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习敏 1 ; 杜祥备 1 ; 吴文革 1 ; 孔令聪 1 ; 陈金华 1 ; 岳伟 1 ; 许有尊 1 ; 周永进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小麦两熟种植;产量;资源分配;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20 年 001 期

页码: 165-1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阮新民,陈曦,岳伟,占新春,从夕汉,杜弘杨,施伏芝,罗志祥. 2021

[2]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吴娟,徐晓英. 2019

[3]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 杜祥备,孔令聪,习敏,吴文革,陈金华,岳伟. 2019

[4]安徽大豆生产中最佳硫水平的研究. 张继榛,马友华,郑路,竺伟民,章力干,司友斌,孙义祥,王道中,许华武. 1998

[5]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张培江,占新春,吴文革,李安林. 2002

[6]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筛选及其株型结构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张耀兰,杜世州. 2011

[7]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钱银飞,张洪程,吴文革,陈烨,李杰,郭振华,张强,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2009

[8]不同水分管理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尹必文,吴文革,魏安季,唐淑菊,汪继发,王安文. 2011

[9]小麦生物产量影响因素初探. 朱昭进,赵莉,何贤芳,王青,汪建来. 2011

[10]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钱银飞,张洪程,李杰,陈烨,郭振华,吴文革,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李德剑,周有炎. 2008

[11]孕穗肥氮肥用量对抛栽杂交中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杨安中,段素梅,朱启升,陈周前. 2011

[12]安徽大豆生产中最佳硫水平的研究. 张继榛,马友华,郑路,竺伟民,章力干,司友斌,孙义祥,王道中,许华武. 2000

[13]氮肥运筹方式对抛栽杂交水稻穗部性状、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杨安中,朱启升,张德文,段素梅,王士梅. 2011

[14]不同双季晚稻丰产栽培模式下的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张祥明,郭熙盛,李泽福,陈周前,夏家发,王元垒. 2008

[15]不同灌水方式对小麦根系、光合及品质的影响. 张向前,曹承富,乔玉强. 2016

[16]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钱银飞,张洪程,李杰,吴文革,张强,陈烨,郭振华,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2009

[17]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蔡海涛,李玮,陈欢. 2014

[18]不同授粉方式对大棚甜油桃座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高厚强,张晓玲,朱立武. 2003

[19]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性状相关性分析. 何团结. 2009

[20]不同覆盖物覆盖对旱作水稻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杨安中,朱启升,张德文,段立珍.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