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河川沙塘鳢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CSCD
摘要:为探究安徽河川沙塘鳢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和遗传分化水平,研究采集了安徽长江、新安江流域的4个地理群体,共142个河川沙塘鳢样本。选择线粒体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标记全长1 291 bp,包含5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5个单倍型。4个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远高于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分子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所有群体形成了3个反映物种的地理分布关系的支系,且未曾发生过扩张。河川沙塘鳢群体间的分化程度很高,具有较高的保护和选育价值。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不同地理群体 线粒体基因标记 群体遗传分析


皖南烟区硫肥适宜用量及其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为明确皖南烟区硫素适宜用量和烤烟硫含量对烤烟内在品质的影响,选择皖南水田烟区植烟土壤设置硫素用量试验,分析烤烟硫素含量及施硫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确定硫素适宜用量,评吸不同处理烤烟内在品质,掌握硫对烤烟内在质量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量施硫可以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和叶片糖分积累;施硫使烟株各器官硫含量均增加,增幅的规律为根<茎<叶;相同施硫量条件下,全硫含量规律为根<茎<叶,叶片硫含量规律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烤烟肥料硫素总含量不宜超过45.0 kg/hm2;施硫对烤烟全钾积累、烤烟外观、经济性状产生负效应,过量施硫降低烤烟评吸质量.因此,从提高烤烟质量的角度出发,应调整烤烟生产使用的肥料种类,适当降低肥料中含硫比例,可以进一步提升烤烟内在质量.


不同新型肥料对江淮地区水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肥料具有利用率低、易污染环境等缺点,筛选适合江淮地区水稻施用的新型肥料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等氮量200 kg/hm2施用条件下,设置控失尿素、含锌尿素和腐植酸尿素等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同时以普通尿素作为对照,研究其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含锌尿素和腐植酸尿素有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水稻产量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增产5.6%和4.3%,而控失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水稻反而减产6.5%。腐植酸尿素、控失尿素和含锌尿素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均能够增加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尤其是腐植酸尿素和含锌尿素,两处理中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7~2.1 kg/kg、1.7~2.1 kg/kg和6.2%~12.8%。总体而言,江淮地区水稻种植中适宜施用腐植酸尿素和含锌尿素两种新型肥料,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北缘油茶对不同海拔生境的生理响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油茶叶片生理指标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和规律,为北缘油茶的推广提供相应理论依据,以舒城县晓天镇海拔100至800m的油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叶片细胞活性物质含量和活性,比较不同海拔油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海拔从100 m上升到800 m,油茶叶片的MDA、Pro、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759.01%、294.39%和40.93%;POD、CAT和SOD3种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0.06%、165.32%和62.47%.油茶各项细胞生理活性物质指标与海拔高度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此可见,油茶的内在抗逆性随海拔升高而得到显著提高.中国油茶栽培正在向北缘地区推进,在生产中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运用水、肥、光等条件的调控等抗逆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寒性.


江淮地区不同轮茬作物对苜蓿产量及根际土壤质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江淮地区不同轮茬作物对苜蓿产量及根际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苜蓿生长4年翻耕灭茬重新种植1年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轮茬处理(3年苜蓿-玉米-苜蓿记作T_1,3年苜蓿-高粱-苜蓿记作T_2),利用传统法测定苜蓿产量及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使用试剂盒测定根际土壤酶活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轮茬玉米(T_1)及轮茬高粱(T_2)后苜蓿产量分别是苜蓿连种(CK)的1.27和1.13倍;轮茬高粱使土壤pH、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轮茬玉米土壤总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轮茬玉米及轮茬高粱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不同轮茬均能减轻土壤容重,且轮茬高粱更为显著;与苜蓿连种相比,轮茬玉米与轮茬高粱土壤过氧化氢酶及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苜蓿连种土壤(P<0.05);借助高通量测序法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前3位高丰度表达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拟杆菌和厚壁菌;轮茬玉米与轮茬高粱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种群数量显著高于CK,OTU数量分别是苜蓿连种土壤的1.25和1.39倍,且轮茬高粱处理的土壤细菌Shannon、Chao、Sobs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苜蓿连作土壤(P<0.05);而在细菌相对丰度上,苜蓿连作土壤中变形菌及厚壁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轮茬处理(P<0.05),而轮茬土壤中绿湾菌及浮霉菌要显著高于连作土壤(P<0.05)。综上表明,江淮地区轮茬较苜蓿连作更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稳定细菌群落结构,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产量。
关键词: 苜蓿 轮茬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酶活性 高通量测序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皖马铃薯1号’和‘皖马铃薯2号’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皖马铃薯1号’和‘皖马铃薯2号’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团队选育,适宜安徽地区种植的早熟菜用马铃薯新品种。由于存在基因型差异,传统MS培养基所培养的试管苗较弱,不能满足后期进一步繁种的要求,为获得适宜两个新品种的壮苗培养基,以二者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MS培养基添加不同比例α-萘乙酸(NAA)和6-苄氨基嘌呤(6-BA),进行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这两个马铃薯试管苗壮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以筛选出适宜‘皖马铃薯1号’和‘皖马铃薯2号’的试管苗壮苗培养基。结果表明,‘皖马铃薯1号’试管苗最适壮苗培养基是MS+0.5 mg·L-1 NAA+0.1 mg·L-1 6-BA;‘皖马铃薯2号’最适壮苗培养基是MS+1.0 mg·L-1 NAA+0.1 mg·L-1 6-BA。


安徽省'甜查理'草莓红叶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叶病主要危害甜查理草莓的叶片,造成死苗现象,发病速度非常快,严重时可造成整行或整个大棚草莓死亡.病原菌的鉴定是病害防控的基础,本研究对来源于皖北地区的草莓红叶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PDA平板上呈放射状,菌丝的颜色逐渐从白色变为黑色,菌丝体具有分枝的和隔膜.分生孢子是梭形,并且由5个细胞组成.使用PCR法扩增该病原菌的ITS和18S rDNA的序列并进行DNA测序.根据测序的结果,对病原菌的ITS和18S rDNA序列的BLAST同源性对比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根据病原菌的外部特征和分子鉴定的结果证明引起安徽省甜查理草莓红叶病的病原菌为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本研究为草莓红叶病的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莓红叶病 rDNA-ITS序列 拟多盘鞭毛菌 进化树分析


番茄新品种‘皖红16’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红16'为无限生长型番茄一代杂种。中早熟,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为7~8节。成熟果红色,扁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00 g,果实硬度大,货架期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9%。保护地栽培产量135 t·hm~(-2)左右。耐低温弱光,抗叶霉病及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适合江淮流域及相同生态区保护地栽培。


绿豆SSR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SR标记以其数量丰富、多态性好、共显性遗传等优点在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绿豆基因组中的SSR标记依然较少。本研究将磁珠富集法和测序技术相结合高通量检测绿豆基因组SSR位点,鉴定出3,275,355个SSR位点,开发了2742个SSR标记。选取其中157个SSR进行PCR验证,发现有90个(57.33%)标记在10份材料中表现出多态性。挑选40个条带清晰、多态性高、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的标记对90份绿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单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为2~8个,平均为3.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1~4.21个,平均为2.1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23~0.76之间,平均为0.51。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2~0.72,平均为0.43。聚类分析将90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包含4个组。第I组主要由北方资源组成,第Ⅱ组种质来源较为分散,第Ⅲ组主要由山东的资源构成,第Ⅳ组包含多数河北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开发的多态性SSR标记不仅可以用于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也将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新型小麦专用肥应用效果,以13种小麦新型专用肥为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肥料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施肥(常规复合肥一次性基施)和推荐施肥(常规复合肥基施+拔节追尿素),施用新型专用肥后小麦分别增产-24.34%~2.72%和-11.82%~19.72%.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新型专用肥的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比传统施肥增加-9.97%~38.44%,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17.99%~19.67%、-18.96%~33.81%和-25.79%~69.04%.经主成分分析,总养分含量为48%的控失肥、保持性肥料、活性增效复合肥、活性尿素BB肥和控失增效二铵BB肥等5种新型专用肥的丰产增效综合效果较佳,可替代推荐施肥.
关键词: 新型专用肥 冬小麦 产量 氮素效率 主成分-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