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H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通过测定鳜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凝胶强度、质构和巯基含量等指标,以及运用SDS-PAGE、低场核磁和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探究不同pH(9.0~4.0)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MP)热诱导凝胶的物性、水分状态、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该蛋白凝胶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鳜鱼MP凝胶强度和质构先升高再降低,在pH 5.0时达到最大值,并且此时的热诱导MP凝胶特性最好;SDS-PAGE结果表明,pH值从5.0降低到4.0时,肌原纤维蛋白和肌动蛋白发生降解,但从凝胶表观图上来看,pH 6.0的MP凝胶表面更光滑均匀;二级结构结果表明,当pH值从7.0降低到4.0时,MP的多肽链受酸性增强作用而阻碍其展开和转化,从而使MP凝胶基质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逐渐变成无序结构;在pH 6.0时,凝胶结构趋于有序,形成多孔且孔径均一的细致结构。疏水相互作用与巯基含量在pH 6.0时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表明,鳜鱼MP热诱导凝胶在pH 6.0时凝胶状态最好。因此,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具有开发成功能性鱼制品的潜力。
关键词: 鳜鱼 肌原纤维蛋白 pH 凝胶强度 二级结构 微观结构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烤烟上部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是影响烟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攀枝花烟区烤烟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云烟87为材料,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随机区组试验,比较分析各处理间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种植密度处理(行株距1.20 m×0.55 m)烟叶产值和均价与高密度处理(行株距1.20 m×0.50 m)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行株距1.20 m×0.60 m);中等种植密度、中等施氮量处理产值最高(94 939.5元/hm2),并且均价(30.4元/kg)和产量(3 126.0 kg/hm2)较高,烟叶常规化学成分较为适宜,上等烟比例达到71.4%;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产值和均价的影响大于施氮量。中等偏高种植密度条件下,上部烟叶质量较高,种植密度对上部叶感官质量的影响大于施氮量。综合烟叶产量、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中等种植密度、中等施氮量(行株距1.20 m×0.55 m、施氮量105 kg/hm2)是攀枝花烟区产出适产优质上部叶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
关键词: 烤烟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上部烟叶 产量 品质 攀枝花烟区


生石灰与钾肥配施对皖南烟区烟株钾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土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皖南烟区长期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对烟草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提升钾肥利用率与烟叶钾含量,设置生石灰不同用量(0(Ca0)、20(Ca1)、60(Ca2)g/株)和钾肥不同用量(0(K0)、15(K1)、25(K2)g/株)的双因素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用量生石灰和钾肥配施对烟草生长、钾素积累分配、钾肥利用率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石灰施用显著降低了烟草叶片钾肥利用率,从Ca0的12.40%~13.64%下降到Ca2的7.05%~8.31%,烟株整体钾肥利用率则从Ca0的20.41%~23.59%下降到Ca2的15.87%~18.31%;(2)Ca0和Ca1下,增施钾肥处理(K2)可提升烟草各部位生物量、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同时提高烟草产量、产值和烟叶钾含量;但Ca2处理下,K2的增产、增效作用不明显。总体而言,皖南烟区过量施用生石灰会抑制烟株吸钾,导致钾肥利用率和烟叶钾含量降低。改良烟田土壤酸性推荐年施用生石灰330kg/hm2,或隔年施用生石灰660kg/hm2,同时配施钾肥(K2O)412 kg/hm2,实现土壤改性与烟叶提钾增质双赢。


头季留桩高度对'甬优4949'水稻腋芽萌发及再生季产量形成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留桩高度对‘甬优4949’水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设置保留4.5个、3.5个和2.5个伸长节间的留桩高度,测定不同留桩节位处理下的腋芽萌发、内源激素含量及再生季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留桩高度下,高节位腋芽生长速度大于低节位腋芽,减少伸长节间数可促进下部腋芽萌发;内源激素变化显示,不同留桩高度下,腋芽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Tzr)含量自下而上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水杨酸(SA)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生长素(IAA)和异戊烯腺嘌呤(iP)含量变化规律与留桩高度相关,保留2.5个伸长节间,IAA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3.5及4.5个伸长节间,则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2.5及3.5个伸长节间,腋芽iP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4.5个伸长节间,腋芽iP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较少的留桩节位数可增加低节位腋芽促发相关激素积累,降低生长抑制类激素含量,保留较多的留桩节位数促进上部腋芽萌发,顶端优势明显;保留2.5及3.5个伸长节间可显著提高再生季稻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保留4.5个伸长节间相比,再生季产量分别提高13.37%和9.61%。不同节位腋芽萌发与头季留桩高度密切相关,‘甬优4949’头季收割保留2.5~3.5个伸长节间,有利于下部大穗型腋芽萌发,提升再生季产量。


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及病毒纯净性鉴定;同时对NDRV分离株的全长σC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将测序所得的分离株σ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21株禽源呼肠孤病毒参考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离株基于σC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σ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突变分析。将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观察其体外培养特性,感染雏鸭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5份病料样品中检出3份NDRV阳性样品,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鸡胚3 d内,鸡胚全部死亡,并伴有水肿、严重充血等现象;病毒纯净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仅NDRV呈阳性,其他病原如鸭甲型肝炎病毒(DHV)、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及禽腺病毒(FAdV)均为阴性。将3株分离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为同一株病毒,并将其命名为NDRV AH株。对NDRV AH株σC基因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NDRV AH株与其他NDRV参考株σC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9.5%~99.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5.3%~98.9%。σC基因的遗传演化结果显示,NDRV AH株属于基因2型。σC氨基酸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相比,NDRV AH株aa67、aa93、aa100、aa132、aa151、aa158、aa212、aa253和aa298均发生了突变。将该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出现形态圆缩、细胞核聚集等细胞病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死亡率为40%,剖检发现雏鸭肾脏、肝脏出血,脾脏肿大,有轻微坏死灶或大面积坏死灶,有些脾脏质地较硬。可见大面积坏死灶。本研究揭示了NDRV在我国安徽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变异株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对NDRV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σC基因 进化分析 致病性试验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葡萄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萧县葡萄果实品质及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设施葡萄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优化化肥施肥(T3)、有机肥替代15%化肥(T4)、有机肥替代30%化肥(T5)、有机肥替代15%氮(T6)和有机肥替代30%氮(T7)共7个处理。[结果]与T2处理相比,T4~T7处理土壤pH和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72%~3.03%、5.62%~13.30%、5.71%~21.90%和7.37%~11.58%。T4和T5处理与T2处理相比,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5.06%和1.74%、糖酸比含量提高7.28%和2.0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4.85%和5.45%,速效钾含量提高25.76%和7.12%,果实还原性糖、维生素和土壤全磷含量降低;其中T4处理葡萄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较T2处理分别增加13.26%和44.42%。与T2处理相比,T6处理葡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维生素含量分别提高1.74%、3.13%、9.38%和3.64%,土壤pH、有机质、全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T7处理葡萄产量、还原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含量分别降低13.84%、1.27%、0.41%、2.20%和3.73%。[结论]综合果实品质和土壤质量,T4处理的效果最佳。


投喂水平对稻田养殖中华鳖摄食生态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0.7%、1.4%和2.1%(w) 3个投喂水平,运用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以及胃含物和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获得各组中华鳖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的摄食习性,分析不同饵料在不同处理组中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结果】中华鳖摄食率随投喂水平的提高有所上升。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中共识别出鱼类8种、虾类2种、软体动物2种、昆虫和轮虫等9种,出现率较高的物种包括棒花鱼、麦穗鱼、日本沼虾、中华圆田螺、多肢轮虫、摇蚊幼虫和水丝蚓等。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胃含物中饲料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占比(IRIP)均上升,天然饵料IRIP下降;当投喂水平为2.1%时,饲料IRIP高达91.97%,天然饵料IRIP之和仅为8.03%。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某一或多个样本中DNA相对丰度大于0.5%的鱼类有16种,其中,棒花鱼、麦穗鱼、中华鳑鲏、张氏?、泥鳅、大鳞副泥鳅、鲫和短吻银鱼与胃含物形态学分析结果吻合;共注释大型水生脊椎动物36种,胃含物中DNA相对丰度大于1.0%的物种主要包括寄蝇、秀丽白虾、中国圆田螺、摇蚊幼虫、水丝蚓、轮虫等。【结论】中华鳖在稻田摄食的天然饵料主要包括小型鱼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轮虫等。高投喂水平导致天然饵料的摄食率和IRIP更低,可能降低稻田共作的生态效益。


栝楼病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栝楼健康果和病果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分子鉴定的方法,研究栝楼病果与健康果表面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探究引起栝楼果实致病菌的种类,以期为栝楼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所有样本中共得到8个门、24个纲、54个目、133个科、206个属、286个种,其中属水平排列前5的依次为间座壳菌属(Diaporthe)、枝孢菌属(Cladosporium)、蔓枯菌属(Stagonosporopsis)、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酵母菌属(Hannaella).患病果实表面微生物的集中度高,与健康组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丰度较高微生物主要为间座壳属(Diaporth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选择4株分离纯化后的典型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为炭疽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验证了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可知,引起潜山市栝楼果实病害的病原菌为间座壳属(Diaporth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