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安徽(模糊匹配)
87条记录
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

摘要:利用1971—2017年安徽省7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及1971—2014年70个市县夏玉米产量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10℃积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气候资源变化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7年安徽省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1)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67.3、65.4和66.8 MJ·m-2·10a-1;空间上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纬向分布,高值区位于淮北北部。夏玉米生长季≥10℃积温和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P>0.05)。其中,≥10℃积温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增幅分别为19.1、16.9和19.5℃·d·10a-1,积温高值区分布于沿江一带,不同区域≥10℃积温基本能满足不同熟性玉米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降水量增幅分别为14.0、12.7和21.5 mm·10a-1,降水丰富地区位于江淮西部和江南地区。降水量是影响淮北和江淮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总辐射和≥10℃积温对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不明显。气候资源变化对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显著(P<0.05),对江淮地区的影响不显著(P>0.05),江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受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综合影响极显著(P<0.01)。

关键词: 安徽 夏玉米 气候资源 气象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日尺度的安徽省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方式,构建冬小麦全生育期阴湿害综合指数(overcast and waterlogging composite index,OWCI),并选取阴湿害典型年样本,分别以Logistic曲线敏感性、等敏感性两种方法计算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OWCIs、OWCIe为自变量、气象减产率(△Y)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验证两种方法在冬小麦阴湿害评估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Y与两种方法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2分别为0.843、0.805;检验样本的△Y实测值与两种方法模拟值的R~2分别达0.685、0.573。对两种方法比较,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建模的拟合性、误差、检验效果均优于等敏感性法,其气象减产率的均方根误差从7.78%下降到6.97%。应用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模拟的2016年冬小麦阴湿害灾损率值与调查值基本吻合。反演计算的1981-2010年灾损率气候态均值南高北低,符合安徽省实际分布型,但2011年以来的灾损率均值普遍高于30年气候态均值,可见近年来阴湿害影响有加重趋势。因此,基于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应用构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能差异化表征不同阶段的阴湿害影响贡献,可应用于冬小麦阴湿害影响评估。

关键词: 安徽 冬小麦 有效阴湿害积 过程敏感性 灾损评估 日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明代安徽主要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控研究

古今农业 2019

摘要:明代安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农业恢复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基于地方志及相关文献所载史料,系统梳理了明代安徽水灾、旱灾、蝗灾三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成因,并总结了明代安徽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表明,明代安徽水灾、旱灾、蝗灾发生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后期,其中水旱灾以皖北地区发生较重,蝗灾以沿淮和江淮地区发生较重.针对上述农业自然灾害,明王朝主要采取了兴修水利工程、掘挖蝗卵、捕捉蝗虫等农业防控措施,为现代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明代 安徽 农业自然灾害 预防 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长江蔬菜 2019

摘要:介绍了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和科研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建设等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安徽 水生蔬菜 产业现状 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土著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

摘要:安徽土著鳜类资源丰富,养殖方式多样,养殖分布广泛,苗种需求量大,为了开展安徽土著鳜鱼人工繁育,文章从鳜鱼亲本选择、培育、催产及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得出鳜鱼苗开口第1~17 d投喂配套饵料鱼规格及数量,以期促进鳜鱼产业发展.

关键词: 土著 鳜鱼 规模化 人工繁育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光温资源变化对双季稻气象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9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7个双季稻主产市县1961—2006年早稻和晚稻产量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早稻、晚稻、双季稻生长季光热资源和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光热资源变化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7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晚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平均每10 a降幅分别为30.5 MJ·m-2、69.8 MJ·m-2和86.6 MJ·m-2;≥1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幅分别为39.1℃·d、24.4℃·d和14.7℃·d.早稻、晚稻、双季稻光能和热量利用效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其中光能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0.040%·(10a)-1、0.103%·(10a)-1和0.083%·(10a)-1,热量利用效率平均每10 a增幅分别为0.141 kg·℃-1·d-1·hm-2、0.39 kg·℃-1·d-1·hm-2和0.315 kg·℃-1·d-1·hm-2;早稻、晚稻和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主要源于其产量的大幅提升.太阳总辐射、≥10℃积温与早稻气象产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正相关;晚稻气象产量与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10℃积温相关性不显著(P>0.05).太阳总辐射是影响早稻和晚稻气象产量的主要因子,≥10℃积温为次要因子;光热资源变化对早稻气象产量的影响较晚稻更为明显.在太阳总辐射减少、≥10℃积温增加趋势下,可通过选择光合效率高的品种,并采用薄膜育秧或温室育秧方式,增加早稻生长季积温,适当延长晚稻生育期等途径,提高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周年产量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 安徽 双季稻 光热资源 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8年安徽省兔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8

摘要:兔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安徽省是全国兔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域。由于受到全国兔业起伏变化的影响,安徽兔业呈现周期变化和非规律变化现象。文章总结了安徽省2017年兔产业特点和问题,分析预测了2018年安徽省兔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兔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徽 兔产业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监测及防治适期的选择

北方园艺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寻找防治最佳时期。该研究以安徽北部亳州市和中部合肥市为监测点,利用黄板诱集监测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确定韭蛆防治适期。结果表明:大棚内韭菜韭蛆成虫全年有6个发生高峰,主为害代为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露地韭菜韭蛆成虫全年有5个发生高峰,主为害代为越冬代和第1代。此外,韭蛆成虫高峰期后1周施药处理防效最高,施药后2周和4周防效均在90%以上。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的发生,呈春秋两季多峰型,大棚内韭菜防治关键期为当年11月,翌年2月中下旬及4月上中旬;露地韭菜防治关键期为11月及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关键词: 安徽 韭菜韭蛆 发生规律 防治适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2017

摘要:"十二五"以来,安徽省现代农作物种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农业现代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安全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三五"将是安徽省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农作物种业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文章立足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深入分析了科技支撑构建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发展路径,探索了种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期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国际种业科技制高点。

关键词: 安徽 现代农作物种业 科技创新 发展路径 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安徽省四个地方鸡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家禽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对安徽省四个地方鸡种遗传资源淮南麻黄鸡、霍邱鸡(固始鸡)、黄山黑鸡、金寨黑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基因组扫描技术检测21个微卫星标记在四个群体中的基因型,统计分析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21个微卫星标记在四个群体中表现出中高度多态性;观察杂合度最高的是金寨黑鸡,最低的是霍邱鸡,分别为0.621和0.587;Nei′s标准遗传距离最近的是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为0.0212,最远的是淮南麻黄鸡与黄山黑鸡,为0.2187;聚类分析显示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聚为一类,黄山黑鸡和金寨黑鸡聚为一类;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群体极为相似,黄山黑鸡和金寨黑鸡有较大差异。安徽四个地方鸡种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黄山黑鸡与金寨黑鸡遗传结构有较大差异,淮南麻黄鸡与霍邱鸡非常相似,在以后的选育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这些遗传特性。

关键词: 地方鸡种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