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白土的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定位试验,研究白土上不同耕作措施及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翻耕深度(10 cm和20 cm)与4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化肥+秸秆、化肥+绿肥)。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时,翻耕20 cm处理两年的平均产量较翻耕10 cm处理减产7.6%;而在翻耕20 cm的基础上,秸秆还田或施用畜禽粪、绿肥则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较单施化肥分别增产14.8%、16.1%和14.6%。水稻养分吸收量也表现出相同规律,在翻耕20 cm后补充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同时,翻耕20 cm结合秸秆还田或施用畜禽粪、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白土稻田上,翻耕20 cm后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养分吸收,改善白土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是适合白土区大力推广的施肥模式。
关键词: 白土 翻耕深度 施肥模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稻田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钙对水稻专用肥增产效应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钙对水稻专用肥增产效应的影响,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施用高浓度复合肥的基础上增施钙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肥力土壤上增加钙营养,有助于提高水稻茎蘖数,延长分蘖时间。高肥力土壤与低肥力土壤相比,水稻前期分蘖强,后期成穗数高,施用钙肥有助于单位面积有效穗的提高和千粒重的增加。低肥力土壤添加钙元素有助于水稻专用肥增产,增产幅度从6.4%到9.8%,而水稻专用肥添加钙元素在高肥力土壤上的增产幅度最高的只有2.7%。随着施钙量的增加,水稻对氮和钾的吸收量增加,施用13.5 kg/hm2钙肥能提高水稻钾素吸收量16.3%,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5.8%,不同施钙处理对磷素吸收的影响较小。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蚕蛹油微胶囊化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止蚕蛹油中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变质,文章以脱脂奶粉为主要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蚕蛹油微胶囊。通过响应曲面法(RSM),以包埋率为指标,对蚕蛹油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即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5.42%,壁芯材比例为5.44,均质时间为7.13min,在该条件下得到包埋率的预测值为88.21%,包埋率的实测值为88.09%,两者基本一致,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蛹油微胶囊包埋率。
关键词: 蚕蛹油 不饱和脂肪酸 微胶囊化 喷雾干燥 响应面法


淮北麻鸡出栏日龄对产肉性能及制作烧鸡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淮北麻鸡出栏日龄对产肉性能及制作烧鸡品质的影响,分别取放养至6个月、5个月和4个月龄的淮北麻鸡10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分析、肉质理化分析;同时各组取20只(公母各半),加工成符离集烧鸡。加工后测定各月龄鸡的加工成品率、肉质营养成分并作感观评定。结果表明,6月龄、5月龄的淮北麻鸡的半净膛屠宰率和全净膛屠宰率分别为79.10%、77.77%与79.46%、67.26%,均显著高于4月龄组76.23%半净膛屠宰率和63.81%全净膛屠宰率(P<0.05);饲养期长,则淮北麻鸡的屠宰率高,蒸煮损失少,6月龄淮北麻鸡公鸡的加工成品率高于4月龄组,差异极显著(P<0.01);淮北麻鸡加工前6月龄组的蛋白质、风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4月龄组,但加工后各组烧鸡的营养成分及感观评定的综合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芝麻种植机械调研及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芝麻机械种植存在的技术难点,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理念,开展我国芝麻机械种植信息收集,并引进、筛选和改制了适于芝麻种植的中小型实用机械设备7台(套),提出了芝麻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机械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芝麻机播适宜行距为33.3~40cm,适宜播种量为0.3kg/666.7m2;播后苗前适宜除草剂为99%乙草胺;秸秆还田免耕机播基施复合肥25kg/666.7m2+追施尿素5kg/666.7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51.0 kg/666.7m2,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6.25%;化学间定苗虽与人工间定苗处理产量相近,但比人工间定苗节省劳动力成本100元/666.7m2以上,并能有效控制苗期杂草和苗荒。2009-2012年,开展了9点次芝麻机械种植高产示范,平均产量116.3kg/666.7m2,比非示范区增产34.2%。
关键词: 芝麻 机械种植 农机 农艺 秸秆还田 除草剂 化学间定苗


黄羽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及gp85基因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禽白血病病毒在黄羽鸡中的流行情况,采用DF-1细胞接种、细胞培养上清P27抗原检测、PCR扩增,对送检疑似禽白血病的黄羽鸡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病毒gp85基因进行了测序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自黄羽鸡分离到2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别命名为AHaq01和AHaq02,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8%,与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为91.1%~99.8%,其中与ALV-J原型毒株HPRS-103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和98.1%,与分离株AHaq01和AHaq02同源性最高的分别是WN100404(95.0%)和SD09TA04(99.8%)。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2个分离株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为来源不同的ALV-J毒株。


氮肥运筹对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生产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于2012-2014年连续2年以盐丰1号和扬饲麦1号2个饲料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产量随之增加,施氮量从A1(90 kg/hm2)增至A2(210 kg/hm2)时,盐丰1号、扬饲麦1号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6.4%,31.6%,施氮量从A2增至A3(330 kg/hm2)时,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明显;对于籽粒品质,施氮量从A1增至A2时,盐丰1号与扬饲麦1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分别为8.6%~10.2%和8.8%~10.8%,施氮量从A2增至A3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有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使2个品种籽粒淀粉含量略有下降,但降幅不明显;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氮肥处理下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用氮肥来调控大麦产量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控穗粒数与穗数来实现增产。综合考虑,建议在江淮麦区生产上大麦氮肥施用方案为,总施氮量为210 kg/hm2,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肥∶拔节肥∶穗肥以5∶2∶3或6∶2∶2为宜。


太湖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定量蛋白银染色法,对太湖浮游纤毛虫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同时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其影响。在全湖设置32个点位进行季度采样,共检出117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5目、78属,其中95种鉴定到种的水平。纤毛虫平均丰度27 170个/L(1 500—139 150个/L),平均生物量600.6μg/L(16.7—8736.0μg/L),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缘毛目和钩刺目为主。优势种包括:浮游藤壶虫、趣尾毛虫、顶口睥睨虫、银灰膜袋虫、水生钟虫复合种、钟形钟虫、杯铃壳虫、双叉弹跳虫、大弹跳虫、短列裂隙虫、小裂隙虫、圆筒状似铃壳虫。纤毛虫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较高,丰度上呈现从南向北、从敞水区向沿岸河口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北部湖区以小个体的寡毛目、盾纤目、前口目为主,而南部主要以大个体的寡毛目为主;从功能摄食类群上看,北部各点以食菌种类为主,而南部以食藻种类居多。该类群季节变化明显,于夏季出现丰度峰值,生物量是冬、夏季显著高于春、秋季。通过CCA多元分析发现,太湖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水平、桡足类数量和pH值等有关,且在不同季节由不同的环境因子调控。
关键词: 定量蛋白银法 太湖 浮游纤毛虫 生物多样性 时空分布 多元分析


几种食用菌对桑枝屑基料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桑枝碎屑作为培养基料培养普通食用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不同食用菌对桑枝屑基料中DNJ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黑木耳、灵芝均能够富集桑枝屑基料中的DNJ,其中灵芝的富集能力最强,干物中DNJ的质量分数达0.645 9%,黑木耳干物中DNJ的质量分数为0.385 4%;香菇对桑枝DNJ基本没有富集能力。所用夏伐桑枝条干物中DNJ的质量分数为0.889 3%,灵芝和黑木耳对桑枝屑基料中DNJ的吸收效率分别达到72.63%、43.34%。今后可利用桑枝条碎屑作培养基料培养对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食用菌,提高桑枝食用菌的药用保健功效。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pH缓冲容量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植茶对土壤pH缓冲容量(pHBC)的影响,以安徽郎溪和祁门茶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续植茶10、15、20、25、30年的茶园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碱滴定法适用于茶园土壤pHBC的测定,酸碱加入量与pH值在酸碱滴定曲线的特定突跃段(pH4.0~6.0)呈近似直线关系,可通过线性拟合方程计算pHBC.两地茶园土壤的pHBC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郎溪茶园和祁门茶园土壤pHBC的下降速率分别为0.10和0.06 mmol·kg-1·a-1.茶园土壤pHBC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盐基饱和度、物理性质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及交换氢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