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889条记录
一种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方法的研究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目标性状和SSR分子辅助标记选择,在BC1F1代筛选出携带目标性状且与轮回亲本遗传相似度高于90%的BC1F1代单株,再通过1次回交和多次自交,建立了一种水稻种质资源创建方法。利用该方法与传统种质创建方法分别创建了携带黑色种皮特征的种质资源Y26和Y25。结果表明,创建Y26工作量较少,Y26种皮的黑色覆盖度较高且株系较稳定。该方法实现了快速高效地导入目标性状,加快了种质资源创新的选育速度,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创制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的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分析

食品科学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安徽省铜陵市、舒城县、临泉县3个不同产地生姜特征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LAV软件构建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性风味指纹图谱,比较不同产地生姜特征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并确定其主要特征风味化合物和含量.结果 表明,乙酸异戊酯、乙酸龙脑酯、月桂烯等为铜陵生姜主要特征风味物质,1-己醇、2-己烯醇、香茅醇、庚醛、壬醛、2-庚酮、2-壬酮、丁酸戊酯、3,4-二甲基苯甲醚等为临泉生姜主要特征风味物质,芳樟醇、乙醇、柠檬醛、(E)-2-辛烯醛、戊醛、苯甲醛、乙酸乙酯、己酸丙酯、辛酸、2-乙酰基呋喃、甲基吡嗪、丙酮等为舒城生姜主要特征风味物质.通过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不同产地生姜得到明显区分,表明GC-IMS技术可用于生姜产地区分、溯源和品质评价.

关键词: 生姜;气相离子迁移谱;特征风味;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水分渗漏和氮素淋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轮作区常年浅耕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犁底层增厚与土壤板结的问题,研究深耕(打破部分犁底层)与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渗漏量、氮素淋溶量及氮素形态的影响,阐明稻田氮素淋溶量与耕作、施肥方式的响应机制,为稻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基于2015年安徽省舒城县设置两种耕作方式(旋耕12 cm、深翻20 cm)、3种等氮量施肥方式(仅施化肥处理T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T2、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处理T3)的田间定位试验,2019—2020年监测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以及稻季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量。(2)通过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对稻田水分渗漏量的影响。【结果】(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翻20 cm较旋耕12 cm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但没有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的水分渗漏量,仅在分蘖期增加7.4%,孕穗期之后无显著影响。(2)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水分渗漏量较旋耕12 cm和深翻20 cm显著增加,淹水时分别增加19.0%与11.0%,非淹水时分别增加23.0%与21.5%。(3)田间试验水分渗漏液中的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T3较T1和T2处理在水稻进入孕穗期后显著降低渗漏液中硝态氮的浓度;各施肥处理间铵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4)从整个水稻生育期看,两种耕作方式对氮素淋溶量影响不显著,而3种施肥方式下氮素淋溶量存在明显差异,T3处理降低了氮素淋溶量。深翻条件下T1、T2与T3处理氮素淋溶量分别为10.69、11.74和9.14 kg N·hm-2,旋耕条件下分别为9.83、11.21和8.58 kg N·hm-2。【结论】深翻20 cm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但不会增加土壤水分渗漏及氮素淋溶;相同耕作方式下,有机与无机肥配施不会增加土壤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因此,在长江中下游黏质且犁底层厚(如红黄壤型)的水稻土区,部分打破犁底层,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可构建深厚肥沃的耕作层,且不会增加水分渗漏和氮素的淋溶。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水分渗漏 氮素淋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星状病毒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扩增获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的衣壳纤突蛋白基因vp27,并将其克隆至pCold-SUMO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表达载体pCold-vp27经过测序和双酶切验证正确后,转化到感受态细胞Rosetta。挑取阳性克隆子,利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鹅星状病毒衣壳纤突重组蛋白,使用镍柱纯化衣壳纤突蛋白VP27,将定量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Western blot和IFA鉴定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大于1∶64 000,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证明了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IFA试验结果证明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天然的鹅星状病毒衣壳纤突蛋白VP27。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衣壳纤突蛋白VP27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化肥(FM)(有机肥全部于早稻季施用)3个处理,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进行分析,并连续2年(2018—2019年)对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和N2O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其中F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F处理相比,FM处理早稻和晚稻分别平均增产5.6%和7.2%,且增产效果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FM处理早稻、晚稻和周年轮作CH4排放量较F处理分别增加8.2%、4.8%和6.7%;但N2O排放量分别下降31.4%、5.0%和18.8%。尽管连续2年各处理双季稻轮作系统全球增温潜势差异不显著,但FM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F处理分别下降6.8%和8.5%。与F处理相比,FM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7%、4.1%、30.9%和2.5%。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有机肥集中于早稻季施用替代化肥是增加双季稻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和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土壤养分 温室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研究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LAI及LI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SPAD值、LI和LA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单峰曲线,但生育后期SPAD值、LI、LAI下降速率不同,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I、LAI均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2)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百粒重和单株荚数无显著差异,而单株粒数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和SPAD值、LAI、LI指标范围分别为:百粒重为20.9~25.8 g、单株荚数为30.1~35.7、单株粒数为58.9~70.1,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AI和LI分别为37.4~38.1、3.0~3.1和81.5%~91.2%。研究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SPAD值保持较高水平,群体LAI和LI较高,拥有较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实现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

关键词: 大豆 产量水平 群体特征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一块地缘相近、经济和文化联系较紧密的区域,历史以来这里形成了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调研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包含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展馆建设、历史文化聚落建设、公共空间建设、示范村建设、社会资本投入建设6种模式,其中每种模式各有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与本源相关的几种文化遗产建设模式,同与载体相关的几种公共空间建设模式以及与经济基础相关的社会资本建设模式,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示范村建设模式往往是这些模式的最佳综合.

关键词: 乡村振兴;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春季层叠式蛋鸡舍乳头式饮水系统细菌含量检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冬季和春季规模化蛋鸡舍饮水系统中细菌微生物污染情况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了8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舍内不同笼层水线水和V型槽水中细菌基因组16SrDNA总拷贝数,并与环境参数、产蛋率和蛋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各笼层间水线水细菌基因总拷贝数差异不显著,第3和7层V型槽水细菌基因总拷贝数略高于第1和5层(P>0.05),冬季和春季V型槽水细菌数均远高于水线水(P<0.01),高达575.44~32 130.51倍;2)冬、春季第1和5层产蛋率、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均高于第3和7层,其余蛋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3)水线水细菌数与V型槽水细菌数在冬季和春季均呈弱正相关(r=0.223,r=0.225),V型槽水细菌数与温度和空气细菌数呈弱正相关,与湿度在冬季时呈显著正相关(r=0.325);4)V型槽水细菌数与产蛋率和蛋品质性状在冬季和春季均呈弱负相关,在春季时与蛋白高和哈氏单位呈显著负相关(r=-0.348,r=-0.479)。冬季和春季层叠式蛋鸡舍内V型槽水细菌污染程度远高于水线水,与环境温湿度及空气质量的相关性更密切,对蛋鸡的产蛋率和蛋品质有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强对V型槽内污染情况的监测和卫生安全的控制。

关键词: 层叠式蛋鸡舍 乳头式饮水 V型槽 细菌含量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刈割时期与干燥方式对大麦饲草品质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2020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刈割时期与干燥方式对大麦(Hordeumvulgare)饲草品质的影响,以饲料大麦品种皖饲2号和皖饲啤14008为对象,比较了3个刈割时期(抽穗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和2种干燥方式(烘箱烘干、自然晾干)下饲草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两个大麦品种随着刈割期的后移,饲草粗蛋白质量分数不断下降,其中抽穗期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相对饲用价值则先降低后升高;木质素质量分数、鲜重、干重和粗蛋白产量不断上升,于乳熟期达最高值.烘箱烘干与自然晾干相比,大麦饲草粗蛋白质量分数高,粗纤维质量分数低,饲草品质比自然晾干好.因此,抽穗期刈割大麦,饲草品质好,可直接青饲或制成干草,而乳熟期刈割大麦,能兼顾营养产量和品质,适宜制作青贮饲料;采用设备烘干,能更有效保障大麦饲草品质.

关键词: 大麦 刈割时期 干燥方式 饲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