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丁永刚 1 ; 陈欢 1 ; 曹承富 1 ; 乔玉强 1 ; 赵竹 1 ; 李玮 1 ; 张向前 1 ; 杜世州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光能利用率;光能资源利用;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产量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4 年 30 卷 001 期

页码: 27-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 2018-2019 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 1302)和弱(皖垦麦 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 180×104 株/hm2(D1)、240×104 株/hm2(D2)、30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 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 3 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 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 5%、14%和 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 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 7.24、4.53 及 63.9 kg/hm2、79.5 kg/hm2 和 143.78 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 129 kg/hm2 和 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 相关文献

[1]氮肥基追比例对烟农19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张平治. 2008

[2]P·Zn组合对小麦生长·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 尹恩,武际,郭熙盛. 2009

[3]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武文明,陈洪俭,王世济,魏凤珍,李金才. 2015

[4]不同氮水平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李录久,刘荣乐,陈防,金继运,王家嘉,姚殿立,李东平. 2010

[5]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筛选及其株型结构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张耀兰,杜世州. 2011

[6]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棉花品种适应性研究. 徐道青,郑曙峰,刘小玲,王维,阚画春,陈敏,李淑英. 2023

[7]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吴文革,杨剑波,张健美,周永进,蔡海涛,许有尊,吴然然,陈刚. 2014

[8]早播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叶片光合及籽粒灌浆的差异. 张向前,乔玉强,杜世州,赵竹. 2014

[9]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机插栽培高产技术初探. 周永进,吴文革,严文学,王松洋,周陶竹. 2015

[10]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杜世州,曹承富,乔玉强,赵竹,张耀兰. 2014

[11]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严韬,朱国良,葛非凡,蒋跃林,李威,吴文革. 2019

[12]小麦生物产量影响因素初探. 朱昭进,赵莉,何贤芳,王青,汪建来. 2011

[13]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绿色增产技术研究. 乔玉强,刘良柏,王平信,毛立浩. 2017

[14]不同氮肥运筹对江淮南部稻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孙雪原,季雅岚,吴文革,孔令聪,叶为发,袁立伦,柴新荣,何毕. 2020

[15]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 2011

[16]保护性耕作和施用控释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许征宇,胡鹏,桑亚松,李立胜. 2009

[17]不同氮·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张祥明. 2009

[18]氮肥运筹对皖麦44产量性状的影响. 汪建来,曹承富,孔令聪,王瑞,甘斌杰,赵斌. 2001

[19]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汪建来,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甘斌杰,王瑞,赵斌,赵竹. 2003

[20]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张四华.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