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333条记录
安徽省薏苡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安徽种植的优良资源.[方法]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对安徽不同地区收集的8份薏苡种质资源的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籽粒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份薏苡种质资源的生育期为159~183 d,株高为162.1~234.3 cm,主茎直径在4.45~5.84 mm,主茎叶片数为 10~16,单株有效穗数为 6~14,结实率为 73.21%~94.24%,百粒重为 8.252~27.620 g,籽粒厚度为5.35~8.54 mm,籽粒长宽比为1.23~1.77;株型主要以紧凑型为主;叶色均为浅绿色,苗期叶色主要以深绿色为主;种子有灰色、白色、灰褐色、黑色4种颜色类型.[结论]4号和6号薏苡资源综合性状优良,具有较高的潜在利用价值.

关键词: 薏苡 种质资源 形态特征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DEM的双向螺旋式排肥器排肥性能分析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

摘要:目的:为促进化肥减量增效,设计一种用于水稻侧深施肥的双向螺旋式排肥器,并利用仿真分析验证其排肥性能。方法:依据螺旋输送机构设计原理对双向螺旋式排肥器进行设计,建立其EDEM模型,仿真模拟排肥过程获得排肥试验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排肥转速对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的影响,并分别对单圈排肥量和排肥量的理论值仿真、试验值比较分析,判断排肥性能。结果:在高速插秧机正常行进速度0.5 m/s下,排肥转速对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影响显著(P<0.01),且排肥轴转速为90~120 r/min时,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稳定处于2.7%~4.9%;单圈排肥量和排肥量的理论值、仿真试验值误差均在2.38%以内。结论:设计的双向螺旋式排肥器结构合理、排肥均匀性良好,为双向螺旋式水稻侧深施肥机精准排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向螺旋式排肥器 排肥性能 仿真设计 EDE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倒伏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QTLs定位

生物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品种扬稻6号和抗倒伏品种绿旱1号构建的192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8个抗倒伏性状(株高、鲜重、抗折力、基部横切面积、基部髓腔面积、基部茎壁面积、壁厚和倒伏指数)和3个产量相关性状(穗长、单穗重、有效穗数)进行相关分析和QTL定位。共定位到抗倒伏相关QTL 14个,分布在第1、2、3、5、7、8、10、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02~14.78,加性效应值在-5.22~2.36,QTL贡献率为3.36%~20%;产量相关QTL 8个,分布在第1、3、5、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1~9.43,加性效应值在-12.55~4.58,QTL贡献率为3.93%~14.53%。多个产量性状和抗倒伏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定位的多个QTLs呈簇出现。研究对抗倒伏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为分子设计高产、抗倒伏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产量 关联分析 QTL定位 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逆性鉴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农学学报 2023

摘要:棉花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布区域广,生产周期长,受生态逆境胁迫影响大。培育和筛选抗逆性强的棉花品种是减少逆境灾害的主要途径,而研究棉花品种的抗逆性鉴定技术和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作物抗逆性鉴定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棉花干旱、渍涝、盐碱、高温热害和低温冻害冷害等5种常发易发非生物逆境(生态逆境)抗逆性鉴定的鉴定时期、鉴定方法、鉴定指标和抗逆性判定级别等,总结了抗逆性鉴定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内容等。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研究基于光谱/高光谱等新技术的快速便捷无损抗逆性鉴定、复合逆境下抗逆性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直接找出相关抗逆基因并以此来进行抗逆性鉴定等技术。

关键词: 棉花 抗逆性 鉴定技术 标准体系 抗旱性 耐渍涝性 耐盐性 耐冷性 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托竹荪新品种'皖荪2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荪2号’红托竹荪由采集于贵州省安龙县野生菌株经人工驯化而来。栽培周期160 d,子实体基本散生,粗壮,菌盖伞形或钝圆锥形。单菇质量约30~50 g,菌裙长度60~70 mm,柄粗35~40 mm,柄长150~200 mm。袋料发菌,满袋后脱袋覆土出菇,覆土后原基数多、产量高,鲜菇产量3.8 kg·m-2以上。适用于周年工厂化栽培模式,鲜销。

关键词: 红托竹荪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真菌培养物对淮北麻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真菌培养物对淮北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960只5日龄的淮北麻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其他3组分别在全价粉状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1.6%、2.0%、2.4%的复合真菌培养物,试验正式期120 d。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麻鸡10~70日龄阶段,1.6%、2.0%、2.4%组料重比均有降低,其中1.6%和2.4%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肉色、嫩度、新鲜度均有所提高;试验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抗氧化能力提升有限。研究表明:复合真菌培养物作为淮北麻鸡的饲料添加剂,在生长性能、肉品质方面有积极影响,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复合真菌培养物推荐适宜添加量为2.0%。

关键词: 真菌培养物 淮北麻鸡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的生理原因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种皮颜色和休眠性的关系,分别选取红皮和白皮小麦品种各15个,测定其种皮颜色和休眠水平,对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差异的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码相机图片提取的RGB数值推导出的指标色调(H)、饱和度(S)和强度(I)均可反映小麦种皮颜色的深浅度.R、H、S和I值与种子休眠性呈显著负相关,R/(R+G+B)与籽粒休眠性呈显著正相关,即籽粒种皮颜色越深,其休眠性越强(P<0.05).红皮与白皮品种中均存在休眠差异性显著的材料.选取白皮小麦敏感性品种华成麦1688(W1)和抗性品种安农0711(W15)及红皮小麦敏感性品种白湖麦1号(R1)和抗性品种扬麦27(R15),进行生理性状分析发现,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敏感性品种W1和R1的种子吸水率、含水量及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同时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赤霉素(GAs)含量逐渐上升,而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下降.反之,抗性品种W15和R15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GA3含量在休眠解除过程中低,ABA含量高.相同敏感性材料中,白皮小麦品种吸水速率和含水量均高于红皮小麦品种,整体趋势表现为W1>R1>W15>R15趋势.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消耗量和GA3含量表现出相同趋势;而ABA含量恰好相反,表现为R15>W15>R1>W1.在育种过程中,R、H、S、I值可以用来快速鉴别红皮和白皮小麦,间接辅助筛选出抗穗发芽品种,含水量、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ABA含量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鉴定的生理参考指标.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种皮颜色 休眠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病害高效识别模型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

摘要:目的:针对深度学习模型在玉米病害识别过程中存在精确度低、综合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期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方法:构建由4个卷积层、4个最大池化层和3个全连接层组成的玉米病害识别模型,利用Dropout策略、L2正则化、早停法等优化网络,通过设置不同的初始学习率和批大小,对复杂环境下的6种典型的玉米病害进行分类试验研究,并与LeNet、AlexNet和GoogLeNet网络模型进行性能对比。结果:改进优化后的模型在玉米病害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8.27%,较改进前提高1.25%,单幅图像的平均识别时间缩短了0.007 7 s。与对比模型相比,新模型的识别时间最短,测试准确率比LeNet、AlexNet分别提高了15.52%、4.81%,损失值分别减少了0.805 2、0.157 8,性能曲线变化更平稳。结论:该模型具有识别速度更快、泛化能力更强、鲁棒性更好、识别精度高等特点,为玉米病害的精准高效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 玉米病害 卷积神经网络 模型改进 特征提取 识别精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南方锈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气传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和粮食安全。近年,由于极端气候频发以及缺少抗锈种质资源,玉米南方锈病越来越严重。因此,深入了解玉米南方锈病暴发机制和有效防控至关重要。系统论述了玉米南方锈病在国内外的发生与危害、发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发病原因等情况,探讨了预防和治理南方锈病的措施,以实现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 玉米 南方锈病 发病原因 种质资源 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掺混肥对沿江单季稻产量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CSCD

摘要:控释掺混肥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肥料被广泛用于大田生产。为阐明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对单季稻产量、磷素利用效率和田面水磷流失风险的影响,以水环境敏感的沿江地区单季稻-休闲的种植模式为对象,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总磷量108 kg·hm-2)、控释掺混肥减磷30%(CMF1)、控释掺混肥减磷40%(CMF2)和控释掺混肥减磷50%(CMF3)对沿江单季稻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和田面水磷形态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F1、CMF2和CMF3处理均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减产,并能减少单季稻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余量,其中以CMF3处理效果最佳。与NPK处理相比,CMF1、CMF2和CMF3显著减少田面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浓度,田面水总磷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8.6%、47.9%和50.4%,可溶性总磷降低的比例为42.6%、45.9%和50.8%,颗粒态磷降低的比例为32.4%、58.6%和43.8%,且CMF1和CMF3处理减少了可溶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占比,增加了颗粒态磷和可溶性有机磷的占比,改变了田面水磷素分布形态。整体而言,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情况下,节本增收,减少稻田磷盈余量,从而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对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防控具有显著效果,其中以CMF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适宜在沿江单季稻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控释掺混肥 田面水磷 单季稻 沿江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