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监测及防治适期的选择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寻找防治最佳时期。该研究以安徽北部亳州市和中部合肥市为监测点,利用黄板诱集监测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确定韭蛆防治适期。结果表明:大棚内韭菜韭蛆成虫全年有6个发生高峰,主为害代为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露地韭菜韭蛆成虫全年有5个发生高峰,主为害代为越冬代和第1代。此外,韭蛆成虫高峰期后1周施药处理防效最高,施药后2周和4周防效均在90%以上。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的发生,呈春秋两季多峰型,大棚内韭菜防治关键期为当年11月,翌年2月中下旬及4月上中旬;露地韭菜防治关键期为11月及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 2017
摘要:"十二五"以来,安徽省现代农作物种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农业现代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安全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三五"将是安徽省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农作物种业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文章立足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深入分析了科技支撑构建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发展路径,探索了种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期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国际种业科技制高点。
安徽省马铃薯主食化加工思路分析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农业部2015年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意义显著,不仅有助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而且有助于改善和丰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安徽省是马铃薯春季、秋季二作区,产量高、商品性好,但一般认为安徽省马铃薯主要是鲜食菜用为主,缺乏适宜加工品种。因此,结合国家政策和安徽省马铃薯种植现状,提出速冻马铃薯泥主食化加工思路,即先把马铃薯加工成速冻马铃薯泥贮藏,再加工成各种现有主食的思路,不但适应主食化产品快速消费习惯,最大程度降低加工成本,并且充分利用了资源,保证营养价值,提高农民、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优势和较高的可行性。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安徽省四个地方鸡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家禽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对安徽省四个地方鸡种遗传资源淮南麻黄鸡、霍邱鸡(固始鸡)、黄山黑鸡、金寨黑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基因组扫描技术检测21个微卫星标记在四个群体中的基因型,统计分析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21个微卫星标记在四个群体中表现出中高度多态性;观察杂合度最高的是金寨黑鸡,最低的是霍邱鸡,分别为0.621和0.587;Nei′s标准遗传距离最近的是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为0.0212,最远的是淮南麻黄鸡与黄山黑鸡,为0.2187;聚类分析显示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聚为一类,黄山黑鸡和金寨黑鸡聚为一类;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群体极为相似,黄山黑鸡和金寨黑鸡有较大差异。安徽四个地方鸡种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黄山黑鸡与金寨黑鸡遗传结构有较大差异,淮南麻黄鸡与霍邱鸡非常相似,在以后的选育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这些遗传特性。
安徽地区羊口疮病毒VIR基因PCR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7
摘要:采集安徽某地区两个山羊场中疑似感染ORFV的羔羊唇部结痂病料,采用PCR方法对毒力基因VIR进行了扩增,并获得了目的片段VIR-1和VIR-2。同时将PCR产物克隆至p MD18-T载体,鉴定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羊场的毒力基因VIR-1和VIR-2基因片段与参考毒株的相关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8%~100%和95.4%~99.6%。基因进化树比较显示,两分离株分别与美国AY424975.1株和甘肃KF916586.1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安徽省玉米主要害虫种类与发生为害初探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