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016年自该省11个县(市)分离的113株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最低抑制浓度为4μg·mL-1,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变化范围为0.010~0.237μg·mL-1,平均EC50为0.057±0.041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虽然出现了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仍有81.4%的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可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41±0.016μg·mL-1)作为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县(市)内的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变化范围为1.10~14.23,而除周口沈丘及洛阳孟津菌株外,其余地区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38~0.101μg·mL-1,相差2.66倍;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与其对多菌灵、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戊唑醇依然可以应用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上,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AH528株全基因组特征及进化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1~2龄草鱼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研究从安徽合肥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中分离到1株新的GCRV致病株,暂命名为GCRV-AH528。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体背发黑,鳍基部、腹部、口腔、鳃丝、肠道充血发红。全基因组特征分析显示,GCRV-AH528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节段大小在1027~3925 bp之间,AT平均含量为50.2%,GC平均含量为49.8%。与其他GCRVⅡ型毒株相比,L1节段在701~702位置缺少3个核苷酸(TAT),少编码1个酪氨基;M4节段出现突变,含2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9和NS69。所有节段两端均含有6 bp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5'-GUAAU/CU…UU/GCAUC-3';另除L1、M6节段外,其余9个节段均在编码区两侧发现5~9 bp的颠倒互补序列。GCRV-AH528与其他呼肠孤病毒核苷酸平均相似度在37.1%~98.1%之间;编码蛋白平均相似度在24.3%~98.3%之间。基于VP1蛋白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典型株GCRV-873株的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一株新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致病株。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1蛋白 水生呼肠孤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本交笼养种鸡产蛋曲线模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本交笼养种鸡产蛋率的产蛋曲线模型。采集20~58周龄海兰褐父母代鸡的产蛋记录,运用伍德模型、分室模型和杨宁模型拟合其产蛋率,并比较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三种模型均可用于产蛋率拟合,杨宁模型、分室模型和伍德模型的R值分别为0.98530、0.98336和0.60158,说明杨宁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分室模型次之,伍德模型最差。模型比对结果进一步显示杨宁模型适合于原始数据程度约为分室模型11倍。产蛋曲线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生产阶段产蛋率呈不同特征。结果表明,杨宁模型最适用于本交笼养种鸡的产蛋曲线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处理方式对糙米淀粉回生特性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糙米发芽激活内源淀粉酶和在糙米中外源添加淀粉酶,以纯水浸泡的糙米为对照组,考察两种方式对糙米淀粉回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对糙米淀粉均具有抗回生效果。其中,激活内源淀粉酶组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糙米淀粉糊化后的黏度显著降低,在4℃条件下储存14 d内的回生焓值、凝胶硬度、回生值均显著降低(p<0.05);α-淀粉酶处理组糙米淀粉糊化黏度下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低浓度α-淀粉酶处理组凝胶质构结果也显示,其储藏14 d的黏着性相对于对照组降低了59.28%,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生长曲线拟合及产蛋早期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蛋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早期蛋品质变化规律,采用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三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拟合0~20周龄生长曲线,测定24~32周龄蛋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其生长曲线,其中Bertalanffy模型拟合效果最佳(R2=0.9998),拟合结果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成熟体重为2 005.33 g,拐点体重为594.17 g,拐点周龄为7.73周龄;蛋品质指标与产蛋周龄有密切关系,蛋重随产蛋周龄增加而增大,蛋壳颜色、蛋黄颜色随产蛋周龄增加而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释尿素对两种土壤小麦氮素运转、产量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安徽小麦花后氮素运转特征和土壤氮素盈余的影响,分别选择安徽省北方小麦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和南方小麦产区小麦—水稻轮作方式,土壤类型分别为两合土和黄棕壤,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Ncon)、减少普通尿素用量的优化氮素处理(Nopt)、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SRU1、SRU2、SRU3)和普通尿素全部基施处理(SRU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两种土壤上小麦花后氮素转运、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积累量。结果表明:与黄棕壤比较,相同施肥处理两合土上小麦产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运转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增加了71.8%,199.1%和25.8%,而氮素转移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平均分别降低16.1%和49.7%。在两种土壤上,与Ncon比较,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小麦产量差异不大,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黄棕壤和两合土上增幅分别达43.7%~91.9%和6.6%~26.9%,以缓释尿素掺混普通尿素比例2∶1处理(SRU2)最高;与Nopt相比,仅两合土上SRU2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农民习惯施肥处理0—30cm土壤NO_3~-—N和NH_4~+—N积累量明显高于缓释尿素处理,且土壤氮素盈余量高于其他处理。缓释尿素与尿素掺混实现了一次性简化施肥,可保障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盈余量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关键词: 小麦 缓释尿素 氮素运转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 铵态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皖马铃薯2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皖马铃薯2号’是以‘Hirta’为母本、‘Gelda’为父本选育的早熟、优质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65 d左右。块茎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单株结薯数3~5个,单株块茎质量700 g左右,平均667 m~2产量2 100~2 800 kg,商品薯率达93%以上。干物质含量(ω,后同)19.53%,淀粉含量14.15%,粗蛋白含量2.32%,还原糖含量0.16%,维生素C含量197.5 mg·kg~(-1)。田间表现中抗马铃薯晚疫病,抗马铃薯卷叶病毒病和花叶病毒病。适应性强,适宜安徽等二季作区春、秋2季种植。2016年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芽肥对再生稻准两优608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优化促芽肥施用技术对于完善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准两优608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施肥时期和3个施肥水平处理,分析促芽肥对"一种两收"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芽肥施用时期和施肥水平极显著影响再生稻产量形成,随着促芽肥施用时期的推迟和肥料用量的减少,再生稻产量呈降低趋势。头季稻收割前15 d施用纯N 69.0 kg/hm~2的处理再生稻产量最高。该施肥条件下,再生稻碾磨品质较好,垩白粒率低,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较低,综合米质较优。生产上,于头季稻收割前15 d施用纯N 69kg/hm~2可以兼顾再生稻高产与优质的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2015年安徽省粮食作物秸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资源评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2015年)数据,对安徽省粮食作物秸秆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粮食作物秸秆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作物秸秆的产量逐年增加,小麦自2012年后成为安徽省秸秆的主要组成;秸秆总量的分布特征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2010—2015年间,全省各市秸秆产量的增长不均衡,北部城市增速较快,阜阳、蚌埠和淮北被列为高速增长区,黄山市秸秆产量增长缓慢,划分为低速增长区。同时,分析不同粮食作物秸秆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玉米和小麦的分布特征相似,呈北高南低趋势,各市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水稻秸秆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和南部,其次为北部,此外,北部亳州和淮北的水稻秸秆产量出现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秸秆资源量进行评价,建议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综合利用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