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效应,为安徽双季稻区秸秆还田和钾素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安徽省桐城市进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不施肥+秸秆还田(CK+S)、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80%钾+秸秆还田(NP+80%K+S)。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都没有显著负效应,而且秸秆还田替代20%化学钾肥不会减少水稻产量;CK+S、NPK和NPK+S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90、0.48、1.40,说明单施化肥不能减缓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对维持当地土壤钾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其感染性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研究以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作为肠道供体,采用肠腔面刮取肠黏膜和机械分离分散的方式进行原代细胞的体外分离.采用0.1%胰蛋白酶差速消化法进行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纯化;比较新生弱仔猪和正常仔猪作为供体对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MTT法比较不同代次原代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EDV毒株CV777在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感染和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增殖活性良好的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S"型细胞增殖曲线.通过胰酶差速消化可得到纯度高、形态单一的小肠上皮细胞,同时细胞连续传代5次仍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弱仔猪和正常仔猪分离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比较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这为降低原代细胞培养的成本提供新的思路.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PEDV可感染本方法分离培养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增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成本较低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该方法培养的原代细胞可作为PEDV分离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增殖活性 细胞传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LIS1基因表达与绵羊产羔数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0

摘要:为探究GLIS1基因表达水平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半定量RT-PCR(Semi-quantitative RT-PCR,sq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了绵羊GLIS1基因在不同产羔能力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IS1基因在多羔小尾寒羊输卵管高表达,在单羔苏尼特羊卵巢、输卵管、子宫体以及子宫角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多羔小尾寒羊(P>0.05);GLIS1基因B+基因型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BB基因型和++基因型(P<0.01).综上得出,GLIS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其mRNA表达水平对绵羊产羔数发挥负调控作用.

关键词: GLIS1基因 绵羊 表达 产羔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导介质干燥对绿茶品质成分及感官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空气、金属、波能量三种热导介质对绿茶品质成分及感官的影响。方法:基于氨基酸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感官审评方法,对采用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的绿茶进行滋味物质与香气物质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烘青绿茶清香品质更持久,鲜爽醇厚度和汤色绿亮度最好,其次是滚炒绿茶、微波干燥绿茶。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的绿茶氨基酸变化具有相似性,在氨基酸单量上茶氨酸占比最大,其后依次为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丝氨酸,部分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热导介质干燥对绿茶儿茶素总量及分量、咖啡碱含量有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绿茶中微波干燥绿茶的香气物质种类更丰富,但主要香气物质差异不大。烘青绿茶和滚炒绿茶香味成分相对含量更高,其中壬醛、癸醛、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芳樟醇是主要的香气贡献物。结论:不同热导介质干燥绿茶中空气热导干燥更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儿茶素总量的积累,其清香品质更持久,鲜爽醇厚和汤色绿亮更好,其次是金属热导,最后是微波。

关键词: 绿茶 热导介质 滋味物质 感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C-IMS在绿茶挥发性物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茶叶加工 2020

摘要: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因具有痕量检测、响应迅速、操作简单等特点被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但在茶叶挥发性物质的检测中应用较少。实验选取10个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利用GC-IMS技术对绿茶挥发性组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迁移图谱清晰,各样品差异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别不同类型的绿茶,表明GC-IMS运用于绿茶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分析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 茶叶挥发性化合物 定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茧质量低下的原因及提升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霍山县桑蚕产业的发展规模,分析了造成蚕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提升蚕茧质量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提高当地蚕茧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蚕茧 质量低下 原因 提升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农学学报 2020

摘要: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常见不同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根系特性、光合效应、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加强对耕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壤属性、作物种类及茬口类型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试图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更加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 粮食作物 根系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根腐病的发病症状、原因与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该文介绍了草莓根腐病的症状,分析了草莓根腐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规律,从避免重茬与土壤消毒、种苗优选与处理、科学种植与合理密度、带土起苗与定植、科学施用肥料、科学浇水与控湿、合理调控温度和药物防治8个方面提出了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措施,为草莓根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草莓 根腐病 症状 原因和规律 科学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直立短穗突变体esp的转录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水稻直立短穗基因Erect and Short Panicle(ESP),分析其参与的基因调控途径,解析ESP控制株型、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分子机理。【方法】以直立短穗突变体esp及其野生型为材料,成熟期进行株高、穗长、粒长等表型测定;构建籼粳杂交F2定位群体,挑选与突变表型一致的F2单株,利用与突变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定位;对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基因组测序,结合定位结果,找到突变位点,克隆ESP;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进化树和基因表达分析;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幼穗中的RNA并建库,GO(gene ontology)聚类分析表达差异基因,同时根据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分析野生型和突变体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通过qRT-PCR验证。【结果】通过表型观察和农艺性状调查,与野生型相比,直立短穗突变体esp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穗型由弯曲变为直立,每穗粒数减少,粒长变短,粒宽和千粒重增加;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利用突变体esp与PA64构建籼粳F2定位群体,将目的基因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长臂标记C7-11和C7-14之间7.58 Mb区间内,基因组测序发现LOC_Os07g42410第6内含子与第7外显子连接位点由碱基G变异为A,导致第6内含子不能被剪切,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该基因与已报道的OsDEP2/OsEP2为等位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该基因广泛存在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表达分析表明ESP在茎秆、花序、雌蕊、内外稃和子房中高度表达,其表达水平随着子房变大而逐渐降低。利用转录组分析突变体和野生型幼穗中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esp突变体中表达差异显著(差异>1.5倍)的基因630个,其中235个表达上调,395个表达下调。GO分析显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相关基因受到不同程度地调控,利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直立短穗基因ESP与已报道的直立穗基因OsDEP2/OsEP2为等位基因,其突变导致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等多个表型;ESP可能通过调节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质网蛋白加工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植株的发育。

关键词: 水稻 直立短穗突变体 基因克隆 进化分析 转录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在水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农药对水稻上靶标生物的活性,延缓抗药性,降低其生态风险性,研究了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毒性大小及使用后稻米中的残留水平.[方法]参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14种农药田间残留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药效试验,采用HPLC-MS/MS、GC等仪器检测残留试验中稻谷、糙米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结果]2%阿维菌素水乳剂、70%噻嗪酮水分散粒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杀虫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等9种杀虫剂和5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5%稻瘟灵展膜油剂、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75%肟菌酯可湿性粉剂、20%噻森酮悬浮剂等5种杀菌剂在水稻上使用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大米、稻谷和糙米中上述1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针对水稻生产结构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14种高效低风险农药的作用方式、持效期等关键因素,构建了水稻安全生产中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结论]上述14种农药均可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推荐药剂.高效低风险农药是今后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技术支撑,对促进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延缓农药抗性产生、提高农药利用率、保障稻米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防治 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 抗药性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