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铁含量猪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化及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新鲜猪血红细胞裂解原液依次用10%、20%、30%、40%、50%、6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并分步收集沉淀,获得粗猪血红蛋白。结果表明,血红蛋白主要集中于50%和6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中,杂蛋白主要集中在10%~4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50%和6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后获得的粗猪血红蛋白用DEAE-Sephrose FF阴离子交换色谱进一步分离,均获得了单一蛋白峰,对出峰处各管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均为分子量为16.4 ku的单一条带,为猪血红蛋白的单亚基分子量,经PDQuest软件分析纯度为95.2%,比市售的猪血红蛋白纯度(约为85%)高。采用Bradford法测定各步分离组分的蛋白浓度,结果表明,血红蛋白得率占总蛋白的49.69%;纯化猪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为32.96%;纯化后猪血红蛋白的含铁量为0.335%,与血红蛋白中理论铁含量0.35%接近。


菜籽源锌螯合肽的制备、纯化和结构解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制备水解物,运用固定金属亲和层析(IMAC-Zn2+)和葡聚糖凝胶G25(Sephadex G25)层析分离纯化;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鉴定序列;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ECT)、双硫腙比色法(DCM)、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锌螯合率。试验表明:菜籽蛋白的4 h水解物锌螯合潜力最佳;分离该水解物获得3个肽组分(I,Ⅱ和Ⅲ),其中Ⅱ和Ⅲ具有锌螯合能力;进一步分离后分别获得3个(Ⅱ-1,Ⅱ-2,Ⅱ-3)和2个肽组分(Ⅲ-1和Ⅲ-2),组分Ⅱ-3的锌螯合率最高,高于同浓度的谷胱甘肽(GSH)(P<0.05);鉴定Ⅱ-3序列获得4条肽,即Ala-Arg(AR),Asn-Ser-Met(NSM),Gly-Lys-Arg(GKR)和Glu-Pro-SerHis(EPSH)。其中NSM的锌螯合率最高,来源于菜籽蛋白NADH-enoyl-ACP reductase Chain A序列中的296-298氨基酸残基。因此,菜籽蛋白可以作为微量元素螯合肽的优良来源。
关键词: 锌 菜籽蛋白水解物 螯合肽 固定金属亲和层析 碱性蛋白酶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银边常春藤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银边常春藤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及旱后复水对其扦插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银边常春藤最长主茎增长率和叶片数增加率呈下降趋势,质膜相对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除重度胁迫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外,其他处理无差异;复水后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质膜相对透性以及脯氨酸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根系活力提高。因此,随着干旱胁迫加重,对银边常春藤的抑制作用加重,重度胁迫还使其观赏效果受到影响。复水后,各处理的银边常春藤生长均恢复,即重度胁迫对其生长和观赏效果有影响,但对其生存未造成威胁。


鄱阳湖及洞庭湖红鳍原鲌的群体分化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形态和线粒体Cyt b数据,研究了鄱阳湖及洞庭湖定居性鱼类红鳍原鲌的6个地理群体(湖口群体、星子群体、都昌群体、鄱阳群体、余干群体和洞庭湖群体)共186尾样本的群体分化情况。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小。遗传分析结果中,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567—0.33429,显示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而单倍型分布和分子变异分析(AMOVA)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根据群体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6个群体分为两大支:洞庭湖群体与其他群体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支;星子、都昌、鄱阳和余干4群体聚成另一支,而湖口群体处于两支的过渡位置。因此,群体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且主要体现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各群体间。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及红鳍原鲌的生活习性认为,鄱阳湖及洞庭湖红鳍原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是红鳍原鲌定居性的生活习性导致不同地理群体间长期的群体隔离、缺乏基因交流的结果。


蚯蚓活动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蚯蚓活动可显著改变土壤氨基酸含量,爱胜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5.08 g/kg和7.72 mg/kg,环毛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3.86 g/kg和4.44mg/kg。各处理酸解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为最大(平均51.9%),酸性氨基酸次之(平均23.3%),而含硫氨基酸(平均14.4%)及碱性氨基酸最少(平均10.4%)。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同样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平均54.4%,而以碱性氨基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7.2%。蚯蚓活动并未改变土壤氨基酸可检出种类,各处理分别检测出16种酸解氨基酸和14种游离氨基酸。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蚯蚓作用下均有明显改变:加入爱胜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天冬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高,均在85.7%以上,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增幅较小在40.7%—62.7%间波动;加入环毛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增幅较大,均在71.9%以上,甘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增幅适中,分别为56.8%、55.6%和54.9%;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增幅最小,均在40%以下;游离氨基酸组分中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在加入爱胜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增幅在150.0%以上,增幅较为缓和的氨基酸组分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介于58.8%—92.1%之间;环毛蚓作用下,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增幅最大,分别为184.2%、173.3%、163.0%和116.6%;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缓,介于52.3%—92.7%之间;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和甲硫氨酸增幅较低,均在33.1%之下;而半胱氨酸在蚯蚓作用下显著降低,降幅为11.8%。对比两种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可知,土壤氨基酸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在爱胜蚓和环毛蚓作用下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相同(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缬氨酸除外),但改变幅度却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爱胜蚓作用效果优于环毛蚓。


不同灌水方式对砂姜黑土小麦中后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防雨篷下研究了前期不同灌水处理对砂姜黑土小麦中后期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麦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结果表明,灌1水条件下小麦叶片长宽和单茎干物重随灌水日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生育前期水分充足处理CK最高,W5100d(出苗后100 d灌水)处理次之,且总灌水量一致下小麦生育前期灌1水和灌2水效果间的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适当推迟灌水日期有利于增加小麦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且灌浆中期W5100d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高于CK。小麦生育前期适当推迟灌水日期亦有利于降低植株蒸腾速率改善小麦光合特性,其中W5100d处理的光合速率比对照CK增加了11.4%。W5100d与CK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6 955.40,7 102.67 kg/hm2,但两者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灌水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与单茎干物重和产量间皆呈直线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小麦生育前期适当延长灌水日期有利于改善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且总灌水量一致下灌水次数效果间的差异不显著。


阿维菌素与噻虫胺混配对烟蚜、B型烟粉虱的联合毒力测定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玻管药膜法测定阿维菌素和噻虫胺对烟蚜、烟粉虱的毒力及联合毒力,并加工成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阿维菌素对烟蚜、烟粉虱的LC50值分别为1.014、0.317 mg/L,噻虫胺对烟蚜、烟粉虱的LC50值分别为2.191、4.212 mg/L;阿维菌素和噻虫胺按质量比1∶8混配对烟蚜的共毒系数为128.44,增效作用明显;按质量比1∶4混配对烟粉虱的共毒系数为171.34,增效作用显著。18%阿维菌素·噻虫胺悬浮剂150 mg/L质量浓度药后3、7、14 d对烟蚜防效分别为90.6%、84.9%和79.4%,对烟粉虱防效分别为94.2%、90.6%和74.8%,显示了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结论]阿维菌素和噻虫胺混配是防治烟蚜、烟粉虱的较好药剂。


基于物联网的层叠式鸡舍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层叠式鸡舍的饲养密度大,因此对养殖环境要求高,目前,对层叠式鸡舍环境监测多采用功能单一的检测仪器,操作复杂,且监测的位置点较少,很难反映层叠式鸡舍环境的整体情况,该文研制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蛋鸡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针对层叠式鸡舍复杂结构,设计了一种监测布点的拓扑结构,可以实现对层叠式鸡舍环境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可以对采集数据进行本地存储记录和远程发送,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或智能手机APP进行鸡舍环境数据实时查询。试验发现鸡舍内温度、CO2、硫化氢和氨气浓度分布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而光照强度、风速、湿度和PM10局部分布不合理,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实践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测量数据精确,适合对鸡舍环境进行精准监测,在规模化畜禽精准养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安徽省农业灾害情况及防灾减灾对策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分析安徽省主要农业灾害发生及分布情况,探讨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为实现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以1978—2012年安徽省农业灾情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等数据为依据,分析农业灾害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安徽省水灾、旱灾、风雹灾、霜冻灾等主要农业灾害发生及分布规律,并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频发,1991、1998、2003年受灾面积较大,总体上粮食总产呈增加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受灾及成灾面积与粮食总产呈负相关;1979—2012年安徽省粮食总产呈周期性波动,且与成灾面积的年际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表现为每3年左右为1个周期;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灾害种类是旱灾、水灾、风雹、霜冻等,其中水灾和旱灾是最主要灾害,其危害多数年份占所有农业灾害危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以上;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市的旱灾成灾面积指数大于水灾成灾面积指数,说明旱灾是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该研究可为安徽省农业灾害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