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20份石榴种质果实的抗日灼能力评价及抗日灼指标筛选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石榴种质果实日灼发生情况及其抗日灼能力,进而筛选出反映果实抗日灼能力的生理指标。【方法】调查了120份石榴资源的日灼发生率和日灼指数,并对其进行抗日灼能力评价。对15份具不同抗日灼能力的资源进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并测定果皮日灼面的几种抗氧化物质含量,最后对日灼指数、总抗氧化能力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石榴种质果实的日灼发生率和日灼指数具明显多样性。15份不同资源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日灼指数与总抗氧化能力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日灼指数与抗坏血酸、总酚、花青素、谷胱甘肽、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日灼指数与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总酚、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与总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最强(p <0.01)。【结论】不同石榴种质果皮的抗日灼能力具有明显的多态性;总抗氧化能力可以反映其抗日灼能力,总酚、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抗氧化能力。
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变化规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究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和累积规律,以‘大笨子’石榴为材料,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汁中主要功能性成分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榴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179.94 mg·g~(-1)和12.99 mg·mL~(-1),随着果实发育总酚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分别为43.94 mg·g~(-1)和1.2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黄酮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2.52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黄酮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1.47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0.05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0.01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单宁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2.72 mg·g~(-1)和0.9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单宁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0.94 mg·g~(-1)和0.12 mg·mL~(-1)。果汁中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体呈上升趋势,在DAF65和DAF140变化范围为92.89~281.39nmol·mL~(-1)。除花青素外,果皮中各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果汁。相关性分析显示,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与类黄酮、单宁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石榴果实中主要功能性物质的含量与发育时期和组织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苏云金杆菌G033A对化学农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减量效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生物农药田间使用效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将苏云金杆菌G033A制剂与化学杀虫剂减量联合应用,进行草地贪夜蛾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试验结果显示,5%甲维盐(0.2g/L、0.15 g/L、0.1 g/L、0.05 g/L)、200g/L 氯虫苯甲酰胺(0.3g/L、0.225 g/L、0.15 g/L、0.075 g/L)、15%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0.3g/L、0.225 g/L、0.15 g/L、0.075 g/L)处理24h后,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07%、87.04%、85.19%、80.56%;20.37%、11.11%、6.48%、1.85%;68.52%、66.67%、60.19%、27.78%.而上述3种化学药剂各剂量与1.5 g/LG033A联合使用后,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00%、99.07%、91.67%、87.96%;58.33%、25.93%、23.15%、8.33%;83.33%、77.78%、63.89%、41.67%;均显著高于化学药剂单独使用.田间试验结果显示,5%甲维盐在参考剂量基础上减量25%、50%和G033A联合施用15 d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66.77%和70.64%,显著高于其推荐剂量单独施用的防效44.43%.200 g/L氯虫苯甲酰胺及15%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在参考剂量基础上分别减量25%、50%和G033A联合使用5 d和15 d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高于其参考剂量单独施用.结果表明,G033A与化学药剂减量联合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G033A的杀虫活性,而且可以提高化学药剂的持效性,并改善速效性.田间亩施用G033A(75g)+5%甲维盐(5g)、G033A(75 g)+200 g/L 氯虫苯甲酰胺(11.25 g)、G033A(75 g)+15%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15g)、G033A(75g)+15%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10g)均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G033A;化学杀虫剂;减量使用;草地贪夜蛾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 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包膜磷肥对设施辣椒产量、干物质累积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磷肥类型和用量对设施辣椒产量、干物质累积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安徽设施辣椒磷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皖椒101"为供试作物,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设置普通磷酸二铵和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2个磷肥类型,每个磷肥类型包括4个磷肥用量,分别为P2O530 kg/hm2(P30)、60 kg/hm2(P60)、90 kg/hm2(P90)、120 kg/hm2(P120),共9个处理,主要研究了辣椒产量、干物质累积、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等对不同磷肥类型和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普通磷酸二铵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辣椒产量、茎、叶、果实的干物质和磷素的累积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均以P120处理为最高;施用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辣椒产量、叶、果实的干物质和磷素的累积量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均以P90处理为最高.在P30和P90条件下,施用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较普通磷酸二铵显著增产10.1%和7.8%;在P30和P60条件下,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施用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可分别显著增加辣椒的果实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10.1%、26.6%和6.7%、18.8%,增加果实和地上部磷素吸收13.9%、27.0%和10.6%、21.9%,提高磷肥利用率11.5%和13.8%,增加磷肥农学利用率43.7%和32.0%,提高磷肥偏生产力10.1%和9.4%.本研究条件下,聚氨酯包膜磷酸二铵能促进辣椒生长发育,提高磷素的利用率,该地区最佳包膜磷酸二铵施用量为P2O586.9 kg/hm2.
关键词: 包膜磷酸二铵;设施辣椒;产量;干物质积累;磷肥利用率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含量检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粗纤维等)与其茎秆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目前大豆茎秆化学组分检测多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技术,测定过程操作复杂、耗时耗力、成本昂贵且易造成环境污染,不适合大规模育种应用,因此,通过构建一套低成本、快速、科学、无污染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检测方法,为大豆种质资源茎秆组分分布规律及其与大豆生长习性和倒伏性关系的研究提供方法基础。【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检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大豆种质资源茎秆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粗纤维(crude fiber,CF)等化学组分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小提琴图分析,明确大豆茎秆CF含量与其生长习性及抗倒伏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基于构建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模型对茎秆NDF、ADF和CF组分检测数值的校正相关系数(RC)均在0.90以上。利用16份模型外大豆茎秆样本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发现,常规化学检测与该模型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该模型对2017年和2018年种植的393份大豆茎秆CF含量及其生长习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茎秆CF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在CF含量50.00%以上的材料中,2年数据均表现出直立型(91.67%和86.14%)显著高于蔓生型(8.33%和13.86%),表明大豆茎秆CF含量与其生长习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构建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具有低成本、快速高效、无污染的特点。此外,茎秆中CF含量高的大豆品种植株具有更强的抗弯曲度,可作为大豆抗倒伏育种亲本筛选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大豆 茎秆化学组分 近红外光谱检测定标模型 生长习性 抗倒伏育种
青桐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桐观赏效果好,但对其受水分胁迫后的响应机理研究较少,制约了该物种下游产业的发展。为了探究青桐幼苗耐水程度及作用机理,对30%田间持水量(T1)、70%田间持水量(T2)、100%田间持水量(T3)和130%田间持水量(T4)水分胁迫下的青桐幼苗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分配(叶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与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幼苗的各指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达到T2条件时,幼苗各指标综合表现最佳;T3条件下青桐幼苗净光合速率最高,地上生物量分配较T2条件下高出4%;T2条件下,青桐幼苗叶面积最大,达到196.186 mm2,比叶面积最大,达到512.48,总生物量积累最多,达到17.14 g。当土壤水分达到T2条件时,最适合青桐幼苗生物量积累,可以为幼苗顺利过冬提供充足的储备碳;T4条件下胁迫时间达到10 d,幼苗生长情况出现拐点,胁迫前10 d内幼苗生长较快,但当水分持续性胁迫超过10 d后,幼苗生长趋势减弱,同时萌发出气生根用以响应淹水情况;T1条件下,对青桐幼苗影响极大,最不适合幼苗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青桐幼苗受水分胁迫后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播期(因素A),以4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因素B)为材料,比较分蘖期饲草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饲草产量影响较大,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早播能增加刈割次数,提高饲草产量,其中播期A1(9月30日)饲草鲜质量(12.44 t/hm2)和干质量(1.49 t/hm2)最高。品种间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均显著。品种B2(皖饲啤14008)饲草鲜质量(10.51 t/hm2)和干质量(1.38 t/hm2)最高,籽粒产量(1.82 t/hm2)居第2位,品种B1(扬饲麦1号)籽粒产量最高(3.58 t/hm2),饲草鲜质量(9.00 t/hm2)和干质量(1.17 t/hm2)居第2位,两者均可作为饲草及籽粒兼用型品种。播期对饲草品质影响较大,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小。播期间饲草品质除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差异均显著,其中播期A2和A4相应性状值较高。品种间饲草品质基本无差异,参试材料均可用作优质饲草。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品种B2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B1淀粉含量最高,表明可以选择品种,改善饲料品质。播期与品种间互作对饲草产量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性状基本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冬麦区选用皖饲啤14008或扬饲麦1号,于9月30日播种,能实现优质饲草与籽粒兼收。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kghm-2和7498.6、3977.9、9840.9kg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