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抗倒伏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QTLs定位
《生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品种扬稻6号和抗倒伏品种绿旱1号构建的192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8个抗倒伏性状(株高、鲜重、抗折力、基部横切面积、基部髓腔面积、基部茎壁面积、壁厚和倒伏指数)和3个产量相关性状(穗长、单穗重、有效穗数)进行相关分析和QTL定位。共定位到抗倒伏相关QTL 14个,分布在第1、2、3、5、7、8、10、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02~14.78,加性效应值在-5.22~2.36,QTL贡献率为3.36%~20%;产量相关QTL 8个,分布在第1、3、5、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1~9.43,加性效应值在-12.55~4.58,QTL贡献率为3.93%~14.53%。多个产量性状和抗倒伏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定位的多个QTLs呈簇出现。研究对抗倒伏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为分子设计高产、抗倒伏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产量 关联分析 QTL定位 连锁图谱


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在双季早稻上的应用
《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试验考察 2021 年在庐江县选用有序抛秧机和毯苗插秧机栽培模式种植的 2 种早稻的秧苗素质、关键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和理论产量等指标,探索验证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区适应性.结果表明,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技术模式相比于传统毯苗机插模式,能显著增加秧苗白根数、每株叶面积和茎基宽,缩短秧龄,提高成穗率,平均增产幅度达到 12.4%.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技术改善秧苗素质效果明显,秧龄弹性大,显著提升成穗率和产量,有望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水稻机械化栽培的重要选择.


小麦倒春寒抗性评价方法研究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重要育种目标.为了明确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适宜处理条件,建立倒春寒抗性评价方法,本研究选用倒春寒抗性差异明显的6个品种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温度处理,以死茎率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最适处理条件,并用120份小麦品种(系)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死茎率随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推进总体呈升高趋势.药隔期-6℃下处理6 h,品种间死茎率差异最明显,是进行倒春寒抗性鉴定的最适处理条件.验证试验表明该处理条件能有效区分120份小麦品种(系)的倒春寒抗性,聚类分析将120份小麦品种分成极强、强、中等、弱、极弱5类,根据分类结果建立了小麦倒春寒抗性评价标准.本研究为开展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识别及分区管控研究-基于35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 设施农用地 时空演变 特征识别 分区管控 合肥都市圈


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病害高效识别模型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针对深度学习模型在玉米病害识别过程中存在精确度低、综合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期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方法:构建由4个卷积层、4个最大池化层和3个全连接层组成的玉米病害识别模型,利用Dropout策略、L2正则化、早停法等优化网络,通过设置不同的初始学习率和批大小,对复杂环境下的6种典型的玉米病害进行分类试验研究,并与LeNet、AlexNet和GoogLeNet网络模型进行性能对比。结果:改进优化后的模型在玉米病害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8.27%,较改进前提高1.25%,单幅图像的平均识别时间缩短了0.007 7 s。与对比模型相比,新模型的识别时间最短,测试准确率比LeNet、AlexNet分别提高了15.52%、4.81%,损失值分别减少了0.805 2、0.157 8,性能曲线变化更平稳。结论:该模型具有识别速度更快、泛化能力更强、鲁棒性更好、识别精度高等特点,为玉米病害的精准高效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 玉米病害 卷积神经网络 模型改进 特征提取 识别精度


水稻颖壳类病斑突变体glmm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水稻颖壳类病斑突变体,并进行基因定位,为基因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野生型材料LR005和经EMS诱变得到的颖壳类病斑突变体glmm1(glume lesion mimics mutant 1)进行农艺性状分析、扫描电镜分析、DAB染色和全硅含量测定.glmm1与广亲和材料L422杂交获得的F2群体用于遗传分析,利用图位克隆和BSA-seq方法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glmm1在抽穗10 d后颖壳和叶片逐渐出现褐色斑点,成熟后颖壳完全呈现褐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都极显著降低.DAB染色表明glmm1颖壳和叶片的活性氧含量增多;扫描电镜显示突变体颖壳和叶片表面硅质细胞皱缩.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glmm1的颖壳类病斑表型受到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glmm1与L422的F2分离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和BSA-seq等策略将glmm1定位在水稻第2染色体上68 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有10个候选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区间仅有一个SNP位点,位于基因Lsi1(LOC_Os02g51110)的第5个外显子上,导致第23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苏氨酸.对颖壳和叶片全硅含量的测定表明,glmm1突变体中硅的积累减少,说明GLMM1可能是Lsi1的等位突变.[结论]GLMM1是Lsi1新的等位突变基因,该突变造成植株硅含量的降低和活性氧的积累,致使颖壳和叶片产生褐色类病斑.


复合真菌培养物对淮北麻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真菌培养物对淮北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960只5日龄的淮北麻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其他3组分别在全价粉状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1.6%、2.0%、2.4%的复合真菌培养物,试验正式期120 d。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麻鸡10~70日龄阶段,1.6%、2.0%、2.4%组料重比均有降低,其中1.6%和2.4%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肉色、嫩度、新鲜度均有所提高;试验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抗氧化能力提升有限。研究表明:复合真菌培养物作为淮北麻鸡的饲料添加剂,在生长性能、肉品质方面有积极影响,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复合真菌培养物推荐适宜添加量为2.0%。
关键词: 真菌培养物 淮北麻鸡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的生理原因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种皮颜色和休眠性的关系,分别选取红皮和白皮小麦品种各15个,测定其种皮颜色和休眠水平,对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差异的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码相机图片提取的RGB数值推导出的指标色调(H)、饱和度(S)和强度(I)均可反映小麦种皮颜色的深浅度.R、H、S和I值与种子休眠性呈显著负相关,R/(R+G+B)与籽粒休眠性呈显著正相关,即籽粒种皮颜色越深,其休眠性越强(P<0.05).红皮与白皮品种中均存在休眠差异性显著的材料.选取白皮小麦敏感性品种华成麦1688(W1)和抗性品种安农0711(W15)及红皮小麦敏感性品种白湖麦1号(R1)和抗性品种扬麦27(R15),进行生理性状分析发现,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敏感性品种W1和R1的种子吸水率、含水量及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同时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赤霉素(GAs)含量逐渐上升,而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下降.反之,抗性品种W15和R15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GA3含量在休眠解除过程中低,ABA含量高.相同敏感性材料中,白皮小麦品种吸水速率和含水量均高于红皮小麦品种,整体趋势表现为W1>R1>W15>R15趋势.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消耗量和GA3含量表现出相同趋势;而ABA含量恰好相反,表现为R15>W15>R1>W1.在育种过程中,R、H、S、I值可以用来快速鉴别红皮和白皮小麦,间接辅助筛选出抗穗发芽品种,含水量、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ABA含量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鉴定的生理参考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