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玉米杂交种皖甜21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14
摘要:甜玉米新品种"皖甜210"是以自选系"皖甜系2"为母本,外引系"77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甜210参加安徽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2a平均鲜穗667m2产量795.3kg,比对照增产5.9%。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国家玉米东南区种植。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循环农业模式是在遵循"4R"原则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指导理念,根据循环农业特征和目标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达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徽合肥桂和生态养殖模式为基础,分析了其模式组成以及该模式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从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模式分类的原则以及相应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探究循环农业模式,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内在机制作用,解决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循环农业 桂和模式 设计目标 分类原则 实践运用 养牛场


烤烟新品种安烟1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目的]探讨安烟1号高产潜力,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介绍安烟1号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主要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原烟外观质量、烟叶物理特性、烟叶化学成分、原烟感官质量和抗病性)、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宜种植区域。[结果]安烟1号是以优质烤烟品种K394的同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394为母本、以自育优质抗病烤烟新品系3033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K326相比,该品种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上部烟叶含梗率(27.51%)比K326(33.81%)低6.3个百分点,感官质量优于K326;中部烟叶含梗率(30.55%)比K326(36.52%)低5.97个百分点,感官质量与K326相当;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K326;原烟外观质量好,主要化学成份协调;中抗黑胫病、青枯病,中感赤星病、根结线虫病,感PVY、TMV、CMV;适宜在东南烟区种植。[结论]安烟1号综合性状优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农田系统碳循环流通的基础上,将系统划分为土壤、植物和大气3个子系统,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各个子系统中碳的流动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在土壤子系统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矿化碳、土壤微生物碳(MBC)的变化都有作用。秸秆还田的初期可能会降低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影响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致使作物对碳、氮利用率下降;然而,长期的效应仍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研究亦认为秸秆还田特别是与有机肥配合使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对土壤原有的有机碳矿化影响尚不清楚。秸秆还田在植物子系统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植物光合碳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然而根际碳流通的变化尚不清楚。在大气子系统中,秸秆还田能够增强旱地耕作土壤的呼吸作用,促进CO2的排放;而淹水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碳矿化受到了明显抑制,对CO2没有明显影响。与此类似,淹水条件促进CH4排放,排水良好可以减少CH4的释放。事实上对CH4的排放而言,水份的影响可能比秸秆还田所产生的影响更大。笔者认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流通变化机理,及根际碳的流通变化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解析。其次,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CO2气体在研究秸秆还田模式时也应被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秸秆还田这种减排措施(CO2)的减排潜力、适宜应用的区域、可能的协同作用和一些限制及不利因素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评估,实施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因素。


灵芝多糖对多刺裸腹溞存活、生殖及总SOD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刺裸腹溞(Moina mocrocpa)作为实验动物,考察了不同浓度灵芝多糖对多刺裸腹溞寿命、存活率、生殖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多糖浓度为40~160mg/L时,多糖组多刺裸腹溞的平均寿命及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多刺裸腹溞的繁殖率也有显著影响;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均能促进多刺裸腹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的提高.结果为多刺裸腹溞作为衰老动物模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灵芝多糖 多刺裸腹溞 存活率 生殖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


6种景观大树嫁接及有关技术实践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高价值景观大树,连续6年对红花檵木、红花紫薇、小叶女贞、台湾小叶榆、红枫、茶花等6个景观树种进行嫁接试验,从砧木大树移植、嫁接方法、管护技术、艺术造型等4个方面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客土高培等有关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大树移栽成活率至92%以上。定向定植并辅助物理固定措施可有效防止砧木大树脱水性爆皮。嫁接口采用特制铁钉固定并加以保鲜膜覆盖等管护技术可提高大树嫁接成活率至86%以上。木质支撑引导树枝有利于加速接穗树枝顺势形成更高观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