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三肽的锌螯合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化学合成了51条三肽,测定了其锌螯合活性,形成待测数据库.分别采用18种氨基酸描述符对三肽序列进行表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氨基酸描述符对应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建模要求,描述符分别为FASGAI,Z和C,其中描述符FASGAI最优,R~2=0.8225,Q~2=0.5818,RMSEE=0.1628,Q~2ext=0.6760,RMSEP=0.2499.进一步分析描述符FASGAI所构建的模型发现,在三肽序列中,氨基酸位置对三肽锌螯合活性的影响力大小顺序为N_3>N_2>N_1,同时,多肽各位置上氨基酸残基的立体属性主要影响其螯合活性.

关键词: 菜籽源 锌螯合肽 定量构效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化学降解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水处理技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量逐年增加,养殖废水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氨氮、亚硝态氮和有机物等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主要论述了电化学降解技术处理废水中氨氮、亚硝态氮和有机物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重点介绍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水产养殖废水 电化学降解 研究现状 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卵融合相关基因CD9和CD81在绵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D9和CD81是哺乳动物精卵融合重要的候选因子,其在机体内组织表达情况尚不清楚。为了初步探讨CD9和CD81基因在绵羊(Ovis aries)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q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两个基因在卵泡期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和苏尼特羊(低繁殖力)各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D9和CD81基因在两种绵羊的1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CD9基因表达量在两个品种绵羊输卵管组织中都最高,且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都极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1);在小尾寒羊卵巢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垂体和子宫(P<0.05),在苏尼特羊下丘脑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卵巢和垂体(P<0.05)。CD81基因在小尾寒羊繁殖轴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1);CD81基因表达量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最高(P<0.01),在垂体和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卵巢和子宫(P<0.01);CD81基因表达量在苏尼特羊卵巢组织中最高(P<0.01),在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垂体、输卵管和子宫(P<0.01)。研究结果提示CD9和CD81基因可能与绵羊繁殖力有关,为初步揭示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绵羊 精卵融合 CD9基因 CD81基因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PDS基因VIGS转化体系的构建与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桑树的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转化体系,为桑树功能基因的分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丰驰桑为试验材料,克隆含Bam H I和Xba I酶切位点的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基因片段,经Xba I和Bam H I双酶切后与烟草脆裂病毒(TRV)连接构建重组病毒载体p TRV2-PDS,转化农杆菌GV3101后通过压迫注射方式侵染桑树幼苗叶片。【结果】克隆获得的桑树PDS基因干扰片段346 bp,与改造后的TRV质粒连接可成功构建携带桑树PDS基因的重组病毒载体p TRV2-PDS。桑树叶片被侵染15 d后,接种重组病毒载体p TRV2-PDS桑树的第二轮真叶开始出现叶片白化现象,侵染20 d后,白化现象沿叶脉向四周逐渐扩散,叶片呈现明显的白化表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载体p TRV2-PDS侵染的桑叶PDS基因相对表达量仅为阴性对照(p TRV2)的58%,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桑树PDS基因表达被有效抑制。【结论】利用TRV构建的桑树VIGS体系能有效沉默PDS基因,使桑树叶片呈现明显的白化症状,即可用于后续的桑树功能基因鉴定。

关键词: 桑树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烟草脆裂病毒(TRV) 白化表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栝楼新品种‘皖蒌17号’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栝楼新品种‘皖蒌17号’是以‘皖蒌6号’为母本,‘2号雄株’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长周期220 d左右,中晚熟;坐果多,果形近圆形,青果期果皮浅绿色,成熟期果皮橙黄色;1年生植株平均单果质量389.8 g,2年生植株平均单果质量399.7 g,存在一柄多果现象;种子长椭圆形,饱满,外壳深棕色,出籽率12.88%,千粒质量333.0 g;1年生和2年生单株块根质量分别为8.70 kg和16.50 kg。高抗流胶病与炭疽病。

关键词: 栝楼 杂交育种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油轮作制下控释氮肥的施用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稻油轮作方式,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前茬施用控释氮肥对后茬作物的后效特点,明确稻油轮作制下控释氮肥施用最佳轮作周期,为稻油轮作体系控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在安徽省水旱轮作区开展稻油轮作方式控释氮肥田间试验。试验设前茬作物不施氮肥(N0),前茬作物分次施用普通氮肥(PU)和一次基施控释氮肥(CRU)3个处理。后茬作物进行裂区试验,后两个处理设施氮和不施氮两个副区,施氮处理仍按前茬氮肥处理施用。分析了稻–油轮作方式和油–稻轮作方式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及前茬作物控释氮肥的施用后效。【结果】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周年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纯收入,在稻–油轮作方式后茬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8.0%、31.0%、17.2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2.7 kg/kg、2.6kg/kg、12.8%,后茬不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5.9%、23.5%、19.1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3.3 kg/kg、3.3kg/kg、10.9%;在油–稻轮作方式后茬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15.6%、34.9%、21.8个百分点、11.5个百分点、4.4kg/kg、4.5 kg/kg、17.1%,后茬不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6.8%、22.2%、25.9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4.2kg/kg、3.8 kg/kg、11.1%。前茬水稻季和油菜季施用控释氮肥当季氮肥利用率、残留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分别为36.1%、11.6%、47.7%和29.3%、14.1%、43.4%,均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控释氮肥前茬水稻季施用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高于油菜季施用。【结论】稻油轮作下,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较分次施用普通氮肥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纯收入。控释氮肥于前茬水稻季施用效果优于油菜季施用,建议控释氮肥于稻–油轮作方式下施用。

关键词: 稻–油轮作 油–稻轮作 控释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剂量丙烯酰胺多世代持续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损伤作用

生态毒理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论文研究了丙烯酰胺(acrylamide,AA)低剂量多代持续暴露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的发育、生殖、寿命和捕食行为能力的影响.将线虫暴露于不同剂量水平的AA中,检测对当代线虫的发育周期、后代数量、寿命和捕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0 mmol·L-1AA水平可诱发当代线虫发育周期延长和后代数量减少(P <0.05),0.05mmol·L-1和0.001 mmol·L-1水平可分别诱发捕食行为能力下降和寿命缩短(P<0.05).进一步选取对当代线虫不产生明显损伤效应的AA剂量,将线虫进行多代持续暴露处理,结果显示,0.01 mmol·L-1AA分别可在第2代g1和第3代g2诱发发育周期延长和后代数量减少(P<0.05),0.005 mmol·L-1AA可在第2代g1引起摄食行为能力下降,0.0001 mmol·L-1(约7μg·L-1,低于推测人的平均AA暴露水平)的AA在第2代g1即可诱发寿命缩短(P<0.05).以上结果表明AA生物学毒性可以在后代间积累,极低剂量AA多代持续暴露仍可诱发生物学损伤.

关键词: 丙烯酰胺 秀丽隐杆线虫 持续暴露 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鲜食型甘薯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 皖薯5号 密度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条纹叶和白穗基因SLWP的定位及变异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分析,为解析叶绿体功能奠定分子基础。【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稻9311获得一个条纹叶和白穗突变体slwp,通过色素分析和农艺性状观察分析该突变体的表型,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分离该基因,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突变体slwp从2叶期开始至抽穗期表现出条纹叶表型,抽穗后幼穗白化,光合色素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株高降低、抽穗延迟、产量降低等表型。该突变性状为单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C6-4和N14标记之间0.91Mb区间内。基因组测序表明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RNRS1)编码区第776位点发生单碱基替换,导致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该基因与已报导的水稻基因St1、Gws和St-wp为等位基因。通过对这4个等位基因的突变位点和表型进行分析,总结了该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对植株表型的影响以及籼粳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显示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受到不同程度调控,叶绿体发育第一和第二阶段基因上调表达,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均下调表达。【结论】本研究分析了SLWP(RNRS1)基因不同位点的变异对水稻表型的影响,相关结果加深了对RNRS1基因功能的认识,有助于阐明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变异分析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凤阳玉米茎基腐病主要病原菌鉴定及玉米新种质(自交系)的抗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凤阳县不同的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茎基腐病病株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凤阳的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孢菌(Fusarium.axyspo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其中,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最高,达47.05%,串珠镰孢菌次之,达26.47%。通过菌丝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测定得出禾谷镰孢菌菌株QF12的致病性较强;品种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新种质(自交系)HZC15083、HZC15109、HZC15115、HZC15117和HZC15126达到中抗水平,13个新种质(自交系)为高感品种,1个为感病品种。

关键词: 玉米茎基腐病 病原鉴定 抗病性 发病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