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无为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动态和发生世代观测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安徽省无为市的发生规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发生动态、发生世代、自然种群消长动态等内容,并分析了温度对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5月入侵当地,发生期主要集中于8—10月。1年可发生6代,其中第6代为不完全代,其发育速率整体上与温度呈正相关性,当平均温度在16~35℃时,幼虫期发育速率受温度影响最明显,温度越高,发育速度越快;当平均温度低于16℃时,草地贪夜蛾无法发育为成虫,最终虫态为幼虫或蛹。草地贪夜蛾自然种群消长动态显示第1代种群趋势指数I值大于1,表明草地贪夜蛾下一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本研究为迁飞过渡区草地贪夜蛾精准测报提供了依据。


5种山茶属植物PYL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PYL基因的遗传和进化特征,本研究针对5种山茶属植物的PYL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进行分析.基于公布的浙江红山茶、狭叶油茶、'云抗10号'、野生大树茶、'铁观音'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55个PYL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PYL基因可分为4类.共线性分析表明,PYL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较小,主要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密码子偏好指数和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差分析,59个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PYL基因偏好使用GCC、ATC、CTC、ACC、GTC等以G/C结尾编码疏水性氨基酸的密码子.通过ENC plot、PR2-plot、GC3-GC12分析表明,自然选择在PYL基因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异源表达时,PYL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相似性高的受体为最佳受体.本研究揭示PYL基因在山茶属植物中的密码子使用特点和进化关系,为深入理解其功能及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山茶属 PYL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共线性分析 密码子偏好性


安徽合肥地区稻鳖共作模式对稻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门45属68种;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绿藻门和裸藻门类群;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常规水稻单作区;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区(P<0.05)。分析显示稻鳖共作区指示物种主要为富营养化浅水型物种,说明水体营养盐含量高,可能与稻田中华鳖养殖行为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孕穗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为WT、NO2--N,成熟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p H。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稻鳖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稻鳖共作种养模式可改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


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功能、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诱导瘤胃酸中毒模型,探究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组织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取8只健康波尔山羊为试验对象,对照组4只,造模后的酸中毒组4只。通过瘤胃插管灌服玉米面的方法构建山羊瘤胃酸中毒模型。取胃肠道组织进行HE染色、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探究瘤胃酸中毒对山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功能蛋白的影响。另外分别取瘤胃液和盲肠内容物,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分析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酸中毒组山羊的瘤胃和小肠的组织形态出现损伤,其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瘤胃和十二指肠中的MCT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SLC5A8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对瘤胃内容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后,相较于对照组,酸中毒组Alpha多样性分析中Shannon指数显著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富度极显著降低(P<0.01),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瘤球菌属(Ruminococc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对盲肠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后,与对照组相比,酸中毒组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梭菌属(Clostridium)相对丰富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瘤胃酸中毒可使山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完整性破坏,相关蛋白表达受影响,导致消化道菌群结构发生紊乱。
关键词: 山羊 瘤胃酸中毒 胃肠道形态 高通量测序 菌群分析


水禽3种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兽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禽流感病毒H9亚型(AIV-H9)、鹅圆环病毒(GoC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是水禽常见病原,常发生混合感染且易导致水禽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本研究针对AIV-H9、GoCV和MDR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的反应条件,建立了这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AIV-H9、GoCV和MDRV的 目的片段,与新型鹅星状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禽腺病毒4型无交叉反应;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2.93× 104 copies/μL、2.5× 102 copies/μL、3.0× 106 copies/μL;利用该方法对 30 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MDRV检出率为6.7%,GoCV和AIV-H9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6.7%和26.7%.三重PCR与单重PCR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该三重PCR检测方法特异、灵敏、稳定性好,能够用于这3种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测.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H9亚型 鹅圆环病毒 番鸭呼肠孤病毒 三重PCR


巢湖流域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22年在环巢湖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12个处理:RWCK,小麦-水稻(不施肥);ROCK,油菜-水稻(不施肥);RMCK,绿肥-水稻(不施肥);RWPK,小麦-水稻(不施氮肥);ROPK,油菜-水稻(不施氮肥);RMPK,绿肥-水稻(不施氮肥);RWNK,小麦-水稻(不施磷肥);RONK,油菜-水稻(不施磷肥);RMNK,绿肥-水稻(不施磷肥);RW,小麦-水稻(常规施肥);RO,油菜-水稻(常规施肥);RM,绿肥-水稻(常规施肥),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磷累积量、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9.0 t·hm-2,水稻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呈现RO>RM>RW的规律,其中RO和RM显著高于RW,RO和RM产量较RW分别提高6.53%与4.90%。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7.0 t·hm-2,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施肥条件下,RM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RW和RO模式相比,平均增幅8.9%和5.4%。施肥条件下,轮作模式对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显著。相比RW和RO,RM处理显著降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平均降幅分别为21.6%、16.1%,改善了水稻的外观品质。相比RW,RM和RO处理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强胶稠度,其中,直链淀粉含量降幅为8.8%,胶稠度增幅为12.8%,改善了水稻的食味品质。在周年作物经济效益方面,相比RW模式,RO经济效益提高了15.6%。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与RW模式相比,RM可以显著提高周年作物氮磷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21.6%,磷肥利用率提高64.3%。对比3种不同轮作模式,产量和周年经济效益方面,稻油模式最高;稻米品质方面,稻肥模式优于稻油与稻麦模式;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稻肥模式最高。因此从综合方面考虑,建议在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增加稻肥模式种植面积,在二级保护区内增加稻油模式种植面积。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及优化巢湖流域传统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栝楼蔓枯病病原鉴定及不同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栝楼蔓枯病的发生情况及病原种类,筛选出针对该病害的高效植物源抑菌剂,本研究对安徽省潜山市栝楼基地蔓枯病的田间症状进行了调查,对其病原进行了分离和纯化。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栝楼蔓枯病病原确定为Stagonosporopsis caricae。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测定了2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S.caricae的抑菌活性,发现当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5 mg·mL-1时,蛇床子、博落回提取物对S.caricae的抑制率>90%,苦参、虎杖提取物的抑制率>80%;蛇床子和苦参提取物对该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1648~0.5289和0.7347~0.8332 mg·mL-1,抑菌活性最为明显。该研究为栝楼蔓枯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栝楼新品种'皖蒌30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栝楼新品种‘皖蒌30号’是从‘皖蒌20号’田间变异株中选育而来。生育期215 d,中熟;坐果多;果实椭圆形,幼果浅绿色,成熟时黄色,果面有浅纵沟;种子长椭圆形,饱满,壳浅棕色,有光泽,平均出籽率12.6%,千粒质量237.0 g,平均干籽2 550.0 kg·hm-2;一年生、两年生植株平均鲜果质量399.7、408.9 g·株-1,块根质量3.5、5.5 kg·株-1;抗病性强。适宜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种植。


基于RPB序列的位点特异性qPCR快速鉴定假禾谷镰刀菌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针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RPB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PCR引物(Fpg-F1/R2),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了该引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引物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DNA检测灵敏度为100 pg.基于引物Fpg-F1/R2建立的qPCR检测系统可用于假禾谷镰刀菌的早期快速检测,其扩增效率为87.5%,相关系数为0.99.此外,利用该检测系统确定了土壤中假禾谷镰刀菌引致病害发生的含量阈值,发现当该菌在田间土壤中含量大于213 pg·g-1时可引发小麦茎基腐病.本研究建立的基于qPCR的假禾谷镰刀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发病组织和田间土壤中该病菌的早期、快速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