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六安地区油菜氮磷钾肥效应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在安徽省油菜主产区之一的六安地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钾、硼肥平衡施用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改善油菜的生物性状、提高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收入。其中,氮肥施用可明显提高油菜各生物学性状指标和油菜籽粒产量,同时也可以明显的提高籽粒和茎秆的比值;磷肥施用可以显著提高一级分枝高度、单株二级分枝数,在利于采收的同时可以提高籽粒产量;钾肥的施用可显著提高油菜一级分枝高度、单株一级分枝数、单株二级分枝数、每果角粒数、产量以及籽粒与茎秆的比值等。从产投比来看,虽然农民习惯施肥的产投比较高,但是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生产实际中容易发生贪青晚熟、油菜倒伏等现象,变相浪费了资源,这说明习惯施肥中肥料资源配置并不合理;施用氮肥180 kg/hm2,磷肥90kg/hm2,钾肥120 kg/hm2,硼肥用量15 kg/hm2时可以达到产量效益最大化。


肥料配施对杂交中稻氮素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评价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我国南方杂交中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叶氮积累量、茎鞘氮积累量及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在配施有机肥处理与不配施之间在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的配施有利于植株各器官氮素的积累。配施有机肥对叶及茎鞘氮的表观转运率影响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的氮收获指数在成熟期以尿素配施饼肥最高,比尿素+控失剂并配施有机肥高15.2%。配施有机肥与相对应不施有机肥的氮肥利用率能提高10%左右。尿素+控失剂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均较高,分别比不施肥处理高50.6%,16.4%。品种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叶氮积累量及氮素积累总量且在生育后期差异显著。因此,配施有机肥作基肥有利于叶氮、茎鞘氮及氮素积累总量的积累。氮素的表观运转率在不同的肥料处理及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氮收获指数。


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类型对凉山烤烟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烟87为材料,在盐源烟区选取5种不同类型土壤进行烤烟大田栽培,研究了四川凉山土壤类型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及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土壤钙、镁含量较丰富,明显缺氯;紫色土、红壤、黄壤、沉积土等明显缺钾和氮;水稻土和沉积土缺磷。不同土壤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有差异,水稻土和紫色土上烤后烟叶烟碱、总氮含量较高,糖含量较低,基本符合优质烟叶质量标准;红壤、紫色土和黄壤上烤后烟叶钾含量相对较高,接近优质烟叶钾含量;沉积土、水稻土和红壤上烤后烟叶氯含量较高,接近优质烟叶氯含量。不同土壤烤后烟叶致香物质含量差异较大,黄壤和红壤上烤后烟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较高;黄壤、红壤和水稻土上烤后烟叶类西柏烷类产物含量较高;水稻土、紫色土和红壤上烤后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及致香成分总量较高。不同土壤烤后烟叶内在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由高到低对应的植烟土壤依次为:紫色土、红壤、黄壤、沉积土、水稻土。
关键词: 土壤类型 烤烟 中性致香物质 烟叶化学成分 评吸质量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秋马铃薯 栽培模式 江淮地区


液体发酵技术培养桑黄的工艺条件优化试验
《中国蚕业 》 2010
摘要:以桑黄菌丝体生物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及正交试验对桑黄高产的液体培养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桑黄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玉米粉30g/L,马铃薯300g/L,KH2PO40.5g/L,丝氨酸1.0g/L;最佳培养条件:在起始pH值6.0、摇床转速130r/min、培养温度27℃条件下,将培养3d的液体母种以15%的接种量,接种到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培养6d;在此条件下培养桑黄生物量最高,可达16.687mg/mL,比优化前提高了80.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极显著(P<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