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4个地方鸡品种OCX-32基因外显子4的多态性及其与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相关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OCX-32基因在淮南麻黄鸡、五华鸡、淮北麻鸡和皖南三黄鸡等4个安徽省地方鸡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及OCX-32基因与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相关性,为揭示这些群体的遗传特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淮南麻黄鸡、五华鸡、淮北麻鸡和皖南三黄鸡4个地方鸡品种的OCX-32基因外显子4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并对外显子4遗传多态性与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OCX-32基因外显子4存在A494C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该位点在安徽省4个地方鸡品种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不大,C等位基因频率较高。4个地方鸡品种群体在A494C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均表现为中度多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OCX-32基因外显子4的A494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淮南麻黄鸡的开产蛋质量、30周龄蛋质量、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相关(P<0.05);CC基因型的开产蛋质量和30周龄蛋质量显著高于AA基因型,AA和CC基因型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AC基因,AA基因型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AC基因型(P<0.05)。【结论】OCX-32基因与淮南麻黄鸡蛋品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发掘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分子育种标记。


强壮粗体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及棘头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肠道内寄生虫——强壮粗体虫(Hebesoma violentum Van Cleave)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序列,共13393 bp(GenBank登录号:KC415004),有36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2个,核糖体基因2个,tRNA22个。所有基因均由线粒体基因组同一条链按同一个方向转录。利用该线粒体基因组和已经报道的一些轮虫纲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棘头虫和轮虫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包括强壮粗体虫、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和Paratenuisentis ambiguous(Van Cleave)在内的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与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枝后再与原棘头虫纲(Archiacanthocephala)聚在一起;棘头虫与双巢类轮虫(Bdelloid)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枝,然后再与单巢类轮虫(Monogonont)聚在一起,表明棘头虫和轮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菌群和小肠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408只青脚麻鸡随机分配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依次为低剂量组(1×107 CFU/g),中剂量组(5×107 CFU/g),高剂量组(1×108 CFU/g)。试验期为56d,结果显示:在各添加组中,盲肠内容物中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芽孢杆菌添加组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肉鸡小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提示:给肉鸡饲喂地衣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和促进小肠绒毛的发育。


1株抗番茄灰霉病的生物有机肥菌种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应用潜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有效的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研究其固体发酵条件,制备生物有机肥并研究其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效果。采用稀释涂平板及平板划线法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所筛选的菌株进行菌株形态鉴定和ITS区序列解析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索了其发酵条件对该菌产孢量的影响;将拮抗菌与已腐熟有机肥发酵后应用于盆栽试验。经分离、初筛和复筛,最终得到1株编号为Z47的菌株,该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74.80%,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该菌最优发酵条件为固料瓶装量15g/250-mL三角瓶,稻壳粉:麸皮按8∶2混合,外加麦芽糖、硫酸铵和磷酸氢二钾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2%,0.15%,料水比为1∶0.6(g/mL),接种量为12.5%(mL/g),全黑暗培养,25—20—28℃下依次发酵2d,持续发酵12d;盆栽试验表明,施用富含拮抗菌草酸青霉菌株Z47的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3.67%,显著高于拮抗菌Z47菌液处理。筛选所得的草酸青霉菌株通过优化固体发酵条件后,可获得高达5×109 CFU/g的产孢量,该菌发酵的生物有机肥对防治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力。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 拮抗菌 筛选 固体发酵 生物有机肥 防病效果


大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从中国不同大麦产区选取12份代表性的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成35个杂交组合,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表现不同,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千粒重大多为正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分别为90%、73.3%、73.3%、73.3%;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多呈负向优势,其中每穗实粒数负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高达76.7%。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不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GCA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也是如此。GCA高的两亲本所配组合的SCA并非一定高,SCA是相对复杂的基因互作结果。因此,在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先考虑GCA高的亲本,在此基础上,筛选SCA高的组合。


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408只青脚麻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依次为低剂量组(1×107 CFU/g),中剂量组(5×107 CFU/g),高剂量组(1×108 CFU/g)。试验期为56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地衣高剂量的芽孢杆菌可提高肉鸡的体质量,日增重、降低肉鸡的日采食量、料肉比;添加高剂量的芽孢杆菌可提高血浆中的总抗氧化力,降低MDA含量,而TSOD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性。与对照组相比第56天各添加组血浆中血氨浓度显著下降,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鸡粪中的粗蛋白含量在第56天,各添加组显著下降,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果表明,在鸡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地衣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鸡的生产性能、抗氧化,降低血氨浓度和排泄物中粗蛋白含量。


患爆发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爆发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肝、脾和肾分离到大量形态和色泽一致的细菌。随机挑选5株细菌注射健康斑点叉尾鮰,感染鱼72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株为斑点叉尾鮰败血症的致病菌。依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5个分离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用20种抗微生物药敏纸片对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发现5株菌均对7种喹诺酮类药物、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和新生霉素敏感,而对2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败血症 蜡样芽孢杆菌 16S rRNA gyrB


青岛地区暗黑鳃金龟性信息素鉴定及田间应用技术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国内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田间引诱效果,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雌性信息素进行了分离鉴定,利用标记-回捕技术测试了5 h内暗黑鳃金龟的扩散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诱捕器颜色、离地高度、密度、单诱芯性信息素含量等对田间诱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为国内青岛种群暗黑鳃金龟雌虫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两者含量比为7∶1;暗黑鳃金龟5 h扩散距离可达400 m以上,平均扩散距离为55.9 m,扩散距离在20~60 m的个体占总虫数的77.5%;黄色诱捕器对该虫的引诱效果显著优于黑色和绿色;诱捕器离地2 m引诱到的试虫数目显著高于1、1.5、2.5和3 m;单个诱芯性信息素含量360 mg引诱效果最好,显著高于180 mg及以下浓度;诱捕器间隔20~60 m防治效果较好,结合使用成本和试虫扩散距离,间距60 m最优。
关键词: 暗黑鳃金龟 性信息素 诱捕器颜色 扩散距离 诱捕器密度


不同施肥水平对芝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皖芝1号’和‘豫芝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芝麻干物质积累规律,指导芝麻生产实践。采用两因素(施肥、品种)随机区组设计,于芝麻不同生育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芝麻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各器官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干物质积累趋势基本相同。苗期到初花期干物质分配中心以茎叶为主,后期分配中心转向蒴果和籽粒。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是施肥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芝麻获得高产。选择适宜品种,合理施肥,促进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与分配是芝麻获得高产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