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鲜食型甘薯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夏家平 1 ; 杜祥备 1 ; 韩杨 1 ; 刘小平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皖薯5号;密度;生育期;产量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18 年 49 卷 11 期

页码: 2186-21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 相关文献

[1]茶树新品种皖茶6号与皖茶7号选育研究. 王文杰,程孝明,吴琼,汪升毅,方吴云,李健,桂南阳,阮旭. 2018

[2]“九五”安徽省水稻中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白一松,杨联松. 2002

[3]茶树新品种皖茶4号与皖茶5号选育研究. 王文杰,鲍新民,方吴云,吴琼,雷攀登,耿其明,朱秀平,刘丹丹. 2018

[4]茶树品种比较试验中性状鉴定评析. 王文杰. 2001

[5]肥饲兼用型绿豆品种的引种栽培与评价. 邹长明,王允青,刘英,张晓红,唐杉. 2014

[6]适宜在安徽推广种植的田菁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张晓红,邹长明,王允青,刘英,肖明松.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09

[8]高光合效率小豆筛选与营养价值评价. 邹长明,王允青,曹卫东,张晓红,刘英,杨杰,唐杉. 2015

[9]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张林,周登峰,武文明,彭晨,季学勤,杨太明,王世济. 2023

[10]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蔡海涛,李玮,陈欢. 2014

[11]阜阳颍州玉米良各良法配套技术研究. 童有才,左晓龙. 2000

[12]秧龄、播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新两优6号”产量的影响. 段素梅,杨安中,陈周前,张金虎. 2009

[13]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张耀兰. 2011

[14]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杜世州,曹承富,乔玉强,赵竹,张耀兰. 2014

[15]优质中籼新品种华粳籼74的栽培技术研究. 王元垒,张效忠,殷俊峰. 2000

[16]水肥密度耦合效应对膜下滴灌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祎,汪强,张银萍,赵莉,林勇翔. 2020

[17]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杜世州,曹承富,乔玉强,赵竹,张耀兰. 2014

[18]超晚播条件下密度和追氮时期对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耀兰,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赵竹,李华伟. 2012

[19]主要栽培措施对中筋小麦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孔令聪,汪建来,曹承富,赵斌,赵竹. 2004

[20]播期与密度对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武文明,王世济,陈洪俭.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