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浅析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浅析了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对规划的背景、示范区现状、规划意义、规划目标、示范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规划的创新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和产业转型的机遇,综合示范区现有农业资源禀赋、产品定位、空间分布、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培育和交通系统的完善,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现代农业的规划,形成六区一带的总体格局,将蔬菜、粮食、循环养殖、加工物流、观光农业等产业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采煤塌陷区产业转型提出了有效的现代农业的规划思路,促进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规划 现代农业 产业转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米中己唑醇的残留检测

应用化工 2014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用5%的己唑醇悬浮剂喷洒水稻。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己唑醇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稻米中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12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 mg/kg。稻米中己唑醇的添加浓度为0.002~0.2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6.44%~85.52%,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76%,相对保留时间为11.7 min。5%己唑醇的最高制剂用药量为100 g/Mu,最多可施药3次,间隔期为45 d。

关键词: 稻米 己唑醇 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秧龄和二次化控对机插水稻毯状育苗综合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烯效唑对移栽水稻影响机制,以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培育毯秧苗,设置4种秧龄,并于一叶一心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处理,考察秧苗素质并跟踪考察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1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综合素质下降,与对照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相比,超秧龄秧苗尤其是严重超秧龄,秧苗素质和秧块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发根力和根系活力降低,栽插质量下降,移栽后活棵慢;和20 d秧龄相比,25 d、30 d和35 d秧龄栽插水稻最终产量分别减产1 403.55 kg/hm2、1 995.75 kg/hm2和2 920.95 kg/hm2;21叶1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二次化控处理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与不喷施的对照相比,化控处理的秧苗株高、叶片丙二醛、漏插率、伤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均明显降低,而百株干重、茎基宽、绿叶数、根数、发根力、根系活力、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根系盘结力等则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增加9%~32%;3不同秧龄对化控强度要求不同,适栽秧龄期,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而超秧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时烯效唑作用效果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

关键词: 烯效唑 机插稻 秧苗素质 栽插质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杂草土壤种子库对施肥模式的响应

土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点土壤(0~15 cm)的农田杂草种子库大小、物种组成等特征进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探讨了农田杂草土壤种子库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该试验地杂草土壤种子库主要以大豆种植季杂草种子为主,施氮肥的处理区杂草种子库密度极显著大于未施氮肥的处理区(P<0.01);施肥明显降低杂草种类数,尤其是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大;PCA结果表明施肥模式引起土壤磷素含量的差异是影响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的最重要因子,而土壤氮、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产生影响;CCA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杂草种子对施肥模式的响应不同,不同种类的杂草适宜生长在不同的施肥区。本研究认为杂草的适应与竞争机制导致不同种类的杂草对施肥模式的响应不同,同一种杂草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种子的密度差异明显,影响农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与密度,最终形成各物种组合的杂草群落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最大程度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

关键词: 农田杂草 土壤种子库 施肥模式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65优052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65优05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65A与强优恢复系OM052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晚籼新组合,具有早熟、高产、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晚稻种植,2012年6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皖稻2012018。

关键词: 杂交晚籼稻 65优052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符离集烧鸡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中国著名的传统肉制品符离集烧鸡5种不同加工阶段下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比较,以期找到符离集烧鸡中特有的存在显著差异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为其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采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2种技术研究符离集烧鸡5个加工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气味差异明显,能被很好地区分,其鉴别指数DI值为79。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共鉴定得到12大类10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7种醇类、5种酚类、18种醛类、10种酮类、8种酸类、4种酯类、5种烷烃类、2种芳香烃类、17种烯烃类、8种含氧化合物、3种含氮化合物和3种含硫化合物;在5种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生鸡、油炸鸡、卤制鸡、真空包装鸡和成品符离集烧鸡)中分别鉴定出35、41、55、88和67种风味化合物。5种样品中,醛、酮、醇、烃类以及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均占总量的绝大部分,而酸、酯以及含氮和含硫化合物含量较低。油炸和卤制是符离集烧鸡气味形成最主要的加工阶段,硫化物和羰基化合物是主要的风味贡献物质。脂肪氧化降解、美拉德反应以及Strecker降解是符离集烧鸡风味形成的重要反应。

关键词: 符离集烧鸡 挥发性化合物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历年油菜审定品种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983~2012年安徽省审定的70份油菜品种的品质和主要经济性状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育成年代与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单株角果数及产量间具有极显著线性回归关系,与株高、千粒重、硫苷和芥酸具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过30年的品种改良,产量、单株角果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了81.22%、97.56%、11.90%、10.08%、10.03%和29.42%。而品种育成年代与每果粒数和含油量无显著线性关系,表明这些年育成品种在每角粒数与含油量方面未有明显改良。6个经济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株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产量均表现极显著正偏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26和0.5190,千粒重和生育期表现显著正偏相关(0.2588)。数据分析暗示品种进一步改良有可能通过提高每果粒数和(或)含油量实现。

关键词: 油菜品种 产量 性状 回归 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亳菊的加工方法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阴干、不同烘干温度、微波杀青烘干和蒸汽杀青烘干4种加工工艺对亳菊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HPLC方法对上述不同加工处理的亳菊中有效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阴干亳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58%、0.08%和2.64%,用不同烘干温度加工的亳菊中木犀草苷含量均达不到药典规定,微波杀青烘干和蒸汽杀青烘干亳菊的3种有效成分含量均达不到药典规定。而阴干处理亳菊中3种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为亳菊适宜加工方法。

关键词: 亳菊 加工方法 有效成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北亳州烟区机井地下水离子含量分析

土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钾低氯高是皖北烟叶的劣势,皖北属旱作区,农田灌溉主要靠机井地下水,因此有必要摸清机井地下水中钾、氯等离子含量背景,这是环境因子对烟叶品质影响的基础之一。对皖北现烟叶主产区亳州市谯城区的81个代表性机井地下水样的离子含量分析结果表明:1阳离子中Mg2+(平均含量463.7 mg/L)>K+(平均含量1.15 mg/L)>Ca2+(平均含量0.06 mg/L),阴离子中SO42–(平均含量230.5 mg/L)>HCO3–(平均含量52.8 mg/L)>Cl–(平均含量8.9 mg/L);2空间分布上,K+是西北角高,Ca2+和Mg2+是西北和西南高,Cl–是西北高,SO42–是西部和东北高,HCO3–是涡河北高于涡河南;3现主要烟区为机井地下水高Cl–地区,灌溉时要控制适量浇水,杜绝大水漫灌;烟区种植区域调整可考虑向涡河以南的Cl–低地区如大杨和赵桥等乡镇发展。

关键词: 离子 机井地下水 烟叶主产区 亳州 皖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安徽省13个油菜主产县市发病油菜上分离获得85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这些菌株对4个不同品种油菜的致病力,同时测定了全部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部分菌株的产草酸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油菜的致病力也不同,4个油菜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油菜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与产草酸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2=0.7429,P<0.05),而与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菌 致病力分化 草酸产生量 生长速率 地理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