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假隔链格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假隔链格孢菌Nimbya alternantherae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以其强致病性野生型菌株N.alternantherae 11-2为供试菌株,研究了不同菌龄、酶系统、酶解时间及稳渗剂等对假隔链格孢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并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转化法,构建了随机插入突变体库。结果表明,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 d的假隔链格孢菌丝体,以0.7 M山梨醇为稳渗剂,同时使用2%裂解酶、2%崩溃酶和2%蜗牛酶3种酶的混合液,在30℃下酶解3 h能获得足量的原生质体,且其再生率也可满足后继转化试验的要求。

关键词: 假隔链格孢菌 原生质体 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辅助提取丝胶品种家蚕蚕蛹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快速地提取丝胶品种家蚕蚕蛹中的黄酮,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单因素条件。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表明,丝胶品种家蚕蚕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固定超声波功率为500 W下,乙醇浓度为40%,液料比(W/V)为1∶4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0 min,此时总黄酮提取率可达2.017%。优化后的工艺方法具有重复性强、提取率高等优点,对丝胶品种家蚕蚕蛹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丝胶品种 蚕蛹 总黄酮 提取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砂姜黑土长期(30年)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长期不施肥和撂荒处理,施肥管理可有效提升5-10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总氮,总磷;此外,相比不施肥、撂荒、猪粪+化肥和牛粪+化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土壤微生物的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和土壤酸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真核微生物丰度显著增加,土壤酸度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降低氨氧化古菌数量。牛粪处理的多种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其他施肥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无机肥(化肥)和有机肥(猪粪或牛粪)的配合使用对于保持土壤微生物丰度和活跃的土壤酶活性十分重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关系,探讨长期施肥管理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以期为评价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提供有效的指标,从而为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和较好的施肥管理措施。

关键词: 长期定位实验 施肥模式 砂姜黑土 微生物丰度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小麦在青海自然加代最迟播期及性状表现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在青海平安县夏繁自然加代的播期范围,于2013年在安徽省夏繁工作站(青海省平安县白家村,海拔为2 300m)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半冬偏冬小麦品种在3月20日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3月30日前、半冬偏春性小麦品种在4月19日前、春性小麦品种在5月6日前、强春性小麦品种在5月20日前播种均能正常拔节抽穗,且能收获到成熟种子。在相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中,穗粒数对播期的响应一致,单株穗数、千粒重及株高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根据供试品种的抽穗率及抽穗期推断出各品种冬性的强弱顺序为烟农19>皖麦52>(皖麦38、淮麦22、邯郸6172)>济麦22>泛麦5号>偃展4110>阿勃(CK)>(扬麦158、宁麦13)。

关键词: 小麦 自然加代 最适播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抽穗期高温和干旱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籼型恢复系蜀恢527、扬稻6号和OM 052以及杂交品种Ⅱ优838和丰两优4号为试验材料并种植于塑料桶内,在抽穗期进行高温(日最高温度为37℃)和干旱(桶中土壤水势控制在-70 k Pa)2个处理,以自然环境条件下塑料桶内水稻为对照.2种处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外观品质、长宽比、垩白率和垩白度以及蒸煮食味胶稠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趋势一致.与对照比较,5个品种在2种处理条件下结实率和胶稠度均下降,达到显著差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降低.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结实率和每穗实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间对温度和水分敏感程度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别,OM 052无论在高温与干旱条件下均表现了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表明品种OM 052很可能具有耐热和抗旱的特性.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干旱胁迫 产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同Wx等位基因对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水稻Wx等位变异对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携带有5种不同Wx等位基因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L)为材料,在同一遗传背景下对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pparent amylose content,AAC)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酶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Wx等位基因水稻材料籽粒灌浆过程中的AAC差异在灌浆早期(花后6d)已较明显,随着籽粒发育,非糯水稻花后6~11d是直链淀粉的快速增长期。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Wx等位基因间籽粒AAC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在直链淀粉积累特性上存在明显不同。较高和高AAC品系(携Wxg2和Wxg3基因)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快,在灌浆初期(花后11d)便达到与籽粒成熟期一致的水平,之后变化不大;低、中等AAC材料(携Wxt和Wxg1基因)直链淀粉积累速率相对中等,灌浆初期(花后11d)AAC并不高,其直链淀粉的积累是个渐近的过程,直至灌浆后期(花后26d)才达到最大含量;糯稻(携wx基因)则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AAC变化不大,始终保持着极低的含量水平。在整个灌浆期间,籽粒GBSS酶活与AAC均呈正相关,其中灌浆早期(花后6d)相关度最高,随后相关度逐渐降低,但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r>0.820)。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Wx座位等位变异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水稻 Wx基因 等位基因 直链淀粉 积累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基施深度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氮肥基施深度(4、8、12、16 cm)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基施深度处理的油菜产量高低次序为N16>N12>N8>N4。其中处理N16产量最高,达3383 kg/hm2,与N4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肥深施促进了油菜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氮肥深施处理N16的油菜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氮肥浅施处理N4、N8。本研究条件下,氮肥基施深度以16 cm效果最佳。

关键词: 氮肥 深度 油菜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上的残留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是中国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为明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别于2011和2012年在小麦田进行小麦纹枯病防治试验,并在施药后不同时期采集小麦籽粒、植株与土壤样本,通过气谱(配ECD检测器)进行相关样本的药剂残留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033 mg/kg和4.0498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5.5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40 mg/kg和2.0329 mg/kg,T1/2分别为23.9天和6.8天;2012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10 g/kg和4.0498 mg/kg,T1/2分别为13.0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723 mg/kg和2.3507 mg/kg,T1/2分别为22.1天和6.5天。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730~2.0880 mg/kg、<0.01~0.0363 mg/kg和<0.01~0.3649 mg/kg;丙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61~1.6396 mg/kg、<0.005~0.0307 mg/kg和<0.005~0.1036 mg/kg。由此得出,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可以在小麦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135 a.i.g/hm2,施药3~4次,安全间隔期为35天。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乳油 气相色谱(配ECD检测器)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优势表现、F1千粒重与亲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高产优质兼顾的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结果表明:(1)56.3%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19.8%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表现正向超亲优势;(2)F1千粒重与母本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双亲千粒重平均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33**、0.71**、0.78**),且恢复系千粒重对杂种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及双亲千粒重平均值与组合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55**、0.47**、0.51**),母本千粒重与组合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4)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粒长、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母本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5)杂交粳稻育种中具有高产优质兼顾的F1千粒重范围应在25.1~27.0 g之间。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千粒重 产量 稻米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磷肥运筹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砂姜黑土生产能力、缓解土壤酸化和防止磷流失导致面源污染,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用量和不同品种磷肥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2O5用量为90 kg/hm2时,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铵、钙镁磷肥配施磷酸二铵分别比不施磷肥处理玉米增产20.8%、4.8%、5.7%、18.1%。施用钙镁磷肥玉米增产效果最大,并与砂姜黑土传统习惯施用的磷肥品种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处理玉米产量达显著差异。供试土壤钙镁磷肥肥料效应方程为y=22.073x-0.1027x2+5537.4,由此方程可获得最高玉米产量钙镁磷肥(P2O5)用量为107.5 kg/hm2,因钙镁磷肥碱性,用量过高会影响土壤其他养分有效性而降低玉米产量。由此得出,钙镁磷肥是砂姜黑土玉米进一步增产新的施肥技术,其增产机理和施用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玉米 磷肥品种 钙镁磷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