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密度(模糊匹配)
33条记录
水肥密度耦合效应对膜下滴灌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20

摘要:以芝麻品种豫芝DW607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机械种植膜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量、氮磷钾施肥量及种植密度三因素耦合效应对豫芝DW607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7万株/hm~2,每次灌水2.5 h,滴灌量为177.89 m3/(hm~2·h),施N 182.325 kg/hm~2、P2O577.074 kg/hm~2、K2O 30.399 kg/hm~2时,豫芝DW607的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2 621.79 kg/hm~2。

关键词: 芝麻 豫芝DW607 膜下滴灌 密度 灌水量 施肥量 耦合效应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及疾病分析

水产养殖 2020

摘要:2018年4—5月在安徽省4个市采集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样本480份,采集池塘、水库的野生克氏原螯虾样本180份,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套式PCR检测,并对稻田的水环境、虾的养殖密度、产量及疾病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野生虾、养殖虾的WSSV携带率分别为8.89%、98.13%。虾中WSSV首轮PCR检测阳性率≥50%的稻田有10个,其中5个稻田中高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达20%及以上,5个稻田中适宜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为10%及以下。pH值偏高、溶解氧过饱和的5号稻田和溶解氧过饱和的6号稻田中高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也分别高至50%、60%。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密度 病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多分枝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系YF368-2栽培密度对产量、分枝数影响的规律,以期获得该油菜的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8 820~79 410株/hm~2范围内,一次有效分枝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依次降低,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在中上等肥力稻茬田,采用8月底9月初育苗,四叶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对水50 kg),10月上旬移栽,移栽密度以48 030株/hm~2左右为宜,产量可达4 350 kg/hm~2,能够达到或超过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的产量水平,且具有省种、省工、省时、高效等优点.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DH系 移栽 密度 高产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氮条件下密度对水稻望两优361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19

摘要:为探索减氮条件下密度对水稻望两优361产量的影响,特于2018年进行了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怀宁县单季稻在常规用量减少10%(施用纯N202.5 kg/hm2、P2O581 kg/hm2、K2O 162 kg,/hm2)的基础上,22.5万穴/hm2为最佳移栽密度.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望两优361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鲜食型甘薯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 皖薯5号 密度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与密度对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沿淮行蓄洪区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早播(6月15日)较晚播(6月25日)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增长,渐增期有所缩短;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期可达60 d左右。玉米籽粒灌浆速率随吐丝后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玉米高产适宜收获期为10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籽粒最大潜力势降低,籽粒灌浆时间缩短,但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较长。播期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增大,但渐增期灌浆速率较小。不同播期间玉米籽粒粒重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渐增期灌浆速度和灌浆期持续天数决定。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主要是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和该时期籽粒干重积累量所致。[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密度 产量 灌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同时适当延迟氮肥追施时间有助于稳定晚播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总茎数;不同氮肥运筹间晚播小麦的穗粒数、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籽粒产量以基追比为4∶6(孕穗期)处理最高,为8 618.0 kg/hm2,除与10∶0(基施)处理间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施肥处理间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氮肥运筹 密度 总茎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产卵率的影响

四川动物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5~8月及2013年5~8月,在稻田网箱中设置不同的生态因子,研究了不同密度、雌雄配比、水位、泥土深度、光照时间和栖息物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产卵的影响。试验表明:安徽地区黄鳝产卵大约在6~8月,历时约80 d,并在6月下旬和8月上旬出现两次产卵高峰;网箱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卵数增加,当密度大于6尾/m2时,产卵率下降,从性比结构来看,随着性比结构中雌鳝比例的增加产卵数呈现增加的趋势。水位、泥土深度和光照时间均显著影响黄鳝产卵率(P<0.05),栖息物对产卵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泥土深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水位加深产卵率逐渐降低;在水位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泥土深度的增加,产卵率逐渐升高,且水位和泥土深度对黄鳝产卵率有着明显的交互作用;随着光照时间增加,产卵率逐渐升高,不遮光组的产卵率最高。

关键词: 黄鳝 密度 雌雄配比 生态因子 产卵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淮北地区的小麦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该地区主栽优质高产半冬性小麦品种皖麦52为材料,设置6个播期S1(10月3日)、S2(10月10日)、S3(10月17日)、S4(10月24日)、S5(10月31日)、S6(11月7日)和4种密度D1(基本苗120×104株·hm-2)、D2(210×104株·hm-2)、D3(300×104株·hm-2)、D4(390×104株·hm-2),分析了不同播期和密度组合下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以S2D4和S3D4最高,成熟期以S2D3和S3D3最高。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以S2和S3两个播期较高。在同一密度下,不同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II)皆以S2和S3较高,而在同一播期下则皆随密度的增大而下降。S2D2、S2D3、S3D2和S3D3组合的产量分别为7 790.5、8 122.4、7 826.4和8 261.1kg·hm-2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且高于其他处理。综合来看,淮北小麦主产区皖麦5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17日,适宜密度为210万~300万株·hm-2。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密度 干物质积累量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改善小麦群体质量,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皖麦52和烟农19主要生理指标及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9的叶面积指数在基本苗120×104株·hm-2(M1)和210×104株·hm-2(M2)下高于皖麦52,而在300×104株·hm-2(M3)和390×104株·hm-2(M4)下低于皖麦52;皖麦52和烟农19各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qP、ETR和ΦpsII)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同一密度下两品种间的差异皆不显著;皖麦52和烟农19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M1和M2下,烟农19的产量高于皖麦52,分别增加了13.4%和2.4%,在M3和M4下,皖麦52的产量高于烟农19,分别增加了10.7%和1.0%;皖麦52和烟农19的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两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密度下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与单茎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与单茎干物重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研究得出,烟农19的高产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万~210万株·hm-2,皖麦52为210万~300万株·hm-2。

关键词: 密度 干物重 叶绿素 叶绿素荧光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