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部分地区鸡场鸡毒支原体与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与垂直传播调查
《中国家禽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安徽部分地区规模鸡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和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流行感染情况,试验采集21家鸡场鸡血液样品进行血清学调查,并对3家种鸡场的种鸡群及其后代雏鸡进行MG和MS的病原检测,分析种鸡及其后代雏鸡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MG和MS的鸡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5.24%和90.48%,鸡群平均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5.08%和77.01%;商品蛋鸡和种鸡的MG和MS血清阳性率高于育雏育成鸡;鸡群日龄越大,MG和MS的血清阳性率越高,其中300日龄以上鸡群的血清阳性率均为100%。病原检测发现,种鸡场存在不同程度的MG和MS感染,其中MS感染率高于MG;种鸡感染率与其后代雏鸡的垂直感染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在垂直感染的雏鸡关节组织检测出MS病原。结果表明,MG和MS在安徽鸡场中的感染较为严重,垂直传播是雏鸡早期感染的重要途径,并且MS在雏鸡垂直感染的早期即可侵入关节组织。
关键词: 安徽 规模鸡场 鸡毒支原体 鸡滑液囊支原体 血清学调查 垂直传播


番茄含糖量不同的两个材料果实转录组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含糖量(8%)和普通含糖量(4.5%)番茄为研究材料,选取绿熟期、转色期、粉红期和红熟期的果实样品,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两种材料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普通番茄与高糖番茄4个时期共有的差异基因有288个,其中下调的有174个,上调的有114个,转色期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转色期,且富集的GO功能类也最多。KEGG分析表明,转色期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最多,主要集中在糖、酸代谢等通路。对糖、酸代谢过程关键酶的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30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中国荷斯坦奶牛CSN3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其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研究安徽省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κ-酪蛋白(CSN3)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对奶牛生产性状及奶品质的影响。通过PCR克隆CSN3基因cDNA,使用DNA测序法检测402头中国荷斯坦奶牛CS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群体遗传信息分析并将检测出的SNPs位点基因型与奶牛产奶性能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荷斯坦奶牛CSN3基因CDs区序列中发现2个突变位点,即13 068 bp处C/T替换,13 124 bp处A/G替换。g.13068C>T位点CC型奶牛的基因型频率为0.52,日均产奶量比CT型奶牛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TT型奶牛乳脂率最高,比CC型奶牛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CT型奶牛乳脂率比CC型奶牛高且差异显著(P<0.05),CT型奶牛乳蛋白率最高,TT型奶牛牛奶尿素氮、群内级别指数(WHI)含量高于其他2个基因型奶牛,但差异均不显著。g.13124A>G位点AA型奶牛乳蛋白率比AG型奶牛高且差异显著(P<0.05);AG型奶牛日均产奶量比AA型奶牛高,乳脂率比AA型低,体细胞数比AA型高,牛奶尿素氮及WHI含量低于AA型,但均差异不显著。结论:g.13068C>T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及乳脂率的分子标记,g.13124A>G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蛋白率的分子标记,CSN3基因可能是影响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的主效或候选基因。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奶牛 CSN3基因 单核苷酸突变 分子标记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 2018-2019 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 1302)和弱(皖垦麦 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 180×104 株/hm2(D1)、240×104 株/hm2(D2)、30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 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 3 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 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 5%、14%和 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 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 7.24、4.53 及 63.9 kg/hm2、79.5 kg/hm2 和 143.78 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 129 kg/hm2 和 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关键词: 小麦 光能利用率 光能资源利用 氮素吸收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铜陵白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铜陵白姜’(Zingiber officinale ‘Tongling White Ginger’)为试验材料,采用稀释5 000倍液的0.02%二氢卟吩铁(iron chlorine e6, ICe6)可溶粉剂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铜陵白姜’叶面进行喷施,探讨其对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二氢卟吩铁在生姜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T2处理(三股杈期和第2次小培土时各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有利于姜辣素含量增加,比对照(喷施清水, CK)增加74.33%; T1处理(三股杈期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和T3处理(三股杈期、第2次小培土和第3次小培土时各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的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CK, T2处理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T1处理和T3处理; 3个处理与CK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粗蛋白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K。T2处理和T3处理对‘铜陵白姜’增产作用显著,比CK分别增产22.99%和23.38%。综合考量, T2处理对提高‘铜陵白姜’产量、提升品质效果较好,对种植户的增产增效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7株香榧优株坚果表型性状与品质特性的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黟县7株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优株坚果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主要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黟县香榧品质情况,为香榧良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黟县7个香榧种质,测定其表型特征、矿物元素、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等29个物理、化学性质指标,对所测数据进行关联、聚类分析.[结果]香榧的表型性状及内在品质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6.67%~14.69%;粗脂肪质量分数为36.20%~55.5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质量分数最高的是亚油酸47.81%,其次是金松酸12.20%;全钾(TK)质量分数为0.77%~1.39%,不同优株间主要矿物元素差异极显著(P<0.05).[结论]黟县7株香榧优株中,外观偏长圆形的诸暨一号和浙江细榧粗蛋白质含量相比偏圆形的高产木榧、和尚榧、叶里笑、米榧和大圆榧高,而偏圆形的香榧种仁油脂酸价更低,油脂的品质更好;可将酸价、核形指数、油酸含量作为筛选香榧优株的优选指标.


褪黑素在主要茄果类蔬菜抗逆境胁迫中的应用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褪黑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保守性多效分子,参与调控植物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和应激反应。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褪黑素对提高作物耐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具有良好的作用。褪黑素作为一种高效抗氧化剂,通过调节逆境抗氧化系统相关酶和转录因子的转录水平来清除活性氧(ROS)等自由基,改善营养吸收、渗透调节物质的产生和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此外,它还通过参与合成、激活植物应激相关激素来减少逆境胁迫对植株的伤害。本文综述了褪黑素的合成与代谢,以及近10年褪黑素在主要茄果类蔬菜抗逆境胁迫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其今后在蔬菜抗逆境胁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烤烟新品种川烟101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中国烟草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烤烟新品种川烟101(原编号A601)是以(红花大金元×RG11)F1为母本、(云烟85×K346)F1为父本杂交,以提高品种黑胫病抗性、烟叶易烤性为主要目标,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烤烟纯系新品种。该品种田间长势强,植株塔形,叶片开片较好,适应性广,成熟特性好,易烘烤,中抗黑胫病和赤星病。综合经济性状显著优于主对照品种K326和副对照品种云烟87;综合感官质量、物理特性优于主对照品种K326和副对照品种云烟87,香型风格凸显程度较强;综合质量与主对照K326相当,优于副对照云烟87。川烟101是一个抗性、产量和品质都较好的优良烤烟纯系新品种,适合在西南烟区、东南烟区推广种植。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菌渣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双孢菇菌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和功能多样性,对双孢菇菌渣加猪粪混合堆肥的0、8、16和20d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渣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并挖掘其功能基因。结果表明:(1)双孢菇菌渣有机肥发酵初期0d时与发酵8、16和20d时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同时在KEGG数据库中进行功能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0d、8d样本距离相对较近,16d和20d样本距离相对较近。(2)从不同时间段的菌渣有机肥中一共鉴定出28257个种,其中发酵0、8、16和20d样本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61.04%、85.35%、86.08%和85.40%。(3)自然发酵0d时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优势菌门逐渐变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芽孢杆菌科及类芽孢杆菌科在发酵过程中一直为关键菌科;优势菌种为热噬淀粉芽胞杆菌和嗜热芽孢杆菌。(4)菌渣发酵过程中功能基因主要位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途径;碳水化合物酶占比较多的为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最低为多糖裂解酶,分别占比为38.8%、38.1%和1.2%;丰度最高的3个抗性基因分别为多耐药性抗性基因、大环内酯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


苏皖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的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奇数年江苏和安徽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进而为后续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且相近(等位基因数Na=16.0~18.4,有效等位基因数Ne=10.1~12.4,观测杂合度H_o=0.759~0.836,期望杂合度He=0.897~0.916,多态信息含量PIC=0.870~0.892)。群体间遗传距离D_n(0.154~0.277)、遗传分化系数Fst(0.001~0.011)均较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中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0.47%,一致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养殖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高淳群体与其他群体亲缘关系最远,结合其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淳群体可作为选育基础群之一。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每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组成多样且比例近似,结合近交系数和瓶颈效应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程度的外源种质混杂。综上,苏皖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仍然较高,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但其可能存在种质混杂,在开展后续的良种选育时,需对养殖群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纯种质,使其种质资源得到合理的可持续性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