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安徽稻茬小麦产量差异性与生产限制因子构成解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何贤芳 1 ; 赵莉 1 ; 刘泽 1 ; 汪建来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安徽;稻茬麦;产量差;限制因素;途径

期刊名称: 北方农业学报

ISSN: 1007-0907

年卷期: 2020 年 001 期

页码: 123-128

摘要: [目的]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差异与生产限制因子.[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研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3个稻茬麦区小麦产量现状和限制因素构成.[结果]安徽省稻茬麦区当前从事小麦生产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总人数的79.52%;稻茬麦产量从北往南递减,变幅为3 048.60~5 685.60 kg/hm~2,平均产量为4 978.5 kg/hm~2,总体平均产量呈现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降水、病害和光照时长是导致南北区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全省尺度稻茬小麦平均产量差异达2 637.00 kg/hm~2,区域内产量极差分别为2 778.00、2 502.00、1 575.00 kg/hm~2,品种选择、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水平的不同是区域内产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稻茬小麦生产的非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赤霉病和穗发芽;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品种选择不合理,播种质量差、出苗质量低和农机农艺不配套;社会限制因素主要有投入大、成本高、市场粮价低、效益差和化肥农资价格高且不稳定;生态限制因素主要有土壤质地差、土壤耕层浅和土壤不够肥沃以及干旱、涝渍、光照不足和有效积温不足.[结论]提升中、低产田块的产量潜力是缩小区域内稻茬麦产量差异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小麦品种与布局,建设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机与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机手的科技培训是缩小稻茬麦区产量差异的技术核心手段.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 2017

[2]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杜祥备,习敏,孔令聪,吴文革,陈金华,许有尊,周永进. 2021

[3]安徽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 曹承富,汪芝寿,孔令聪,汪建来. 2001

[4]番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杨赞林,甘斌杰. 2001

[5]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杨赞林,甘斌杰,汪建来,王瑞,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赵斌. 2001

[6]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 安礼,刘东,贺文畅,高尚勤,杜祥备. 2019

[7]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赵莉,何贤芳,都斌斌,刘泽,汪建来. 2021

[8]安徽省杂交棉育种进展及产业化. 路曦结,何团结,吴德祥. 2004

[9]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张培江,占新春,吴文革,李安林. 2002

[10]解决限制因素,发展安徽烤烟生产. 孙敬权,林国平. 1997

[11]安徽省玉米试点设置合理性的分析评价. 童有才,张会南. 1999

[12]安徽省马铃薯虫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罗守进. 2016

[13]科技支撑安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思考. 杨普,肖扬书,余庆来,李东平,徐磊. 2017

[14]安徽省棉花生产区如何应对市场. 鲁昭德. 2002

[15]安徽省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的研究. 冯庆平. 1991

[16]结构化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在杨柳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王洪江. 1990

[17]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安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张长青. 2011

[18]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探讨. 黄慧. 2010

[19]安徽油菜生产发展形势及策略分析. 荣松柏. 2009

[20]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及保护对策. 孙红忠,周春香,韩千红.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