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时序动态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新型转基因棉花在长江生态区对棉田生态环境安全性的影响,2013–2015年作者以新型转RRM2基因棉花(Gossypiumhirsutum)为材料,以其亲本‘中棉所12’为对照,在安徽省沿江棉区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与组成、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转RRM2基因棉田的主要类群组成、优势类群与非转基因棉田没有差异,但在2013年转RRM2基因棉田棉蚜个体数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棉田,叶螨类、棉铃虫和其他鳞翅目的个体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在其他年份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群的个体数量在两类棉田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棉田害虫发生量大的年份,转RRM2基因棉田的昆虫群落个体数量较非转基因棉田增加,物种丰富度较非转基因棉田减少,但差异不显著,而两类棉田年度间均差异显著。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全生育期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与非转基因棉田没有显著差异;其天敌亚群落的三个指数在2013年与非转基因棉田差异显著,其他年份没有显著差异;两类棉田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的时序动态与非转基因棉田较一致,具季节性波动;在群落个体数量高峰期,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处于低谷,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的季节波动明显,天敌亚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较平缓。因此,转RRM2基因棉花对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组成、群落特征参数及其时序动态没有显著影响,但在气候适宜年份,转RRM2基因棉田的害虫发生量可能增大。
石榴籽粒硬度特征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硬度是石榴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探究石榴籽粒硬度特征及其相关生理指标,旨在为进一步的籽粒硬度形成与调控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用TA.AX质构仪测定石榴籽粒硬度的体系,并对不同品种果实内不同着生部位籽粒的硬度进行了测定,发现果实内籽粒硬度普遍存在着异质性。通过籽粒硬度与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籽粒硬度与其木质素、纤维素含量显著相关,因此认为籽粒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可作为评价石榴籽粒硬度的生理指标。尽管木质素含量可反映石榴籽粒硬度,但不同硬度籽粒的木质素染色后肉眼无法分辨,因此木质素染色法尚不能作为判断石榴籽粒硬度的直观方法。研究结果中籽粒硬度的异质性及籽粒硬度与木质素、纤维素间的相关性结果为后期籽粒硬度相关研究中的取样及代谢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OAV法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小龙虾仁关键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龙虾仁特征性风味成分,并进一步探究超高压处理对小龙虾仁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一定条件下超高压处理前后小龙虾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感觉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进行关键风味化合物分析,同时结合响应面多元回归分析及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探究超高压处理三因素对小龙虾仁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龙虾仁在特定超高压条件下处理前后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54和48种,其中同时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有37种;超高压小龙虾仁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庚醛、辛醛、壬醛、癸醛、十二醛、2-癸酮、2-十一酮和2-正戊基呋喃共9种,比未经过超高压处理的样品多出1种(2-十一酮);保压时间和施压温度对小龙虾仁风味影响显著(p<0.05),实际生产应在保证商品品质的基础上,尽量降低保压时间和施压温度,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产品风味。
关键词: 小龙虾仁 超高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法 响应面


砀山酥梨果实发育期间树体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砀山酥梨为材料,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叶片以及一年生枝条内各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各器官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砀山酥梨合理适时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片内N、P、K、Zn、Cu、B含量呈下降趋势,Ca、Fe和Mn含量呈上升趋势,而Mg、S含量变化不显著;一年生枝条内N、P、K、Mg、S、Cu、Zn和B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Ca和Mn含量呈上升趋势,Fe含量呈波动性变化;果实内N、P、K、Ca、Mg、S、Mn、Cu、Zn和B含量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Fe含量先显著下降,后呈现出波动性变化。叶片中N、P、K、Cu、Zn、B含量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Ca含量与K、B呈极显著负相关,Mn和N、P、K呈极显著负相关;1年生枝条中N、P、K、Cu、Zn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Ca与Fe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Mn和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中Fe含量与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各元素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N、P、K、Zn、B和果实、一年生枝条中对应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砀山酥梨植株中营养元素的分配,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施肥时要根据矿质元素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前施入。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不同天气水稻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FACE研究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_2)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和光合有效辐射(PAR)降低,影响着绿色作物的光合作用。为了明确高CO_2浓度、高温和低PAR对水稻光合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利用中国稻田开放空气CO_2浓度升高系统(free air CO_2enrichment,FACE),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_2和高CO_2浓度(增200μmol/mol)、环境温度和增高温度(增1—2℃)交互的4个处理,从9:00到17:00每隔1h测定了阴天和晴天水稻的光合作用,研究了不同天气对水稻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观察到不同天气条件下水稻光合日变化的不同特征,晴天P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阴天未发生。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显著提高了水稻Pn,温度升高有降低水稻Pn趋势,CO_2浓度增加200μmol/mol对水稻光合作用的促进效应远大于增温1—2℃对其的抑制效应。高CO_2浓度显著增加了水稻胞间CO_2浓度(Ci),降低了水稻蒸腾速率(Tr),平均降幅为10.8%—22.0%。高温有降低Ci的趋势,增加了Tr,平均增幅达5.0%—13.5%。晴天比阴天增加了水稻Tr,平均增幅为9.8%—31.2%。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显著降低了水稻气孔导度(Gs)。这些结果说明CO_2浓度、温度和PAR对水稻水分利用率(WUE)产生综合影响。阴天PAR比晴天平均低53.3%,阴天水稻Pn比晴天显著低,平均降幅达37.1%—72.0%。与对照比较,高CO_2浓度处理,较高PAR(晴天)条件下水稻Pn的增幅(38.6%—58.4%)显著大于较低PAR(阴天)条件下水稻Pn的增幅(21.6%—38.8%),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需同时考虑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以及PAR下降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陆地棉ADH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陆地棉ADH家族基因进行全基因组挖掘和分析,系统地解析Gh ADHs的序列特征、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非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模式以及蛋白进化关系、结构域特征与亚细胞定位等。结果表明:陆地棉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28个ADH,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对应氨基酸可分为ADH1、FDH1、ADH0和BAD1等4个亚家族,长度从292~440个不等。均含有两个主要的结构域:催化结构域及辅酶结合结构域,且具有相同的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显示大部分Gh ADHs对ABA、干旱、盐、碱、淹水、低温和高温等1种或多种胁迫表现出显著应答,暗示Gh ADHs在抵抗非生物胁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陆地棉ADH家族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为深入解析ADH响应棉花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为棉花抗逆育种提供更多基因资源。


安徽省烟草根黑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烟草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引起安徽省烟草根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烟草根黑腐病烟株,采用胡萝卜圆片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同时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形态和r DNA-ITS区序列对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采用灌根法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株为基生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对烟草品种云烟87有致病力。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V8,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3℃。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碳源以及尿素、硝酸锌等氮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