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稻茬麦(模糊匹配)
6条记录
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关键词: 稻茬麦 播期 品种 产量 产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稻茬小麦产量差异性与生产限制因子构成解析

北方农业学报 2020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差异与生产限制因子.[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研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3个稻茬麦区小麦产量现状和限制因素构成.[结果]安徽省稻茬麦区当前从事小麦生产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总人数的79.52%;稻茬麦产量从北往南递减,变幅为3 048.60~5 685.60 kg/hm~2,平均产量为4 978.5 kg/hm~2,总体平均产量呈现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降水、病害和光照时长是导致南北区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全省尺度稻茬小麦平均产量差异达2 637.00 kg/hm~2,区域内产量极差分别为2 778.00、2 502.00、1 575.00 kg/hm~2,品种选择、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水平的不同是区域内产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稻茬小麦生产的非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赤霉病和穗发芽;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品种选择不合理,播种质量差、出苗质量低和农机农艺不配套;社会限制因素主要有投入大、成本高、市场粮价低、效益差和化肥农资价格高且不稳定;生态限制因素主要有土壤质地差、土壤耕层浅和土壤不够肥沃以及干旱、涝渍、光照不足和有效积温不足.[结论]提升中、低产田块的产量潜力是缩小区域内稻茬麦产量差异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小麦品种与布局,建设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机与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机手的科技培训是缩小稻茬麦区产量差异的技术核心手段.

关键词: 安徽 稻茬麦 产量差 限制因素 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19

摘要: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是针对当前稻茬小麦生产中遇连阴雨天气适期播种难、麦田渍害重等生产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抗灾减灾、节本高效种植新技术。该文介绍了"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研究过程、技术特点、增产原因及关键配套技术,以期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稻茬麦 高畦降渍 机械化种植 技术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2001

摘要:本文在分析沿淮地区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调整品种布局 ;增施有机肥 ,科学施用氮磷钾化肥 ;提高整地质量 ,推广机条播 ;防涝除渍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晚播麦应走主茎成穗为主的增产途径

关键词: 沿淮 稻茬麦 现状 技术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安徽农学通报 2001

关键词: 稻茬麦 品种选育 赤霉病 品种利用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