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淮中部播期对夏玉米产量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玉米品种庐玉9105为供试材料,设置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播种到吐丝期平均缩短3.3 d,吐丝期到生理成熟期平均延长5.4 d。播期显著影响玉米产量,2年中6月5日和6月15日播期产量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中6月15日平均产量最高;百粒重表现为6月25日播期最大。灌浆特性分析表明,播期推迟,灌浆持续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产量贡献率为56.1%;随播期推迟,百粒重增大的趋势不能弥补穗粒数降低导致的产量降低,穗粒数降低为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综上,江淮中部夏玉米适宜播期为6月15日以前。


茶树BUR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茶[Camellia sinensis(L.) Kuntze]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重要性而在全球范围内种植。为了研究茶树中BURP的作用,基于茶树全基因组对茶树中BURP基因家族进行筛选和鉴定。通过TBtools查找筛选包含有PF03181结构域的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共线性关系等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挑选对胁迫响应较强烈的基因4个,即CsBURP14、CsBURP7、CsBURP10和CsBURP1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其在冷、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利用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出17个BURP基因,聚类为3个亚组,其中PG1β-like包含5条,BNM2-like包含8条,RD22-like包含4条。结构域预测发现只有11条基因包含完整的BURP结构域,6条序列只包含其中的1或2个motif,而CsBURP1不包含这3个motif。CsBURP14、CsBURP7、CsBURP10和CsBURP15均响应干旱胁迫、冷胁迫和盐胁迫。CsBURP7响应最剧烈,在低温处理下为负调控,保持在初始表达量的1/3左右,干旱处理则为正调控,12 h时为初始值的6倍。CsBURP家族对低温胁迫、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均有响应,推测其在茶树抗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BURP基因家族 茶树 基因表达 非生物胁迫 全基因组鉴定


安徽省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四唑虫酰胺诱导效应的转录组分析
《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月采自安徽省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和1个实验室敏感种群(CS) 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CR对庐江、东至、当涂、南陵、无为、宿松、望江、霍邱和凤台以及CS种群抗双酰胺类杀虫剂相关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基因的Y4667D, Y4667C, I4758M, Y4891F和G4915E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测定;采用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处理CS种群3龄幼虫,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参与二化螟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53.8, 38.4和112.2倍。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 Y4667D, Y4891F和Y4667C突变在安徽省7个二化螟种群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2.8%, 32.3%, 4.7%和0.9%,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CS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CS种群3龄幼虫共有2 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C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迫后表达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 53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2种杀虫剂具有相同的响应模式,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相反响应模式。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定位、细胞过程、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催化活性、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结论】安徽省应尽快实行二化螟分区防治措施,在敏感区域合理使用双酰胺类药剂,以延缓抗性产生进程;在抗性区域,应通过综合措施进行抗性治理,恢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高效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抗性监测 鱼尼丁受体 转录组


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麦胚芽贮藏稳定性及风味特征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麦胚芽贮藏稳定性及风味特征的影响,将热风处理和射频处理后的小麦胚芽真空包装后于温度为40℃、湿度为65%条件下贮藏,分析贮藏过程中色差、脂肪酶活性、脂肪酸值、过氧化值、α-维生素E的变化,并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不同处理方式小麦胚芽的挥发性物质,并进行主成分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佳处理条件下,热风处理和射频处理均能够有效地钝化小麦胚芽中的脂肪酶活性,其中射频处理组钝化脂肪酶效果最佳,灭酶率最高达到79.10%,相比传统热风处理高12.38%;热风处理和射频处理均降低了小麦胚芽贮藏期间脂肪酸值(以氢氧化钠计)的增加,未处理、热风和射频处理组贮藏28 d后脂肪酸值分别增加了889.81 mg/100 g(P<0.05)、37.30 mg/100 g(P>0.05)和35.58 mg/100 g(P>0.05)。热风和射频处理后小麦胚芽的α-维生素E分别减少了11.50%(P<0.05)、1.67%(P>0.05);贮藏28 d后,热风和射频处理组的α-维生素E分别减少了3.85%(P<0.05)、4.09%(P<0.05)。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数据显示经不同处理后的小麦胚芽挥发性物质具有显著差异,未处理的小麦胚芽原样中正己醇类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呈现出青草风味;热风处理组吡嗪类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呈现出烘烤和可可风味;射频处理显著降低了青草风味,增加了具有水果香味和甜香等风味。总体来看,射频处理可以更好的保持小麦胚芽贮藏稳定性,减少α-维生素E的损失。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胚芽类富含脂肪的原料提高贮藏稳定性,减少营养物质损失提供一种选择和理论参考。


CaCl2引发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期GA及ABA代谢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粱品种‘辽杂15’为试验材料,通过CaCl2引发和相关激素抑制剂的应用,分析了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特性、GA和ABA含量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高粱种子的萌发,种子平均发芽时间、50%发芽时间分别显著增加76.41%和92.75%;高粱萌发种子中GA3的含量显著降低63.01%,ABA的含量显著增加108.71%。CaCl2引发显著促进了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与盐胁迫相比,CaCl2引发上调了GA合成酶基因GA20ox1B、GA20ox1D和GA20ox2的表达水平以及ABA分解酶基因ABA8ox1、ABA8ox2和ABA8ox3的表达水平,使盐胁迫下高粱种子中GA3含量增加117.19%,ABA含量降低30.40%,使高粱种子的萌发率提高114.94%,芽长和根长分别显著增加265.73%和190.37%。在引发剂中加入GA合成或ABA分解抑制剂后,GA3含量显著降低28.29%,ABA含量显著增加31.49%,高粱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使用钙抑制剂处理后,GA3含量显著下降41.25%,ABA含量显著增加29.45%,进而抑制了高粱种子萌发。综上,CaCl2引发可通过调控GA合成和ABA分解促进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


安微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及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表现为淮北>沿淮>江淮>沿江。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重要性排序为SOM>AP>TN>TP>AN>TK>pH>BD>AK,除TK、AK和AN以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BD与SOM和A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权重法得出的土壤肥力指数(SFI)范围为0.58~0.89,小麦产量与其SFI极显著相关。沿淮和淮北生态区旱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9.00 t·hm-2和11.25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为Ⅰ级,江淮和沿江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达到7.5、6.00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Ⅱ级和Ⅲ级。沿江生态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为AP和SOM,江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BD和AP,沿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TP和pH,淮北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pH、AP和BD。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表征腐生葡萄球菌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臭鳜鱼源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MF B8对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鳜鱼为原料,设置鲜鳜鱼组(S1)、未接种发酵组(S2)、1%MF B8接种发酵组(S3)、2%MF B8接种发酵组(S4)4组实验,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定臭鳜鱼特征“臭味”物质。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物质,包含醇类22种、醛类11种、酮类8种、酸类9种、酯类8种、碳氢化合物23种、含硫化合物2种、含氮化合物2种以及其他类化合物2种;与鲜鳜鱼相比,发酵样品中醛类和碳氢化合物数量减少,而酸类、醇类、酯类、酮类和含氮类化合物数量增加。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和气味活性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鉴定得到吲哚、三甲胺、乙酸和二甲基二硫化物可能是腐生葡萄球菌MF B8接种发酵臭鳜鱼中的关键特征“臭味”物质。研究结果为发酵鱼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腐生葡萄球菌 臭鳜鱼 挥发性风味物质 GC-MS 化学计量学


丹系大白猪与亚洲野猪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分析丹系大白猪与亚洲野猪基因组选择清除差异。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43头丹系大白猪及6头亚洲野猪遗传变异信息,联合群体分化程度(Fst)及多样性的变化倍数(π值)两种方法检测受选择区域,并对区域内所含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丹系大白猪相对于亚洲野猪共有134个受选择区域,包含103个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条目主要参与酶代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通路则与生长及生殖相关;经过筛选,发现APC2、AQP9、KISS1R、PAPPA2、PTBP1这5个与大白猪繁殖性能相关的候选基因受到强烈的正向选择。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丹系大白猪高繁殖力特性的遗传基础,为国外良种的本土化选育及相关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位点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丹系大白猪 亚洲野猪 全基因组重测序 选择清除 候选基因


桃JMJ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家族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组蛋白甲基化在桃树生长发育和应对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对含有JmjC结构域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家族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在桃树基因组中鉴定到了21个JMJ,根据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分为5个亚家族。这些家族成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基因外显子数在7~33,蛋白中包含12个保守结构域,并且基因启动子上游区域含有不同数量的胁迫响应、激素响应和发育调控元件。选取PpJMJ5作为诱饵,通过酵母双杂交筛库发现了一个潜在互作蛋白PpCIPK1。通过克隆全长进行酵母双杂交试验,证明PpJMJ5与PpCIPK1存在互作关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钙调磷酸酶B类似蛋白(CBL)与其互作蛋白(CIPK)之间的相互作用。PpJMJ5可能在桃树的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