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业中高新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但通过对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较为集中的亳州市谯城区、六安市、宿州市近30家国家、省或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存在着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高新技术应用缺乏等,其中高新技术应用的缺乏体现在原料安全无法解决、保鲜灭菌技术缺乏、产品检测手段落后、废弃物无法综合利用等方面。


辣椒疫霉交配型及其与对辣椒致病力的关系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对来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等县市的发病辣椒上分离鉴定获得22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辣椒疫霉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省辣椒疫霉菌存在A1和A2两种交配型,以A2占优势,均有分布,发生频率达81.8%。不同来源菌株对2个辣椒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各菌株对艳阳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0~4.8,对合丰天瑞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5~4.5。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弱之分,同一地区中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与品种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菌株的交配型与致病力无明显的相关性。


高密度栽培对烟草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株型性状的影响
《中国烟草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采用密度及品种双因素裂区设计,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烟草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株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及品种间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密度与品种互作不显著;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病情、病率与栽培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其方程决定系数R2大于0.8;株型性状中,株高、叶数与栽培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小于0.5,腰叶长、腰叶宽、茎围与栽培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大于0.7;不同调查期间的发病指数呈对数关系,决定系数R2大于0.7。综上认为高密度栽培能用于烟草抗性鉴定及育种。


实施“人才立院”战略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工作实践与创新
《农业科技管理 》 2011
摘要:文章阐释了人才、科技人才、人才资源、团队建设的概念,以及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对增强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学科领军人才、科研骨干人才、学术型人才、服务"三农"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并着重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人才立院"战略的深刻内涵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期通过创新人才管理,努力开创"人才立院"的新局面。


安徽省烟区土壤和烟叶镁含量状况与镁肥应用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1
摘要:皖北烟区33个和皖南烟区157个土壤分析表明:皖北烟区土壤的交换性镁含量很高,土壤不缺镁。皖南烟区有74%的土壤镁含量中等至偏低,仅有26%的土壤镁含量较高,大部分土壤缺镁或不足。皖北烟区23个和皖南烟区169个烟叶分析表明:皖北烟区烟叶镁含量都较高。皖南烟区仅有24%的烟叶镁含量较高,其余76%的烟叶样品轻度至严重缺镁。各县土壤类型不同,烟叶镁含量也有差异。在镁含量中等的粘重水稻土上,镁肥用量处理间烟叶的产量产值差异不显著。化学成分上,不施镁的处理烟叶镁含量已较高,但随着镁用量增加,烟叶镁含量仍增加,同时,钾、钙、铁、锰、锌含量均下降。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讨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1
摘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实施全程质量监控、规范绿色食品产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5年来,这项工作从小到大、由点及面,迅速在全国推广实施。本研究以安徽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证为依据,剖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的方式和规律,探讨其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作用及机理,比较分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与国内涉农基地的异同,研究提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