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肥配施化肥对直播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目前油菜种植中实现化肥减施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种植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技术对直播油菜产量、养分吸收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有机肥用量,包括0和2250 kg/hm2两个水平;副处理为氮肥用量,包括0、90、135、180、225、?270 kg/hm2共6个水平,分析油菜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养分累积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单施氮肥下施氮量达到135 kg/hm2后油菜产量基本稳定,获得氮肥最佳用量为141 kg/hm2,油菜的平台产量为3005 kg/hm2.与施入90 kg/hm2氮肥配施有机肥2250 kg/hm2时的油菜产量(3277 kg/hm2)相比,氮肥可减施36.17%.在相同施氮量下配施有机肥,油菜增产11.29%~134.57%.氮肥180 kg/hm2配施有机肥2250 kg/hm2时油菜的产量达到最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的增产率逐渐降低.单施化肥下油菜的产量与角果数呈显著相关关系,配施有机肥后油菜产量与角果数和角粒数均呈现显著相关.配施有机肥后油菜地上部分的氮、磷和钾养分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相同施氮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增加率逐渐降低.有机肥配施化肥也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施用氮肥90 kg/hm2配施有机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比单施氮肥时油菜达到平台产量时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提升68.18%和74.76%.因此在安徽沿江区域,单施氮肥141 kg/hm2可以达到油菜平台产量;配施有机肥可通过增加油菜角果数、角粒数实现油菜高产,增加油菜氮磷钾的养分积累量,特别是氮肥180 kg/hm2配施有机肥2250 kg/hm2;与单施氮肥时油菜达到平台产量相比,配施有机肥在减施化肥36.17%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 有机肥;氮肥减施;产量构成因子;养分累积;偏生产力;农学效率


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砂姜黑土土壤健康状况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可行性,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砂姜黑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地点,以土壤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关联作物的产量指标。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水平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配施(NPK+CM)>猪粪配施(NPK+PM)>秸秆配施(NPK+S)>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显著提高,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降低,土壤健康状况变好;同时,NPK、NPK+S、NPK+PM、NPK+CM的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337.87%、396.14%、495.43%、534.24%。因此,利用线虫生态指标的变化来表征砂姜黑土的土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砂姜黑土 土壤线虫 生态指标 土壤健康状况


大别山牛PAX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PAX3基因多态性与大别山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92头安徽大别山成年(24~48月龄)母牛的耳组织,并测定其体尺数据,提取DNA后,通过PCR和测序技术鉴定出大别山牛群体中PAX3基因的多态性,利用POPGENE、Haploview和SHEsis软件,分别对多态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哈代-温伯格平衡和单倍型分析,利用SPSS 23.0软件分析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大别山牛PAX3基因第4内含子中检测到3个SNPs位点(g.4718G>C、g.4744T>C和g.4757C>A),第6内含子中检测到1个SNPs位点(g.78920C>T),4个SNPs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g.4718G>C位点属于低度多态(PIC≤0.25),g.4744T>C、g.4757C>A和g.78920C>T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0.25


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进展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磷酸根在一些常见土壤矿物表面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进展。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受环境pH、离子强度、温度、反应时间、矿物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般说来,矿物表面的磷吸附量随pH降低而增加,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过程和慢速吸附过程,且在弱结晶矿物中存在微孔扩散过程。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解吸过程通常存在两个阶段(初始快速解吸和随后的缓慢解吸),在解吸反应后期甚至还会发生再吸附。此外,磷酸根的吸附特性也受共存阴离子配体或金属阳离子的影响。其中,共存阴离子通过位点竞争、静电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等机制影响磷酸根的吸附。天然有机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降低了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特别是在低p H条件下。通常,富里酸比胡敏酸更能有效降低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金属阳离子可通过表面静电效应、形成三元络合物以及形成表面沉淀等机制促进磷酸根和金属在矿物表面的共吸附。最后,展望了与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特性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关键词: 矿物 磷酸根 吸附–解吸 特性 铁氧化物 铝氧化物 黏土矿物


果桑新品种桑梓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桑新品种桑梓1号是利用从台湾引进果桑种质资源SA1,经离子束辐射诱变筛选出的优良新品种。该品种主枝短粗,侧分枝多,结果枝发达,花单性,花芽易分化;其成熟桑果呈紫褐色,果实长2~4 cm,单果质量3~5 g,果柄极短,无籽;桑果品质优,出汁率74.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6.5%,总糖含量4.0%,总酸含量8.12 g·kg-1,蛋白质含量2.06%,花青素含量0.844 g·100 g-1。该品种具有一年两次结果习性,以春季产量最大,夏季产量约为春季的15%,每666.7 m2产量约为3000 kg。桑果始熟期5月上旬,盛熟期在5月中下旬,采果期1个月,果实易落地,主要用于鲜食和加工。该品种适应性强,抗寒性表现良好,抗菌核病能力强,适宜在安徽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种植。


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籽粒总嘌呤含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嘌呤(Purine)是一种生物碱,可在人体内代谢为尿酸,当人体尿酸代谢紊乱时会诱发痛风,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豆类及其豆制品的嘌呤含量较高(约为1.581 mg·g-1),因此建立大豆籽粒总嘌呤含量检测方法对于评价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现实意义。采用分光光度法即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测定其含量的分析检测方法;同时比较皖黄506和Williams82两个品种的豆粉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和溶剂浓度对大豆籽粒总嘌呤含量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嘌呤含量在267 nm下与吸光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2=0.099 92);在100℃条件下,35%(V/V)的高氯酸处理30 min时大豆籽粒总嘌呤水解效果最佳。该试验方法简单方便,成本低,可行性强,重现性好,适用于大豆籽粒中总嘌呤含量的测定。


观赏荷花新品种'甜点'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点’是从‘瑰丽’和‘落霞’杂交后代中筛选出的观赏荷花新品种。中小型,株高30 cm,叶片长径25 cm,短径20 cm。花瓣深粉红,基部黄色,花形半重瓣,花朵直径10 cm。


水稻核不育系4个柱头性状的遗传分析
《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水稻(Oryza sativa)核不育系柱头性状提供遗传信息,调查了粳型核不育系7001S、籼型核不育系Z913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和F2:3群体的4个柱头性状,分析了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性状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274–0.897之间。除F2:3群体中花柱长度和柱头外露率分别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1对负等效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外,F2和F2:3群体的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花柱总长度以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且F2:3群体中控制花柱长度的主基因表现出加性-显性效应,其余均表现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个世代中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关键词: 水稻 核不育系 柱头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不同秋眠级美国紫花苜蓿材料在安徽地区的引种试验
《草原与草坪 》 2021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在安徽沿淮及周边地区种植的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对来自美国的7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比较试验,测定其干草产量(DM)、粗蛋白含量(CP)、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秋眠级越高的紫花苜蓿品种春季返青越早;6010、巨能6、巨能995品种越冬性最好;3年平均NDF和ADF含量最低的是叶不落,分别为37.80%和30.03%,其3年平均RFV值最高,为161.78%,极显著高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综合CP含量和干草产量,最优紫花苜蓿品种为叶不落,其次是品种WL343和WL656,以上3个品种适宜在安徽沿淮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
关键词: 紫花苜蓿;品种;营养品质;越冬率


茶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植物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全球重要的非酒精饮料之一,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高抗性和高品质型品种的需求,通过遗传转化进行茶树定向改良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回顾和总结茶树各遗传转化方法的特点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和概述了当前茶树遗传转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茶树外植体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从活体植株上重新诱导分生组织"技术在茶遗传转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茶树;遗传转化;再生;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