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在沿江平原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明确不同用量(3000~6000 kg/hm2)炭基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13.1%~24.4%;高用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19.9%;中、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3.1%和18.6%;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12.5%.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提升效应优于炭基有机肥,与常规施肥相比,中、高用量生物有机肥处理分别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16.1%和22.1%,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水稻增产15.9%.

关键词: 炭基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 水稻 产量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刊物服务大农业 宽视角服务新农村-《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三农"之路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现代农业科技》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农业技术研究类期刊,栏目内容涵盖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期刊一直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办刊宗旨,积极探索服务“三农”之路,包括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找准期刊定位,确立杂志社的发展目标;进行栏目的优化设置,打造重点特色栏目;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注重新媒体应用,加快媒体融合工作;关注社会热点,做好“三农”服务等。通过以上措施,期刊质量逐步提升,一直处于国内同类期刊的领先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宣传农业政策的小喇叭、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媒介、为基层技术人员服务的科技平台。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 服务“三农” 期刊定位 特色栏目 媒体融合 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湖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巢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巢湖的主要河口区以及敞水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巢湖河口区的8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枝角类10属21种,桡足类11属16种;敞水区12个点中鉴定出枝角类9属18种,桡足类12属13种;共22属39种。(2)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530.8 ind·L-1和506.3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7ind·L-1和21.5ind·L-1;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巢湖秋季河口区的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3)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和食性可划分5个功能群,其中,河口区有SCF、LCF共2个优势功能群,敞水区有SCF、LCF、MCF共3个优势功能群,SCF在功能群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4)水温是影响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主要的环境理化因子;巢湖敞水区中浮游甲壳动物LCF功能群能显著影响SCF、MCC、LCC等功能群。巢湖河口区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和藻类水华控制应侧重于河口区的外源污染治理;敞水区可以通过调整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结构重建水生生态系统。

关键词: 巢湖 河口区和敞水区 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 环境因子 RD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温敏核不育系的米质和配合力,用新二S与广茉S杂交,经5 a 9代系谱选择育成了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该不育系具有米质好、配合力高、异交习性良好等优点,2014年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利用广茉HS配组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茉两优1501和茉两优1032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广茉HS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江淮地区朗德鹅反季节繁殖技术实践与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安徽省江淮地区的气候具有日照长、“副高”控制明显、气温偏高等特点,该气候不利于朗德鹅产蛋。本文基于地区特点,从控制鹅舍光照措施、光照控制程序、综合性限制饲喂和人工强制换羽方案等方面探索朗德鹅反季节繁殖技术,分析了技术应用效果,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朗德鹅 反季节 繁殖技术 安徽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试验挑选240尾初始均重为(44.51±0.42) 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各组分别投喂发酵蚕沙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10%、15%和20%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15%、20%发酵蚕沙组的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10%以内的发酵蚕沙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发酵蚕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发酵蚕沙添加水平达15%以上时,草鱼生长性能和消化能力下降,肠道炎症的风险提高。因此,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添加水平应控制在10%以内,以特定生长率为依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适宜添加水平为8.65%。

关键词: 发酵蚕沙 草鱼 生长 消化酶 免疫 炎症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播冬油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为明确直播冬油菜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25%的情况下,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在化肥减施25%的条件下,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0.8%~87.8%、13.9%~29.1%、0.8%~4.9%、7.9%~35.1%.综合考虑产值和施肥成本,以化肥减施25%+有机肥2250 kg/hm2的处理效益最佳.

关键词: 油菜 有机肥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皖西学院学报 2023

摘要:为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确定当地适宜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玉米秸秆(S)直接还田(5000 kg/hm~2)和玉米秸秆不还田;因素二为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3种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70-30-0、60-30-10和50-30-20),共6个处理,分别为N70-30-0、N70-30-0 +S、N60-30-10、N60-30-10 +S、N50-30-20和N50-30-20 +S。小麦收获后采集0~20 cm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性状,包括含水率、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结果显示,与不还田相比,3种氮肥运筹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pH降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各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各不相同,N50-30-20 +S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穗粒数(r=0.837)和结实率(r=0.885)呈5%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结合适宜氮肥运筹促进小麦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因此,综合小麦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小麦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50-30-20运筹方式下,配合实施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产量。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玉米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花生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对安徽省花生种植区域进行了划分,介绍了花生不同产区的主要栽培方式和品种类型.通过对安徽省花生生产情况、加工及出口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安徽省当前花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花生 对策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农艺培肥措施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目的]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共3种农艺措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探讨适宜的土壤耕层培肥措施.[方法]设置玉米秸秆+生物腐熟菌剂直接还田S1、增施 1500 kg/hm2商品有机肥M1、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N30-0、N20-10和N10-20共5个处理,以不实施秸秆还田S0、不施有机肥M0 为对照,构成7个处理,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性状,分析耕层土壤肥力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生物强化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增长5.89%、5.62%和7.65%,较农民习惯施肥提升6.45%、3.91%和11.82%;土壤pH升高0.18~0.25,酸化程度减轻;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 16.02%~19.11%、7.37%~15.68%、13.37%~31.21%和 13.35%~14.73%.[结论]实施玉米秸秆+生物菌剂强化还田、增施有机肥料,显著提升了砂姜黑土肥力,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厚沃土壤耕作层的目标.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小麦产量 砂姜黑土肥力性状 高标准农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