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肥料运筹对砂姜黑土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易引起甘薯徒长而使产量下降,生产上农民一般采用较低施氮量确保甘薯稳产,但也影响了甘薯产量潜力的发挥。笔者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量和钾肥品种运筹对砂姜黑土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薯高产创建提供施肥依据。试验表明:施肥促进甘薯地上部生长大于促进块根的生长,且施肥量越大,根冠比下降越多。全部用硫酸钾高量施肥1导致甘薯地上部徒长,与习惯施肥相比,甘薯减产3.7%;钾肥一半用氯化钾的高量施肥2处理能使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生长,甘薯比习惯施肥增产6.2%,比高量施肥1增产10.4%,达显著差异水平。将习惯施肥氮肥用量124.5 kg/hm2提高到225 kg/hm2时,氯化钾是"忌氯"作物甘薯产量进一步提高关键,与单施硫酸钾相比,氯化钾与硫酸钾配施显著提高了甘薯N、P、K养分利用效率。试验表明砂姜黑土区甘薯不施含氯钾肥的习惯施肥不利于甘薯的高产,甘薯钾肥品种运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甘薯 砂姜黑土 钾肥品种 肥料运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SSR标记分析油菜黑胫病原菌遗传多样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遗传多样性。分离获得国内菌株84株,并以15株国外(英国、加拿大、波兰)油菜黑胫病菌菌株作为参照,利用筛选出的24条引物对这99株病原菌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245条带,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5~1.00,国内和国外油菜黑胫病菌菌株很明显被分为两个菌群,中国84株菌基本按地理来源分为5个类群,只有江苏省菌株分布于各个类群。各省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是0.108 1~0.252 7,而香农(Shannon’s)信息指数的范围是0.157 5~0.372 6,顺序为江苏>湖北>安徽>内蒙古>上海>四川。中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菌株的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834 3和0.783 9。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ISSR 遗传多样性 地理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间作和秸秆覆盖结合在作物增产方面的效应,采用双因素大田试验,通过设置2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M)、玉米大豆间作(I)]和4种秸秆覆盖水平[0(S0)、4 000 kg·hm-2(S1)、8 000 kg·hm-2(S2)和12 000 kg·hm-2(S3)],研究秸秆覆盖和间作对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有利于增加玉米叶片长、宽和单株绿叶面积,其中覆盖处理S2和S3与不覆盖处理S0的差异显著,且覆盖的效果大于间作。玉米叶片含水量基本不受间作影响,但受覆盖的显著影响。间作和覆盖可增加叶片含氮量,在单作下,S3比S0的叶片含氮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25.6%和56.6%,在间作下分别增加30.0%和42.9%,且S3和S0间差异显著。覆盖和间作皆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且覆盖的效果大于间作,但随覆盖水平提高覆盖的效果降低。覆盖和间作皆有利于改善玉米穗位叶的光合特性,在S0下,间作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比单作增加13.1%、42.3%、39.3%和46.8%、31.2%、24.5%,而胞间CO2浓度分别下降20.8%和18.4%,且S0下单作、间作差异显著。玉米产量亦明显受到覆盖和间作的影响,且受覆盖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得出,秸秆覆盖和间作在改善玉米叶片性状及生理特性和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覆盖的效果会随覆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且间作的效果小于秸秆覆盖。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秸秆覆盖 玉米 叶片性状 叶片生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陵县大浦新农村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初探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以南陵县大浦新农村为例,概述了当地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根据当地不同垃圾组分的特点,建议依照垃圾来源分为企业(农业工厂)、农民和游客3个主题,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在当前垃圾处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一套旨在实现垃圾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该研究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垃圾综合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浦新农村 固体废弃物 循环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单位知识共享和绩效考核平台设计与实现

现代电子技术 2014

摘要:在此完成科研单位需要的科技知识共享和管理平台开发,并能智能化完成科研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本单位职工对此平台的具体需求,结合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特点,选用C#作为开发语言,采用ASP.NET框架,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完成平台的开发。本平台的基本任务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然后返回一个操作结果给用户,达到结构化设计、减少冗余的目的。其特色是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共享平台的执行效率。在数据库的数据表设计中,选用相关开发工具和数据库对以上功能逐一实现和测试,该平台主要功能模块有绩效考核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经费管理模块、知识共享管理模块、审核管理模块和实验室管理模块。系统试运行良好。

关键词: 知识共享 绩效考核 数据库 管理平台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次发酵提取茶皂素的方法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提取饼粕中的茶皂素,根据饼粕中含有较多糖类物质的特点,对饼粕进行酒精发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发酵法,可以成功地促进饼粕的酒精发酵,每百克饼粕因酒精发酵而被消耗12.58 g糖类物质;茶皂素的提取率达80%左右,且粗提茶皂素纯度高,可以达到62.37%;玉米粉与饼粕的配比为1:1.5较为合适;浓缩能耗低,初提液茶皂素浓度可达78.26 mg/m L。

关键词: 茶皂素 二次发酵 提取率 玉米粉配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粉、苦荞壳及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风味是苦荞(F.tataricum tataricum)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而挥发性成分在风味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样品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物质,并且不论从种类总数还是种类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苦荞粉有挥发性化合物成分44种,主要以芳香烃类(20.69%)、醛类(18.57%)、烯类(15.21%)为主;苦荞壳有4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芳香烃类(29.88%)、醛类(21.96%)、烷烃类(15.11%)为主;苦荞麸皮有2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烯类(28.98%)、醛类(22.48%)、酯类(15.49%)为主。醛类物质在3种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且醛类的阈值较低,可能是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重要的气味特征物质。

关键词: 苦荞粉 苦荞壳 苦荞麸皮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脱毒草莓高架育苗技术规程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摘要:根据安徽省气候特征和草莓特征特性,研究制定了脱毒草莓原种苗、生产种苗高架育苗的栽培技术、日常管理、穴盘移栽和病虫害防治操作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脱毒草莓原种苗和生产种苗繁育。

关键词: 安徽省 脱毒草莓 高架育苗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系在黄淮南部主产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黄淮南部大豆产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于2011年和2012年对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5个试验点测试的107份大豆品系的产量、品质及其他相关性状的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测试大豆品系的平均产量为2601.73 kg/hm2,与对照‘中黄13’相比,共有48份大豆品系表现增产,占总数的44.86%;各试验点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总体较高,而且蛋脂双高的品种比例在各试验点均在70%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品质性状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0.23和-0.48;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r=0.48,r=0.59,r=0.64)。偏相关分析也表明,大豆的产量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单株粒数是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通径分析显示,该性状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最大。蛋脂总量与株高、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0,r=0.23),与有效分枝呈显著负相关(r=-0.19),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29,r=-0.44,r=-0.37)。生产中,在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应考虑到大豆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在育种时应注意各性状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品质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I及28SrDNA序列分析的扶桑绵粉蚧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棉花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扶桑绵粉蚧6个地理种群(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线粒体COI及核基因28S rDNA序列,结合中国海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地理种群的数据,分析了其可能的遗传分支。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COI有7个单倍型,地理种群间显示出较小的遗传差异;28S rDNA序列在已测的中国六个地理种群中的结果高度保守,从核基因角度佐证了该种可能尚未出现种间分化。基于网络关系进化图、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隐存谱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州)支系和美国佛罗里达支系;其中安徽及江苏种群应与入侵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支系为同一遗传支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探寻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可能入侵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COI 28S rDNA 遗传支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