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黄颡鱼体色分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苗种期子代两个体色分化群体的26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体色上的分化,两个群体的杂交黄颡鱼在脂鳍末端到尾鳍基的距离、尾柄长、眼径、眼间距、背刺长、胸刺长等特征上出现分化。不同形态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形态学特征聚类可区分两个群体,其中尾柄长/体长(C8)和眼径/头长(C17)性状为两个群体间判别力最高的性状,以此推导判别公式:黄色群体=0.933C8+65.755C17-14.754,黑色群体=7.744C8+33.086C17-10.416。本试验为杂交黄颡鱼性状分化群体的鉴定及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解决色谱法等常规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免疫分析的简便快捷、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农药残留快检分析方法。综述了常用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荧光免疫分析、免疫层析、免疫磁珠、仿生免疫分析及生物条形码技术等的作用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不同的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而分子印迹、纳米技术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提供了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建议基于免疫分析技术的自身优势,结合新技术并不断完善,进而在农药残留快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控制上,开发简单便携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检测手段,提高方法和仪器的稳定性和灵敏度成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发展趋势。


不同种类夏绿肥对设施土壤的改良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夏绿肥(羊角豆、柽麻、决明)种植和翻压对设施土壤养分和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旨在为温室大棚夏季休闲期种植绿肥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种植羊角豆、决明、柽麻60 d后,与对照处理相比,羊角豆、决明、柽麻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增加比例分别为8.6%、13.2%、25.7%;羊角豆和决明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电导率,降低比例分别为25.0%和33.3%,对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具有显著的改良趋势。决明、柽麻处理显著降低了(K++Na+)/(Ca2++Mg2+),降低比例分别为17.0%、35.6%,有助于土壤胶体的凝聚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2)绿肥翻压110 d后,与对照处理相比,羊角豆和决明处理电导率变化不显著,柽麻处理显著增加了电导率,增加比例为50.0%。羊角豆、决明、柽麻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增加比例分别为23.7%、5.7%、9.4%;羊角豆和决明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增加比例分别为17.8%和26.0%;决明、柽麻均显著降低了(K++Na+)/(Ca2++Mg2+),降低比例分别为24.1%、18.5%,表明3种绿肥翻压后,培肥效果显著。3)综合来看,种植绿肥有显著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趋势,而绿肥翻压后培肥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温室大棚夏季休闲期,可通过种植生长周期短、吸附能力强的夏绿肥降低土壤的盐基离子总量,改良土壤,但不宜翻压。3种夏绿肥中,推荐决明作为设施大棚夏季休闲期改良土壤的填闲作物。


枣易裂与抗裂品种灌水后果皮结构和扩张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枣易裂果品种‘李府贡枣’和抗裂果品种‘皖枣3号’脆熟期果实为试材,分析了灌水后枣果果肩、赤道和果顶各部位硬度、果皮显微结构和细胞扩张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灌水30 h后‘李府贡枣’果肩裂开,‘皖枣3号’果实各部位硬度都大于‘李府贡枣’,‘李府贡枣’赤道和果顶硬度大于果肩;‘皖枣3号’果实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度和规律性优于‘李府贡枣’,‘李府贡枣’赤道和果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度和规律性优于果肩,赤道和果顶部位果皮厚度大于果肩,但灌水后增幅小于果肩;‘皖枣3号’果肩果皮中扩张蛋白EXPA类基因Zj EXPA4、Zj EXPA5-like、Zj EXPA6、Zj EXPA14和Zj EXPA17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李府贡枣’。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鳜鱼鱼糜凝胶的品质影响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鳜鱼鱼糜热诱导凝胶为研究对象,检测盐度、持水性、色泽、质构、感官评分、蛋白质二级结构、微观结构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指标。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对其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G可以提高鳜鱼鱼糜凝胶白度;与对照组相比,添加TG后,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弹性都显著上升(P<0.05);随着TG添加量的增加,鳜鱼鱼糜凝胶的硬度显著增加(P<0.05),当添加量为0.6 U/g时,持水性达到最大值。SDS-PAGE中主要蛋白条带随TG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弱。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中观察到添加TG后,鳜鱼鱼糜凝胶形成更加致密的网络结构。因此,添加TG能改善鳜鱼鱼糜凝胶的品质特性,且TG添加量为0.4 U/g和0.6 U/g时较为适宜。该研究结果可为鳜鱼鱼糜凝胶品质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长三角地区市场常见农产品中40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和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市场小麦、玉米、稻谷、番茄和桃等常见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特征,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的超市、农家和农贸市场等抽样采集农产品720份,包括120份小麦、150份玉米、150份稻谷、150份番茄和150份桃。谷物样品先后经水和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果蔬样品经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通过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测定其中40种重要真菌毒素的含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和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20份农产品中共检测到36种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链格孢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修饰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总检出率为75.3%。其中,伏马毒素B1(FB1)检出率最高(49.0%),其次为细交链孢菌酮酸(TeA)(37.5%)、伏马毒素B2(FB2)(35.7%)、腾毒素(Ten)(29.6%)、伏马毒素B3(FB3)(29.3%)、ZEN(22.6%)、DON(21.4%)、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0.7%)、赭曲霉毒素A(OTA)(10.4%),赭曲霉毒素B(OTB)(8.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7.2%)、赭曲霉毒素C(OTC)(6.4%)、黄曲霉毒素B2(AFB2)(5.8%)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5.4%)。59.5%的农产品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真菌毒素污染,同一份样本中被检出毒素数量最多达到23种。根据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有1份玉米样本黄曲霉毒素B1(AFB1)超标,1份稻谷样本OTA超标,6份小麦和2份玉米样本ZEN超标,总超标率为1.4%,整体污染水平不高。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类型和地区差异。小麦中,Ten、TeA和DON污染最严重;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较普遍;稻谷中则主要为Ten、TeA和伏马毒素;果蔬中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和链格孢毒素等真菌毒素检出较多。从地区来看,浙江省小麦样品中DON和ZEN污染水平最严重,安徽省玉米样品FB1污染浓度较高,而江苏省稻谷样品中DON和ZEN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物中Ten、TeA、FB1、DON和ZEN等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果蔬中毒素的含量与温、湿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农产品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总体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较多,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农产品 混合污染 长三角地区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元宝枫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对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积累和蛋白质积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体和蛋白体在元宝枫花后80 d时开始发育,且后期数量均大量增多,直至填满整个细胞。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整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中油酸和亚油酸是2种主要的脂肪酸,且积累模式大致相同;蛋白质含量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在花后210 d达到最大值(161.18 mg/g),且蛋白质积累与油脂积累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为元宝枫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清酒乳杆菌对臭鳜鱼食用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接种清酒乳杆菌,与自然发酵组作对比,分析菌株对臭鳜鱼发酵过程中食用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清酒乳杆菌腌制发酵后,臭鳜鱼特征蒜瓣肉与自然发酵组同阶段相比,更规则和白亮。接种发酵组的鱼肉色泽,包括亮度和白度均优于自然发酵组,鱼肉硬度低于自然发酵组,且弹性、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高于自然发酵组。两组发酵过程中共检出3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接种发酵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较自然发酵组变化更明显,产恶臭味的甲硫醇含量明显减少,芳樟醇、α-松油醇、α-蒎烯和柠檬烯等具植物花香的物质含量明显增加,产品风味有所提升。


沿江单季稻区控释掺混肥施用效应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沿江单季稻区高效环保的施氮方式,进行了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休闲种植制度下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225 kg/hm2)、控释等氮(CRF1)、控释减氮15%(CRF2)和控释减氮25%(CRF3) 5种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土壤氨氧化菌和田面水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CRF1、CRF2和CRF3处理均不会造成水稻减产,其中CRF2处理水稻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4%、10.7%、43.4%和27.2%;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是稻田土壤氨氧化菌的优势菌(占73.5%~88.4%),CRF1、CRF2和CRF3处理分别较NPK处理使AOA的比例降低了13.6%、9.9%和6.0%(p <0.05),说明控释掺混肥可有效降低以AOA为主导的土壤氨氧化强度;与NPK处理相比,CRF2和CRF3处理可显著降低田面水总氮含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3.2%和24.9%)、可溶性总氮含量(10.6%和22.9%)和颗粒态氮含量(33.7%和40.6%)。总之,施用控释掺混肥可提高水稻产量、减弱土壤氨氧化强度、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流失风险,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以控释减氮15%(190 kg/hm2)效果最好,宜在沿江单季稻区广泛应用。
关键词: 单季稻 氮肥利用率 氨氧化微生物 田面水氮 控释掺混肥


翘嘴鳜学习记忆相关基因c-fos对食欲基因的调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学习记忆在动物获得新的觅食技巧和食物偏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评估学习记忆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摄食调控的影响,构建翘嘴鳜学习记忆相关基因c-fos及zif268荧光过表达载体,并以pcDNA3.1-EGFP载体质粒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道基因进行电转实验,优化电压、脉冲时间、质粒浓度和电击次数等电转条件,确立最佳条件。利用电击的方式转染翘嘴鳜脑细胞,检测食欲基因mch、agrp、pomc、npy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学习记忆过表达载体pcDNA3.1-c-fos-EGFP、pcDNA3.1-zif268-EGFP。翘嘴鳜脑细胞电转染的最适条件:细胞密度1×106/mL、电压240 V、脉冲时间5 ms、质粒6μg、电击1次、转染48 h,可见大部分荧光蛋白表达,转染率较高,表明pc DNA3.1-EGFP在体外成功转染翘嘴鳜脑细胞。过表达c-fos基因后,食欲相关基因pomc和npy m RNA水平均显著上升。而过表达zif268基因后,并未发现食欲基因有差异表达。以上结果说明,翘嘴鳜学习记忆相关基因c-fos的表达影响了食欲相关基因pomc和npy的表达。
关键词: 翘嘴鳜 过表达 电转染 c-fos pomc n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