的影响大于菹草.②试验第30天后,菹草、伊乐藻组上覆水和间隙水各形态磷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上覆水中ρ(TP)最低值分别为0. 057和0. 041 mg/L,间隙水中ρ(DTP)(DTP表示溶解性总磷)分别维持在0. 270~0. 505、0. 384~0. 507 mg/L之间.③试验结束时,菹草组沉积物中w(TP)、w(IP)(IP表示无机磷)和w(NaOH-P)(NaOH-P表示NaOH提取态磷)分别低至643. 68、415. 79和120. 17 mg/kg,分别下降了16. 54%、18. 37%和35. 82%,伊乐藻组分别低至700. 39、457. 87和145. 29 mg/kg,分别下降了10. 24%、11. 17%和24. 67%;菹草、伊乐藻植株体内TP质量分别增加了588. 94和464. 59 mg.研究显示,菹草、伊乐藻在生长期间均能有效吸收磷,同时改变了pH、E_h等环境因子,从而影响磷在水-沉积物界面的迁移及磷形态的转变.


栽植方式对西洋参生长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研究栽植方式对西洋参生长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西洋参在林下容器苗栽植、林下裸根苗栽植和大棚裸根苗栽植3种栽植方式下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量,找出适于西洋参生长的栽植方式.[结果]3种栽植方式下西洋参株高的年净生长量差异显著,表现为林下容器苗﹥林下裸根苗﹥大棚裸根苗;林下容器苗栽植和大棚裸根苗栽植的西洋参主根粗显著大于林下裸根苗栽植的西洋参;须根数、根鲜重、根干重表现为林下容器苗﹥大棚裸根苗﹥林下裸根苗;而根部含水率表现为林下裸根苗﹥林下容器苗﹥大棚裸根苗.[结论]林下容器苗栽植的西洋参生长及产量较高,适于规模化栽植.


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19
摘要:科技创新是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立命之本、强院之路.文章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了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优化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发展重点;引进培养青年英才,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作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创新 学科体系 项目经费 创新平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一株小麦赤霉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分析
《生态科学 》 2019 CSCD
摘要:自小麦赤霉病发病田块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小麦赤霉病高效拮抗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将这株拮抗菌株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 mirabilis DY05发酵液和无细胞上清均可显著抑制禾谷镰刀菌菌丝体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50%和51.25%)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均为100%),减少呕吐毒素产生(分别减少84.32%和82.82%)。田间赤霉病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接种DY05,可降低发病率52.13%,同时病情指数降低48.74%,显示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促生生理活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Y05可以产生铁载体和IAA,并具有溶磷作用和ACC脱氨酶活性,具有很好的促生长潜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Y05对小麦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菌株DY05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幼苗茎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其中茎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了22.21%、26.41%、44.77%和26.53%。分离得到的拮抗菌株DY05具有拮抗病原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能,为开发禾谷镰刀菌生物防治制剂提供了菌种材料。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鉴定 抑制作用 促生长特性


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水稻"一种两收"是我国转型时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型稻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双季稻北缘地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提出了以"产业化、机械化、优质化、组织化"推动水稻"一种两收"产业发展的对策.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区域气温的影响与预测——以沈阳地区为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CSCD
摘要:利用1961—2015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沈阳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多变量ENSO指数(multivariate ENSO index,MEI)资料等,在分析沈阳地区气温月际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其影响特征,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 regressive models with exogenous inputs,NARX)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沈阳地区2011—2015年的气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61—2015年共计660个月中,沈阳地区11月—3月气温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远大于其他月份。1961—2015年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往往在秋冬季达到最大强度,或为导致沈阳地区11月—3月气温变异增强的原因之一。厄尔尼诺事件结束之后的春季,沈阳地区气温偏低的概率逾70%。沈阳地区气温随MEI变化的线性倾向值为0.98,决定系数为0.98且通过了0.01的可信度检验。利用MEI对沈阳地区的气温进行同期和时滞预测,NARX的预测结果均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当气温滞后MEI16个月时,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此时回归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59,较同期预测提升了79%;NARX预测的均方误差(mean-square error,MSE)为0.49,较同期预测降低了36%,相关系数为0.86,较同期预测提升了8%。
关键词: 多变量ENSO指数(MEI) 非线性自回归模型(NARX) 动态神经网络 短期气候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