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鲜食枣新品种‘皖枣1号’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枣1号’是从安徽省阜阳地方枣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早中熟、优质、丰产、适应性强的鲜食枣新品种。果实圆形,平均单果质量17.04g,最大26.76g,可食率98.0%,肉质酥脆、多汁、细腻无渣,风味极甜。抗病能力强。在合肥9月上旬成熟,发育期85~90d。适应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安徽省合肥市杨树害虫与天敌结构及动态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合肥地区杨树害虫与天敌的抽样调查,共查得杨树害虫36种,分属于昆虫纲7目22科,自然天敌22种,分属于昆虫纲5目10科和蛛形纲1目6科。主要害虫类群为舟蛾科、跳甲科、网蝽科、蟋蟀科和刺蛾科,主要天敌类群为茧蜂科、草蛉科、寄蝇科、微蛛科和肖蛛科。杨树害虫和天敌的物种丰富度全年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低-高-低-高-低的变化格局。害虫和天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动态变趋势化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低,5月开始显著升高,害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延续至8月、天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延续至10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天敌群落对害虫群落有明显的追随联系。


皖南三黄鸡IGF-Ⅰ基因多态性与体型指标关联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PCR-RFLP技术,对105只皖南三黄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的3个SNPs座位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它们对皖南三黄鸡体型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HinfⅠ、PstⅠ和TaqⅠ识别座位分别发生A→C、C→T和T→C突变,每个SNPs座位各出现了3种基因型,其中PstⅠ酶切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他2个酶切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P<0.05)。分析PstⅠ酶切位点出现的基因型与300日龄体型指标时,发现基因型对胸深有显著影响(P<0.05),EF基因型显著高于EE基因型(P<0.05),极显著高于FF基因型(P<0.01)。
关键词: I:GF-Ⅰ基因 PCR-RFLP 体型 皖南三黄鸡


安徽省“三绿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阐述了"三绿工程"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出"三绿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包膜控释尿素用量试验对花生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2008年,在安徽肥东花生原种场砂泥田,用810-3花生品种,进行包膜控释尿素用量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包膜控释尿素不同用量对花生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氮用量条件下,与普通尿素相比,SPCU100%和PCU100%分别增产15.6%和13.00%,产量差异显著;70%氮素用量条件下,与普通尿素相比,SPCU70%和PCU70%分别增产9.66%和23.12%,树脂包膜尿素产量差异极显著;与100%普通尿素用量相比,SPCU70%和PCU70%分别增产7.45%和20.64%,树脂包膜尿素产量达极显著差异。即表明,金正大包膜控释尿素增产效果显著;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减少氮素用量30%,增产效果显著。全氮用量条件下,SPCU100%和PCU100%氮素利用率分别为51.14%和54.92%,显著高于普通尿素;70%氮素用量条件下,SPCU70%和PCU70%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8.36%和60.87%,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即表明,金正大包膜控释尿素显著提高尿素氮素利用率。金正大包膜控释尿素一次性在花生上基施具有增效、节肥、省工的特点。此外,还可改善花生农艺性状。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圣稻13和圣稻14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圣稻13、圣稻14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粳稻新品种及新种质。【方法】以感病品种圣稻13、圣稻14为受体,以抗病品种镇稻88及高代抗病品系圣稻519为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供体,采用自交改良和回交改良2种方法,利用与Stv-bi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H11-8、H11-12和H21进行辅助选择,结合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将Stv-bi(或其等位基因)转移到圣稻13、圣稻14品种中,培育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结果】通过2个自交混选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多份稳定抗条纹叶枯病材料;通过回交改良,获得携带Stv-bi的圣稻13回交稳定品系E01、E13、R107等6个。【结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建立了抗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为今后开展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