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羊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LH峰及排卵时间间隔的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 》 2010
摘要:试验比较了16-次甲基甲地孕酮(MGA)和氟孕酮(FGA)对安徽白山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LH峰值及排卵的时间间隔.结果表明:MGA处理组开始发情的时间(80.6 h±3.5 h)较FGA处理组(41.3 h±1.3 h)长,而且差异极显著(P<0.01);同情发情处理结束到LH峰出现、到排卵以及LH峰出现到排卵的时问间隔,MGA组为93.5 h±2.2 h、117.9 h±2.9 h和24.4 h±1.1 h,FGA组为55.5 h±2.3 h、76.4 h±1.5 h和20.8h±0.7 h,两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同期发情处理结束后开始发情到LH峰出现的时间间隔、开始发情到排卵的时间间隔以及血清LH峰持续时间MGA组、FGA组分别为:13.9 h±1.4 h和14.3 h±0.8 h、37.3 h±2.1 h和35.0 h±0.5 h、12.0 h±0.6 h和12.6 h±0.3 h,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安徽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构想
《安徽科技 》 2010
摘要:农业"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从总体上看,要按照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整体部署,制定农业"走出去"的合理规划,着力推动在利用境外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两端"取


池州市棉花应用美洲星试验示范情况
《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美洲星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并进口主原料研制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该产品含有KOM、氮、磷、钾、钙、镁、硫、铜、锌、铁、硼、锰、钼、硅以及黄腐酸、氨基酸、腐殖酸、腐殖胶等成分。2009年,神农公司在2007—2008年实施2年的基础上,继续承担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项目"棉花、油菜使用美洲星增产、防病、抗灾技术推广"。这一年的工作重点是示范和推广,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和使用美洲星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藏猪生长激素基因(pGH)多态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生长激素基因(pGH)是猪生长发育性状重要的候选基因之一。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藏猪pGH基因+159~+734 bp片段的DraI、ApaI和MspI酶切多态性。结果显示,藏猪群体中DraI酶切全部切开,无多态;ApaI酶切具有4个等位基因,出现5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299A/432C)频率最高,为0.7857;藏猪群体MspI酶切出现3种基因型,杂合性CT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5089,等位基因C和T频率分别为0.5580和0.4420。经比较,藏猪pGH基因DraI酶切位点与其他猪种一样无多态性,而ApaI酶切出现了特异的432突变位点,MspI酶切等位基因分布相对均衡,表现出与其他猪种的差异。


鸡γ-干扰素与新城疫病毒F蛋白抗原表位融合基因的构建与表达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鸡γ-干扰素(ChIFN-γ)的免疫佐剂功能,构建ChIFN-γ与新城疫F蛋白抗原表位(NDV F2-3)的融合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以头尾相连的方式构建鸡γ-干扰素基因与NDVF2-3的pET-32a重组质粒,经PCR扩增、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重组子在E.coliBL21细胞进行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表达的产物。[结果]获得了726 bpChIFN-γ与NDVF2-3融合基因,经原核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5 000,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结论]ChIFN-γ与NDVF2-3串联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能有效表达,且融合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短日低温条件下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具有三系和两系两套不育机制的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分子水平上的育性机理,同时也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利用水稻基因芯片,以2310SA及其保持系两系光温敏不育系2310S为材料,在安徽合肥秋季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比较了稳定不育的2310SA和恢复可育的2310S(对照)减数分裂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等4个穗发育时期花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减数分裂期(上调表达基因1938个,下调表达基因1635个)和三核期(上调表达基因2220个,下调表达基因2656个)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单核期(上调表达基因752个,下调表达基因693个)和二核期(上调表达基因1025个,下调表达基因886个),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其他3期上调表达基因比下调表达基因多。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聚类显示,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表达基因聚为一类,减数分裂期和三核期差异表达基因独立成为第2类和第3类。筛选出147个在4个穗发育时期都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也只有在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生物合成、刺激反应、光合作用、信号传导、大分子的新陈代谢、运输、转录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花的发育和细胞死亡等11类生物学过程。所得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和β-环羟化酶,与热激反应有关的热激转录因子、热激蛋白DnaJ家族蛋白及热激蛋白70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与细胞死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不育花粉的形成有关。
关键词: 基因芯片 粳稻 不育性 基因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 光温敏不育系


安徽省芝麻产业技术发展概论
《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1芝麻栽培历史与分布芝麻属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认为芝麻起源于非洲。我国芝麻栽培历史始于公元前2世纪。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带回胡麻种,命名胡麻。先在黄河流域种植,后遍及全国,并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亚洲邻国。历史上芝麻名称较多,如方茎、脂麻、狗风脂麻、油麻、狗虱、鸿藏、乌林、乌林子、交麻、巨胜子、小胡麻等,直到宋代才有"芝麻"之称谓。


水稻根系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5个基因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浓度的PEG处理,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研究水稻幼苗根系中5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根系中各基因表达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轻度干旱和中等干旱胁迫下,主要以下调为主,少数表达上调,严重干旱胁迫下情况比较复杂,有基因以上调为主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4基因、核内小RNAZ274基因、甲酸四氢叶酸连接酶基因),也有基因以下调为主的(木聚糖酶抑制子蛋白1前体基因),还有基因以上调为主,但是上调倍数不大,下调倍数很大(酸性内切几丁质酶基因);5个基因表达的日变化表现出6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日表达都是上下波动的;抗旱品种的水稻根系对不同强度的干旱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轻度干旱和中等干旱可能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消耗,过度干旱、严重干旱胁迫下才调动大量抗逆相关物质,抵抗干旱的伤害。
关键词: Real-time PCR 干旱胁迫 基因表达变化 根系


安徽省自育的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1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皖芝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不育株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从其后代选取优良可育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其系谱为02-21-64-120-125-81-0。2002年从F2育性分离群体中(春播)选择优良可育单株,进行加代繁育和优选(秋播),因其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而被选中,编号为21-64;2003年参加株系比较试验,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