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UPLC-MS/MS方法分析绿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常温贮藏中的动态变化(英文)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绿茶贮藏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贮藏温度设定为37℃以处理绿茶样,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条件下(15、40、80、120 d)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80℃贮藏绿茶为对照,37℃贮藏40 d后绿茶干茶、茶汤色泽开始转变。儿茶素类物质在37℃贮藏40 d内,变化不显著,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降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共鉴定出684种化合物,其中77种化合物在绿茶贮藏中有显著变化,为特征性差异化合物,且主要是多酚类、脂类及有机酸类物质。与鲜味相关的化合物十八二烯-6-炔酸在贮藏40 d后极显著降低;在贮藏80 d的绿茶中已经无法检测到该化合物。与茶汤色泽、滋味相关的茶黄素-3-儿茶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类黄酮代谢分析显示,黄酮糖苷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脂质代谢分析表明,脂类物质中的三酰基甘油类和二酰基甘油类物质在贮藏15 d即发生显著变化;游离脂肪酸类物质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和脂质类化合物在绿茶贮藏进程中变化较为显著,对绿茶的品质下降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绿茶 贮藏 非挥发性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类黄酮代谢 脂质代谢
不同品种茭白贮藏期间的品质及外观商品性变化比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CSCD
摘要:为筛选出耐贮藏茭白品种和最佳贮藏时间,以6个品种带壳新鲜茭白为试验材料,在(1±1)℃温度下进行贮藏,分析随着贮藏时间的变化,茭白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含水量、表皮色泽等品质及外观商品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个供试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在整个贮藏期间持续下降且后期下降幅度比前期大;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1~15 d期间,下降幅度为8.05%~32.06%,贮藏60 d时供试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在32.4~34.2mg·kg~(-1)之间;粗蛋白含量在贮藏后期下降幅度比前期大,其中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和六安茭降幅在40.0%左右;贮藏期间各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浙茭3号在贮藏60d时纤维素含量比入贮时增加了127.58%;含水量在贮藏期间保持缓慢下降趋势。综上,贮藏30 d,各供试品种均能保持较好的商品性,但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贮藏45 d,浙茭6号、浙茭3号和六安茭还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商品性,但品质下降较明显;贮藏60 d,只有六安茭还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商品性,但品质变差。
适宜微波处理保持山核桃贮藏品质(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微波热处理对山核桃贮藏品质的影响,将新鲜山核桃(500 g)在微波(2 455 MHz,650 W)下分别进行1,2.5,3和5 min热处理,然后置于温度:(2±0.5)℃,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贮藏120 d。贮藏期间对山核桃营养成分,品质变化,感官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5 min的微波处理能够显著(P<0.05)延缓蛋白质、脂肪的降低,对脂肪酸和维生素E有较好的保存效果,此外,2.5 min微波处理能够减慢贮藏期间山核桃水分和可溶性糖的流失速度,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同时2.5 min微波处理对脂肪酸败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在贮藏120 d,山核桃保持了较好的品质。与2.5 min相比较,较短时间(1 min)和较长时间(3和5 min)微波处理没有提高山核桃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1 min的微波处理对贮藏期间山核桃脂肪、蛋白、脂肪酸、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生育酚等营养几乎贮藏无影响(P>0.05),3和5 min处理显著(P<0.05)加剧了各项营养指标的衰败速度,因此2.5 min为适宜的微波处理条件。该研究为微波保鲜山核桃提供理论依据。
大田氮钾营养水平对花椰菜采后品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利用不同氮钾水平试验花椰菜样品进行了为期三个月贮藏试验,以期研究贮藏花椰菜品质因子和养分含量的变化,以及氮钾营养对这些贮藏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花椰菜Vc含量损失很小。钾肥对贮藏花椰菜Vc有明显保护作用,而且施钾处理贮藏花椰菜Vc含量明显提高。氮肥不但能降低花椰菜Vc含量,还可降低贮藏花椰菜Vc含量提高幅度。施钾处理糖分含量以及增幅比无钾处理高,单施钾肥处理提高糖分含量明显。贮藏花椰菜大部分种类氨基酸含量降低,而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增幅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素营养可降低谷氨酸含量增幅,但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调节作用减弱。贮藏花椰菜叶片和花茎氮素含量降低,花蕾氮素含量升高;钙和镁含量趋势与氮素含量相反,降低和提高幅度随氮肥增加而加大,与钾肥的影响相关性不明显。
贮藏温度对兔肉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把刚宰后的兔肉放在4、15和25℃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贮藏,连续分析测定宰后兔内在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的各种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兔肉在贮藏过程中pH值、滴水损失、挥发性盐基氮、TBARS值和微生物指标都有显著影响(P<0.05)。贮藏的温度高,兔肉中pH值回升的时间短、滴水损失大、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高、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与低温(4℃)条件下贮藏的兔肉比较,其品质变劣的速度快;温度影响兔肉的颜色,兔肉的贮藏温度越高,兔肉的氧化速度就会加快,导致兔肉α~*值下降、L~*值增加,颜色变浅。而低温贮藏兔肉(4℃)条件下,兔肉颜色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久,同时低温也抑制了兔肉的氧化作用,TBARS值较小;宰后兔肉的嫩度呈开始下降,随后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温度处理,对于兔肉僵直后的嫩化作用影响显著(P<0.05);中温(15℃)和高温(25℃)贮藏条件下的兔肉成熟速度快,低温(4℃)贮藏兔肉经历缓慢排酸后,品质好;在4℃条件下的兔肉即冷却肉货架期比较长,可以保存6d,15℃条件下3d,而25℃条件下只能保存ld。综合考虑,低温(4℃)条件下贮藏兔肉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